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兩湖創新區是江蘇省常州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區域資源和濱湖空間。從文化藝術賦能兩湖創新區區域發展的視角出發,以長三角“最美湖灣城”為目標定位,梳理兩湖地區的特色資源和優勢條件。運用文化藝術產業和城市空間布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剖析當前兩湖創新區文化藝術賦能城市區域發展的問題,總結出“人產城文”融合發展的路徑,提出文化與創意設計、文化與智能制造、文化與科技創新、文化與休閑旅游、文化與人才培養相融合的對策。
關鍵詞:兩湖創新區;區域發展;常州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校企協同創建高技能人才‘學賽研創產一體化培養體系的研究”(2022SJYB1372)、常州大學高職教育研究院項目“新工科建設背景下校企協同創建高職藝術設計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研究”(CDGZ2022023)、常州市軟科學研究面上項目“文化藝術賦能‘兩湖創新區創新發展對策研究”(CR20222004)研究成果。
常州兩湖創新區地處城市發展文旅中軸,擁有武進區與金壇區兩個重要板塊。常州市對兩湖創新區提出了“生態創新區、最美湖灣城”的總目標,以及新城市、新產業、新人才的戰略定位[1]。本文旨在從文化藝術核心競爭力的視角,圍繞文化、創意、科技、產業、文旅、人才等方面,確定發展方向與目標、重點建設任務及創新發展路徑,并提出文化藝術賦能兩湖創新區的對策建議,構筑面向長三角、未來的世界級生態創新湖區。
一、常州兩湖創新區現狀研判
(一)兩湖創新區概念的提出
發展兩湖創新區,是構建常州新發展格局的時代需求和必然趨勢。兩湖創新區位于江蘇滆湖與長蕩湖之間,跨金壇區、武進區、鐘樓區和溧陽市。常州“532”發展戰略、《常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征求意見稿)等的提出,將貫徹落實兩湖創新區發展作為重要舉措,“湖灣時代”即將成為開啟常州新一輪騰飛的龍頭牽引和強勁引擎。
(二)兩湖創新區相關政策支持
兩湖創新區積極貫徹落實國務院和省政府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高度重視文化旅游業發展。以“532”發展戰略為中心,出臺《兩湖創新區概念規劃》《常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規劃》《常州市文旅休閑明星城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等圍繞新經濟、新文旅、新消費的區域政策,累計投資2 500億,推進重點項目100多項,進一步明確區域發展的實際需求。
(三)兩湖創新區的優勢文化藝術資源
通過兩湖創新區現狀調研,梳理兩湖地區的文化藝術資源優勢。常州作為資源型城市,其兩湖創新區文化藝術積淀深厚,自然資源豐富,區位、人才、科創資源優勢突出。兩湖創新區擁有西太湖和長蕩湖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帶,以及多個區域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地,這些都為兩湖地區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特色鮮明的重要資源。因此,兩湖地區是常州城市空間結構中最有條件培育新興產業的區域。
1.人文資源博大精深
常州作為吳文化和齊梁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兩湖創新區地處城市發展文旅中軸,區域內歷史文化遺址眾多,且擁有數百項國家級、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文旅發展特色鮮明
兩湖創新區地處大運河文化旅游帶,有中國春秋淹城旅游區、東方鹽湖城閑養度假區、金壇茅山風景名勝區等明星景區,本身就有著豐富的文旅資源。其中,金壇茅山風景名勝區以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蘊而著稱,目前已經形成以“旅游+康養”為特色的休閑度假產業格局。
3.產業創新動能強勁
科創資源優勢突出,為兩湖創新區文化藝術產業數字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一方面,兩湖創新區集聚了常州科教城、常州大學、河海大學等高水平科研院所,以及國家高新區、中以常州創新園、中德常州創新園等標志性創新機構;另一方面,匯聚了理想汽車、中創新航、蜂巢能源、星星充電等獨角獸領軍企業[2]。同時,光伏、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技術等也是區域內的戰略性重點發展產業。由此可見,兩湖創新區也是常州當前創新土壤中最適合布局數字文化產業的示范區域。
