


摘 要:廣東珠海鳳凰山自然保護區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不過因為早期科技水平及認識水平有限,保護區建設及規劃缺乏前瞻性,影響資源環境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同時,近年來區域內多項資源受到侵占,周邊及內部開發了多個項目,使該保護區的自然資源受到嚴重威脅。因此,有必要對該保護區進行科學考察,并制定綜合建設及發展規劃,保護區域內的生物多樣性及自然資源,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并充分滿足國家對環境保護及生態系統建設的要求。
關鍵詞:珠海鳳凰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總體規劃
近年來,我國自然保護區蓬勃發展,無論是規模還是數量都不斷增加,不過目前依舊有部分自然保護區未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也未對保護區范圍之內以及功能區邊界加強矢量化建設,導致在城市建設發展中,諸多保護區資源受到嚴重破壞與干擾,并使自然保護區逐漸喪失其科學價值及保護價值。珠海鳳凰山自然保護區就存在上述問題,所以,急需對該保護區加強科學考察,結合考察結果,進一步優化與完善總體規劃,科學建立相關管理機構及機制,加大對生物多樣性及自然環境的保護力度。
一、珠海鳳凰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
(一)地理位置
珠海鳳凰山自然保護區位于廣東省珠海市東北部,地處鳳凰山中東部,總面積為807 hm2,北至高新區唐家灣鎮,南部毗鄰香洲區高新區行政邊界線,西至長南逕古道交界,東至雞山村。圖1為珠海鳳凰山自然保護區。
(二)地理環境
珠海鳳凰山自然保護區在北回歸線附近,和中山市五桂山相鄰,屬于兩廣丘陵地貌區。保護區當中的成土母質多是由砂巖逐漸形成的,土壤相對貧瘠。周邊分布有較多山體,區域內水源充沛,有眾多河流、水庫及水塘[1]。土壤包括紅壤、赤紅壤、石質土等,土層厚薄不一。保護區為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氣溫比較高,但也偶有陣寒,不過即便在冬天也基本沒有嚴寒天氣,整體環境溫暖濕潤,有著充沛的雨水資源,氣候較為宜人[2]。
(三)自然資源
通過對鳳凰山進行科學考察,發現主要喬木樹種有大葉相思、桉樹、臺灣相思、濕地松等,鄉土植物包括鴨腳木、假蘋婆、樟樹、陰香、山蒼子、豺皮樟、大頭茶、黃牛木、野漆、土密樹、銀柴、山烏桕、小葉榕、猴耳環等。常見灌木有桃金娘、野牡丹、米碎花、鹽膚木、九節、狗骨柴、梅葉冬青、余甘子、箬竹等,草本植物有芒萁、鐵線蕨、烏毛蕨、芒草、五節芒、蔓生莠竹、黑莎草、山菅蘭等,藤本植物有買麻藤、紫玉盤、葛藤、雞血藤、白花油麻藤、錫葉藤等。經考察發現,該保護區主要鳥類有黑鳶、鳳頭鷹、蛇雕、褐翅鴉鵑、小鴉鵑等11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廣東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包括夜鷺、白鷺、蒼鷺、牛背鷺、池鷺、綠鷺、平胸龜、棘胸蛙、沼蛙等。保護區中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統計情況見表1。
(四)社會經濟情況
鳳凰山自然保護區有著優美的環境和良好的生境,區域內交通便利,山腳下坐落著多所著名高校的珠海校區,比如中山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其四周居住有眾多居民,可為居民提供高質量、風景優美的游憩環境。保護區內沒有居民居住,且周邊分布有唐家灣鎮、香灣街道、前山街道、梅華街道。
(五)保護區范圍及功能區劃
鳳凰山自然保護區原總面積是807 hm2,結合最新的科學考察結果,擬劃定保護區總面積仍是807 hm2,包括269.7 hm2的核心區、274.01 hm2的緩沖區、263.29 hm2的實驗區。
(六)綜合評價
經科學考察,明確了鳳凰山自然保護區具有區位性、典型性、多樣性、自然性、脆弱性等特征。區內近年來受到工程建設及人類活動等的影響,一度出現森林覆蓋率偏低、林木退化等情況,不過隨著不斷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創建以及綠化等工作,區域內的植被逐漸得到改善與恢復,為國家積累了大量自然財富。另外,此次考察還發現鳳凰洞自然地貌無典型性,保護價值比較低,此保護對象需要調整。保護區分布有諸多水塘和水庫,包括大鏡山水庫、梅溪水庫、正坑水庫、青年水庫等,山水相擁,風景秀麗。此外,受到森林山火、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等因素影響,區域內野生動植物的生境遭受一定威脅。經過綜合分析,需要立足整體層面對珠海鳳凰山自然保護區建立更科學、全面的總體規劃。
二、珠海鳳凰山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
(一)保護規劃
首先,要針對野生植物制定保護規劃,結合現有植物的物種、類型還有其生態環境,在保護區建立更穩定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有序擴充植物種群數量。其一,要基于區域內的自然資源及環境分布現狀與利用情況,科學劃分功能區,對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比如絕對保護、相對保護以及禁伐保護等,古樹名木及重點保護樹木需掛牌保護。其二,要對區域內的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群落加強就地保護,像金毛狗蕨、格木、土沉香等,使其種群數量逐步增加。其三,要對保護區的植被加強動態監測,做好巡護工作,嚴厲打擊攜火種上山、隨意破壞或砍伐、偷盜保護區植被等行為。
