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 李婉玲 劉羽莘

摘 要:為進一步促進鄉村特色開發與有效保護,基于遺產資源的開發適宜性視角,從資源辨識度、獨特性和可持續性3個維度構建遺產資源綜合評價體系。主要運用層次分析法對河南省信陽市新縣毛鋪村遺產資源進行精細化梳理分析,并通過權重計算,依據權重得分擇優明確遺產資源開發序位。結果表明,物質空間所占比重較大,其中生活生產景觀具備一定的資源稟賦優勢。該研究為遺產資源的優選與開發以及可持續利用提供了科學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遺產資源;資源評價;開發適宜性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河南傳統村落景觀風貌特色的保護研究”(2021BYS048)、2022年河南省科學技術廳重點研發與推廣專項項目“河南美麗鄉村建設中的特色資源優選與綠色開發路徑研究”(222102320323)研究成果。
近年來,我國聚焦于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鄉村建設。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挖掘鄉村多元價值,重點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等產業,實施鄉村休閑旅游提升計劃的明確要求[1]。鄉村振興戰略的推行,既肯定了我國鄉村發展在時代進程中的重要性,也為新時代美麗鄉村遺產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提供了政策支持。傳統村落作為我國廣大鄉村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稟賦的遺產資源。《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國發〔2019〕12號)指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2]。因此,在龐大的鄉村旅游市場面前,合理利用特色遺產資源并將其轉化為優勢產業顯得異常重要。然而就傳統村落開發的本質而言,仍屬于一種資源的開發。雖然多數開發主體和監管部門已經意識到了這一本質,但主流開發理念的相似性與機械復制的現象依然層出不窮,出現了千村一面、資源透支和建設同質化等一系列弊病,致使我國許多資源富集、底蘊深厚的傳統村落遭受巨大的損失。
國內傳統村落遺產資源評價主要集中于資源吸引力[3]、開發潛力與經濟效益評價[4],部分研究仍針對不同地域的鄉村資源構建價值評價體系[5]。總體上,國內有關遺產資源評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價值層面的資源開發適宜性,忽視了基于資源特色的開發。
一、研究區概況與資源現狀
(一)研究區概況
毛鋪村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余年歷史。其地處豫鄂交界的大別山腹地,位于河南新縣周河鄉東北部,南鄰該鄉柳鋪村,西接該鄉王邊村及八里畈鄉,東、北臨沙窩鎮,總面積13.5平方公里,地勢南高北低。其中耕地面積1 900畝(1畝約666.67平方米),水田面積1 357.14畝,全村共19個村民組。村域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山、水、林、田資源豐富。2013年,毛鋪榮獲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授予的“中國傳統村落”和“中國景觀村落”稱號。2018年,毛鋪村被列為河南省鄉村旅游特色村。
(二)資源現狀
毛鋪村自然資源豐富,植物種類繁多,森林覆蓋率高達95%,富存珍稀野生動物和礦物資源。毛鋪村內白云山巍然聳立,白露河穿境而過,黑河谷、鐵獅潭、云泉等自然景點密布。發展至今,毛鋪既有豫南規模最大的徽派風格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和保存完整的彭氏祠堂,還有名傳遐邇的漢潢古道、古寨堡、毛御史墓和香木碓等人文古跡,以及毛鋪小煙、茶葉、山茶油、毛竹等地方特產。與此同時,毛鋪境內至今仍保留著諸多千百年來形成的民俗民風,包括生活、生產、節令、禮儀等多個方面,如土法榨油、打香木、打花鼓等民俗文化。
本研究則基于遺產形態劃分為物質空間、自然景觀和社會文化3種遺產資源類型。其中物質空間包括古民居、古遺跡、宗祠建筑和生活生產景觀4個亞類,自然景觀包括山體、水體、林地資源和名樹名木4個亞類,社會文化包括姓氏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5個亞類,共13個亞類以及39個基本類型(表1)。
二、評價結果與分析