(四)兩湖創新區存在的問題
兩湖創新區雖然已經取得豐碩的成果,但其中也存在頗多短板。第一,兩湖創新區認知度不高,吸引力薄弱;第二,兩湖地區人文特色資源挖掘不夠,新老文化的傳承融合度不佳;第三,兩湖文化資源轉化能力差,模式落后,與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旅游消費的融合創新存在局限性,且面臨人才、技術后備力量不足等多重制約;第四,兩湖地區的交通系統有待完善。同時,區域內的科技引領型產業并未考慮與文化藝術產業相結合,距離文化創新型城市的規劃愿景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二、文化藝術賦能常州兩湖創新區創新發展的
對策建議
(一)“人產城文”融合發展理念
國內外學者很早就提出了“產城人”融合的發展理念,然而“人城產文”融合發展觀拓寬了產城融合研究的路徑。將文化作為城市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有助于探索新時期文化藝術如何融入城市發展,并且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彰顯城市人文關懷。以中國深圳、日本東京灣、美國波士頓等世界級創新湖灣區以及無錫太湖灣等為案例,將其轉化為有效的實踐指導。同時,需要立足兩湖創新區的實際情況,提出量體裁衣的動態化策略,避免對已有成熟模式的盲目跟風。
(二)文化藝術賦能兩湖創新區創新發展的具體策略
1.頂層設計,科學制定文化藝術賦能兩湖創新區的發展規劃
“新城市、新產業、新人才”的整體規劃是推動兩湖創新區創新發展的有效措施,其中要切實體現“三位一體”與“三新結合”。重視城市特色風貌肌理、文化產業創新和創意人才引培,利用濱湖特色景觀風貌資源,聯動發展文化藝術產業、人才培養。依托現有的文化公共基礎設施,用全面性、全方位、全要素和全過程的系統性思維,制定融合亮點的兩湖創新區5年、10年、15年的城市發展戰略布局。
2.場景激活,塑造高辨識度的兩湖創新區文化藝術地標
兩湖創新區文化藝術地標的塑造,離不開城鄉歷史景觀、人文藝術景觀、山水自然肌理、城市街區色彩以及數字創意景觀的建設和優化。
把兩湖景觀融入全市景觀大格局,將秀美、綠色生態、有活力的高品質湖區,以及國家碳中和實踐先行區作為建設目標。一是精雕細琢標志性的建筑節點,多部門協同把控重大功能性項目的設計方案,重視城市街道色彩、中軸線、天際線和湖濱廊道規劃建設與原有空間的銜接。二是以“兩湖”創新區規劃展示館、武進環太湖藝術城等地標為錨點,重點打造滆湖科學城等濱湖岸線景觀,營造湖灣主題人文景觀。三是提升片區的功能、品質和吸引力,將兩湖創新區打造成市民商業休閑娛樂的首選地。構建符合現代年輕人生活方式的空間,強化年輕、朝氣蓬勃的城市特質。實現“濱湖可游憩、建筑可閱讀、街區可漫步”的規劃愿景,助力常州城鄉建設“藍綠交融”的生態新模式。
3.TOD賦能,打造站城湖共生、文旅商交融的長三角中軸樞紐
城市創新發展是生態、功能、活力和可達性的疊加,有遠見的公共交通基礎設施是提升城市空間可達性、實現宜居宜業、提升旅游體驗的便民工程。應持續推進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更新改造,實現站城融合。
發揮兩湖創新區的區位交通優勢,以常州南站為中心,采用高效集約型城市TOD模式。加快落實城市路網與未來軌道交通建設,形成新的商務辦公區、多功能復合的文化創意商圈和文化活力功能集聚。同時,尊重城市居民出行的多樣性和個性化,將智慧交通、萬物互聯、一體化出行等技術運用于城市TOD建設。
此外,軌道交通服務著城市居民的日常通行,其空間也應具有多元的藝術表現形式??梢月摵蟽珊貐^的設計類院校,定向邀請知名藝術家,征集民間非遺作品,進行站內空間設計,在軌道交通建設中體現充滿人文關懷的公共藝術營造。
4.傳承創新,做精做優兩湖特色文化產業品牌
彰顯兩湖特色,以兩湖文化為聯系城市記憶的紐帶,打造兩湖地區的文化話語體系。
一要充分發揮兩湖地區歷史文化名人效應,加強培育城市名人文化。同時,開發保護兩湖地區的紅色文化遺產,打造紅色文化資源品牌。
二要全面梳理和建立兩湖創新區歷史文化遺址數據庫,制定全面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模式。開展與歷史文化遺址的聯名合作,舉辦與世界接軌的創意文化城市活動,并以新聞報道、紀錄片、短視頻等多種形式,助推兩湖創新區文化形象的建構和傳播。