其次,要針對野生動物制定保護規劃,主要采取分區管理及分級保護措施,基于功能區域劃分原則劃分核心區、緩沖區,保護野生動物的物種多樣性和其生態環境,并要保護自然狀態下的動物組合及產物,合理開發利用相關資源,促進種群擴大與恢復。此外,要對野生動物的生態環境加強動態監測,針對威脅野生動物的各項因素與風險制定保護或預警方案。
(二)基礎設施建設規劃
在該自然保護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期間,要著重規劃建設界碑、界樁、指示牌、防火通道、生態監測巡護道等。具體來說,要基于《自然保護區工程項目建設標準》專門設置保護區的管理機構,完善辦公設施,并結合管護需求設置管理站,包括休息室、值班室以及野生動物救護室等,配備野生動物救護設備、交通工具以及無線通信器材等。保護區的標識系統規劃主要建設界樁、界碑、解說標識、指示牌等設施,結合標識系統明確功能區分界點位及保護范圍,并建設保護工程設施,以發揮方向指引、保護政策及法律法規宣傳、信息傳達、提示警告等作用。圖2為邊界界樁示意圖,圖3為功能區區樁示意圖。
(三)科研監測工作規劃
基于原考察成果,經進一步勘察清楚掌握保護區域資源,并經定位監測掌握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各項功能及結構組成情況,了解生態系統間的關系與變化規律,同時要基于生物基因現狀展開科研試驗,對野生動物及植物的棲息環境加大保護力度。此外,要對科研隊伍的人員結構進行優化,使科研人員進一步提升業務水準,做好專項調查、科學實驗以及科研監測等工作。科研監測以生態環境因子、珍稀瀕危動物以及威脅因子等為主要對象,通過監測站點長期定位監測區域內的土壤、水文、光照、植被、大氣等,并對種群動態實現定期監測,比如可設置植物監測樣方、針對野生動物設置固定監測線等,以對區域特有物種及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加強監測[3]。要在關鍵時期或者針對重點保護區域強化人工巡護監測,保證嚴格執法。
(四)宣教工作規劃
基于保護區目前建立的宣教機構和相關設施,以多樣化的形式展開宣傳教育,使公眾不斷提升自然資源保護意識,自覺配合區域資源保護工作。比如可在保護區關鍵的出入口還有生態旅游區域等設置醒目的標牌、標志以及標語等,并通過廣播、報刊、電視以及各種新媒體平臺擴大宣傳范圍[4]。同時,要對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及領導等加強內部培訓,使其在本職工作中貫穿自然資源保護及管理等理念,并對周邊大學的學生、周邊居民、旅游區游客等進行普及教育,使群眾不斷提升自然保護意識。
(五)組織機構建設規劃
此保護區從成立至今還沒有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所以此次規劃中擬設珠海鳳凰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并合理確定人員編制,下設四個部門,分別是宣傳教育科、資源可持續利用科、保護管理科以及辦公室。同時,根據國家和當地有關管理辦法及法律法規,制定多項保護制度,如《珠海鳳凰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實施細則》《珠海鳳凰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等。機構運行中,落實人事聘任制、主任負責制等機制,充分發揮黨組織的監督及保障作用,逐步完善與優化管理體制以及運行機制[5]。
(六)生態旅游規劃
此規劃主要是在確保保護區自然生態環境及資源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并充分利用區域內和周邊的旅游資源。根據保護區現狀可知,周邊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所以不在保護區內增設旅游項目,主要對周邊旅游資源實現全面梳理與整合利用。區域周邊的旅游項目主要有鳳凰覽勝、山海大觀、奇石景觀等,且區域內及周邊有著豐富的動植物旅游資源,保護區周邊還分布有諸多人文旅游項目,比如長南逕古道、摩崖石刻、梅溪石牌坊、普陀寺、會同村等,生態保護項目主要有鳳凰山植物博覽園、香山湖公園等。
三、結語
珠海鳳凰山自然保護區氣候宜人,自然資源豐富,可為周邊居民提供風景優美的游憩場所,并在生態旅游發展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不過,受到前期規劃不足的影響,該保護區在管理機構設施、保護對象及功能區域劃定、保護措施落實等方面存在諸多欠缺,使得多項自然資源受到破壞。對此,需要積極利用現代化技術對該保護區加強科學考察,結合考察結果重新制定總體規劃,促使該保護區能夠充分發揮其價值。
參考文獻:
[1]劉雨佳,韋志剛,陳辰,等.珠海鳳凰山森林下墊面干季和濕季氣象要素的對比分析與動量和感熱交換系數的參數化研究[J].氣候與環境研究,2020(5):457-468.
[2]王恩瑞,張坤鋒,昌盛,等.珠海市中部主要供水水庫沉積物重金屬時空分布與風險評價[J].環境科學,2023(1):189-197.
[3]李雪.歐盟涉自然保護區規劃和項目審批制度及啟示[J].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學報,2020(3):7-10,36.
[4]郭光,查天偉,趙國斌,等.云南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規劃管理與評估[J].綠色科技,2021(22):65-68,72.
[5]羅西,艾訓儒,姚蘭,等.星斗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規劃管理與評估[J].湖北林業科技,2021(1):46-51.
作者簡介:
曹魏,碩士,珠海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園林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