鄉村遺產資源開發不僅受地域文化因素的限制,也受資源自身價值的制約。本文基于資源自身價值、資源傳承能力和資源到資產的演化過程3個基本條件[6],選取資源辨識度、資源獨特性、資源可持續3個準則層,依據相關資料的可獲得性和影響因子的顯著性,劃分為視覺形象、功能屬性、歷史影響和資源文化等9個因素層,共選取包括形態保存完整度、傳統風貌延續性、歷史年代久遠度和技藝傳承頻次等在內的24個評價指標。
(一)遺產資源評價體系權重分析
在毛鋪遺產資源開發適宜性評價體系中,項目指標排序為資源辨識度(B1)>資源獨特性(B2)>資源可持續(B3),由此可見遺產資源評價體系中資源辨識度成為重要因素,也是判斷遺產資源是否適合開發的關鍵。一方面,消費者的旅游體驗需求日益高漲,已不再滿足于千篇一律的鄉村旅游,而更傾向于“小而精”的旅游模式;另一方面,資源本身的價值實現并非一種恒定路徑,而是需要根據市場不斷趨于年輕化的需求進行二次設計。在對遺產資源進行評價時,資源自身的原真狀態以及資源特色成為遺產資源適宜開發的關鍵,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遺產資源開發的經濟價值和競爭力。傳統風貌延續性作為最重要的評價指標層,從資源開發視角來看,是延續鄉村歷史文脈和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對于鄉村特色風貌的塑造極為重要。權重處于最后的指標層有規模化發展范圍、知名度與影響力和傳承技藝人數。毛鋪村至今仍保留著千百年來形成的豫南民俗民風,包括婚嫁、節令、禮儀等多個方面,但隨著社會發展和新風尚流行,既有習俗在形式和內容上逐漸發生著變化,而在傳統文化傳承過程中多是對于原有文化活動的沿用,在注入新活力方面有所欠缺,最終使傳承技藝人數得分相對較低[7]。
(二)毛鋪村遺產資源優選結果
在遺產資源評價體系中,通過對資源辨識度、資源獨特性和資源可持續3個評價指標和24個指標層兩兩對比,對毛鋪村物質空間、自然景觀和社會文化進行評價,得出各因子權重,最終結果表明毛鋪村的物質空間優于其他遺產資源主類。針對物種空間中的古民居、古遺跡、宗祠建筑、生活生產景觀進行備選方案排序。
從各指標得分來看,權重排名第一的方案是生產生活景觀,權重為0.475。源自清末的香木碓是毛鋪獨特的生活生產景觀遺產,其承載的香品生產工序是在由石頭、茅草等鄉土材料構筑而成的生產型建筑內部進行的,雖歷經時代變遷,但風貌完整性相對較高,仍保留初建時生產香木粉的原真屬性。具有上百年歷史的香木碓生產工藝和修建技術,不僅是毛鋪村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體現了一定的地域特色。依靠香木碓制作的立香、盤香、臥香等香品,目標市場相對明確,且有較強的產業集群能力。因此,香木碓可以作為毛鋪村特色資源優勢,創建專屬IP符號記憶點進行文旅開發。歷史悠久的漢潢古道是連接漢口和潢川的古驛道,也是古代商旅通行的主要通道。在古代,毛鋪正是通過此道將香木、毛煙、中藥材等地方特產發往南北方向。因此,漢潢古道也可以作為優勢資源打造特色品牌。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毛鋪村許多村民建了新房,傳統古民居建筑未能得到應有的保護,導致原有建筑荒廢、破敗而降低了其完整性。宗祠建筑與古遺跡相對而言得分較低,彭氏祠堂作為全村古建筑的巔峰之作,卻因年久失修,需改變原建筑的構造和特點進行保護修繕。祠堂入口是一座兩層的牌樓,上層是戲樓,下層是通道,石基鐵隼,如今卻不復存在[8]。
三、特色遺產資源開發策略
根據毛鋪村遺產資源的實際情況,依據原真性保護、保護與開發并重以及可持續發展3個基本原則,對毛鋪村遺產資源特色開發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強資源管理,構建原真保護體系
遺產資源具有歷史、文化、科學、經濟和審美價值,這些價值的實現與鄉村旅游發展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作為歷史文化和物質載體的結合物,應依據原真性、整體性、完整性的原則,保護村落中歷史風貌、建筑遺址和綿延至今的傳統文化[9]。遺產資源中物質載體隨著時間流逝會逐漸損耗,依附于物質載體的歷史文化最終也會隨之消失,為了突出毛鋪整體風貌的歷史原真性,應適當地修繕古民居、祠堂、香木碓等物質空間,并對所有遺產資源實施動態和特色保護。國務院針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了具體工作方針,同時明確指出正確處理保護和利用的關系,即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因而對毛鋪村遺產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前提是對遺產資源的完好保護和修復,以確保其物質載體和歷史文化內容原原本本地保存下來,而這種保護的目的也是為了實現遺產的“原真性保存”。