三要運用數字藝術等科技手段,為區域內的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上阮花鼓戲、金壇刻紙的傳承發揚、內容創新提供技術支持。依托西太湖影視產業基地、環球動漫嬉戲谷等數字文化產業基地,拓展文化非遺傳承、文藝演娛互動、文創國潮時尚等文化交流活動的新場景[3],順應居民和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5.雙輪驅動,強化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創新的集聚效應
發揮文化創意產業自身高附加值的黏合劑作用[4],積極推進文化創意與科技創新“雙輪驅動”,以科技賦能產業,以產業引領科創,積極探索“生態濱湖區、現代智造城”建設。
科技與產業的高度融合是兩湖創新區最顯著的特征,是文化藝術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對標世界級沿河科創帶,加強國際合作創新,深耕科技研發與應用,培育長三角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華羅庚高新區、華羅庚科學城(數字港)等項目,打造創新要素集聚的強磁場。
在區域更新發展中積極接入、深度融合數字文化產業,貫徹落實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形成以數字文化產業為特色亮點的中以常州創新園,以產業賦能強化優秀創意類企業集聚效應,搶占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制高點,從而達成打造數字化、高質量發展“兩湖模式”的目標。
6.文旅融合,加強文化旅游休閑特色小鎮的培育與開發
基于兩湖創新區的城市空間布局,識別鎮、街區的特色文旅資源類型,重組整合分散的文旅資源,設計具體、個性化的文旅項目。
一方面,立足兩湖創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著力規劃以兩湖文化為主的濱湖旅游線路,串聯田園鄉村、水墨古鎮、特色主題博物館等文旅資源。策劃夜經濟和周末文旅產品,如“西太湖奇妙夜”“長蕩湖晚八點”“金壇仙姑村微度假”“一號農場親子露營”等,促進城鄉周末消費,深化區域特色農業與濱湖旅游的有效融合。另一方面,兩湖創新區的金丹武、長滆地區是近現代的革命圣地,故應著力開發集合紅色文化精品主題旅社、露營地、青年旅館的紅色旅游線路。同時,還需加快推進數字文旅項目落地,如打造在地性的虛擬式、沉浸式文旅場景,進一步挖掘“極速入住”“極速暢游”的數字應用場景,加強兩湖地區特色小鎮的頂層設計。
7.完善機制,積極培育引進的文化藝術人才
首先,引進一流創新技能人才,形成高端人才集聚優勢。積極落實“龍城英才”“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等人才政策。其次,建立人才梯隊及有效的激勵機制。依托產學研協同創新資源,搭建文化創意產業公共服務交流平臺,加強院校間的跨學科建設。此外,全力培養智能制造、創意設計、數字文創人才,并進一步發揮鄉賢、科技鎮長團對兩湖地區創意與研發工作的輻射與帶動作用。最后,分層級培養文化藝術專門人才,把人才培養的軟硬件支持、藝術創作活動、文化藝術推廣作為主要抓手,讓創造力與活力兼具的年輕高智群體成為兩湖創新區創新發展的主力軍和強有力人才保障。
三、結語
在大力發展兩湖創新區的背景下,立足兩湖特質,將文化藝術規劃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發揮特色化、領先性和示范性作用,為解決當下兩湖創新區創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供新思路。研究認為,文化藝術賦能可激活兩湖創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重點實施城市風貌、產業賦能、人才集聚的規劃設想,促進相關項目落地,能有效助推兩湖創新區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同時,研究成果將對實施文化藝術賦能兩湖創新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實證支持和決策參考,助力兩湖創新區完成向長三角“最美湖灣城”的轉型。
參考文獻:
[1]蔡煒,萬小珍,張宇熠,等.常州:潮起“兩湖”向未來[N].新華日報,2022-05-12(1).
[2]賀理銘.常州推進“兩湖”創新區建設重塑發展新格局[N].解放日報,2022-08-17(T11).
[3]高宏存.文創賦能鄉村振興的理念革新與思路突破[J].行政管理改革,2022(11):23-33.
[4]曹如中,李心茹,吳蝶,等.長三角城市群文化創意產業生態位實證測度研究[J].絲綢,2021(11):58-66.
作者簡介:
袁赟,碩士,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空間展示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