(二)合理開發利用,深度挖掘特色資源
資源特色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鄉村的吸引力就在于其自身特色,因此鄉村旅游開發的前提是要有特色鮮明的鄉村資源。原生態的、地域性的遺產資源是鄉村旅游開發的優勢,也是城市化進程下游客返璞歸真的市場需求。因此,遺產資源開發應注重發掘鄉村特色與獨特的社會文化特征,使最具地方性的資源轉變成為最具特色的產品。毛鋪村的特色資源依托物質載體、自然景觀和傳統的社會文化,形成一種特有的文化意象,有別于其他同類型村落。毛鋪村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整合遺產資源,在文化傳承中濃縮地域文化符號,在鄉土性的區域特色中融入文化元素。在注重物質與非物質的協同效應下,深度挖掘毛鋪文脈,通過建立完善的保護機制,傳承當地民風民俗,在鄉村開發中保持原真特色,實現對民風民俗、傳統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推動文旅深度融合。
(三)加強宣傳營銷,打造鄉村特色品牌
面對鄉村建設同質化問題,鄉村需基于自身資源優勢,以豐富的自然、文化等資源為依托,以信息化科技化的手段為支撐,打造一批特色品牌,通過品牌建設提高鄉村知名度和美譽度,進而擴大鄉村旅游市場,帶動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一方面,根據市場需求利用遺產資源獨特優勢找準品牌定位,開發一系列與市場契合的旅游產品,形成差異化的旅游特色產品,實現“資源—資產”的轉化;另一方面,實現品牌定位,通過新興媒體與互聯網手段提升毛鋪村遺產資源知名度。鄉村開發需打造獨特品牌IP,重點實施品牌化戰略,用品牌戰略和信念思維來重新認識遺產資源歷史文化,從而實現情與景、人與物的和諧共生,達到鄉村旅游品牌和價值的最大化。
四、結語
本文基于開發適宜性視角對毛鋪村遺產資源梳理分析,在文獻研究基礎上優化評價指標,歸納一套貼近地情實際的鄉村特色遺產資源評價體系。分析得出香木碓是毛鋪村開發價值最高的遺產資源,并從遺產保護、資源挖掘和品牌宣傳等方面提出鄉村旅游發展策略。本研究所構建的遺產資源評價體系是基于毛鋪村資源調研,雖然對豫南資源分析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選取的指標尚不能全面覆蓋以反映所有遺產型鄉村資源的價值,存在一定局限性。此外,由于專家學者知識領域的側重方向不同,在權重確定以及資源評分時會受到主觀因素影響。因此,構建普適性的遺產資源評價體系仍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02-22(1).
[2]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EB/OL].(2019-06-17)[2023-03-2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28/content_5404170.htm.
[3]胡粉寧,丁華,郭威.陜西省鄉村旅游資源評價與特色優勢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1(17):10 537-10 538,10 586.
[4]吳清,陳嘉琳,馮嘉曉,等.廣東省鄉村旅游開發資源分布格局及開發潛力評價[J].地域研究與開發,2022(5):77-83.
[5]竇銀娣,謝雙喜,李伯華.傳統村落多維價值評價及實證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77-83.
[6]湯琦瑾.資源資產及其權益關系[J].新疆財經,2008(3):47-48,68.
[7]王燁梓,韋寶婧,胡希軍,等.基于保護和利用視角下的松嶺村鄉土景觀資源評價[J].西北林學院學報,2021(6):281-288.
[8]林祖銳,劉釗.沒落的輝煌:河南省新縣毛鋪古村落調研手記[J].中外建筑,2013(7):31-34.
[9]孫克勤.遺產保護與開發[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271.
作者簡介:
劉磊,博士,鄭州輕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環境設計系主任,學科帶頭人。研究方向:風景園林遺產保護、傳統村落保護。
李婉玲(通訊作者),鄭州輕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傳統村落保護。
劉羽莘,鄭州輕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傳統村落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