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玲
(遼寧省沈陽市康平縣農業農村局第七執法大隊 110500)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群眾對于牛肉等肉食的大量消費,也有效促進了牛養殖的規模。對于牛養殖人員來講,在牛養殖過程中采取規模化的日常養殖管理,對于未來的發展會更好,但這同樣要求牛養殖人員對牛養殖經驗和科學技術更高;并且要求牛養殖場所基礎的設備和設施準備齊全,這樣才能取得更高的經濟收益。在遼寧沈陽地區進行牛養殖過程中發現,口蹄疫疾病是經常容易發生并且嚴重影響養殖效益的疾病,因此需要及時的進行預防。
牛口蹄疫在發病時主要表現為牛的口腔、鼻咽部、蹄子以及乳房等出現水泡,經過病癥的進一步加重,開始出現患處潰爛,并伴隨著體溫升高。此外,如果病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牛會出現不行走,躺臥時間加長以及牛蹄殼松動脫落等現象。牛感染口蹄疫之后,一般會出現精神頹廢和食欲不振,并且牛的體溫也會升高,當牛的體溫升至40℃~41℃的時候,牛身上就會慢慢出現紅色的水泡,進而慢慢的連接到一起,就會導致牛身上出現連片的化膿潰爛等現象。由于牛口蹄疫病癥的發生具有短時間暴發的特點,一旦發生就會引起養殖場大部分健康牛的感染。由于病癥發生給養殖場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在目前階段,此類病癥已經受到養殖場以及相關疫病管控部門的高度重視,也將此類病癥發生造成肉質問題列入了畜產品的檢測標準中。此類病癥的發生與牛自身的抵抗力有很大的關系,對于抵抗力較差的仔牛影響較大,一旦感染病情也較為嚴重。經統計發現小型養殖場牛口蹄疫的發病季節主要發生在春秋兩季,而在一些大型的養殖場發病時間不具備此規律,發病時間隨機,在一些環境管理差,人員進出管控不嚴格的養殖場發病幾率較大。
由于牛口蹄疫的發生會給養殖場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養殖人員要根據養殖場的實際情況制定檢測制度,做到早發現、早處理,及時采取治療措施,避免病癥進一步惡化。在病癥發生時為了進一步明確病癥,一般采用病理檢驗的方式進行確定是否為牛口蹄疫,首先檢測人員進行采集病料,先將牛蹄子進行消毒清理,再將水泡或者潰爛的地方割下來,為檢驗工作做準備。其次,在檢驗的過程中要保證檢驗設備以及周圍環境的清潔,避免影響檢驗的準確性。在目前階段酶聯免疫法進行檢驗是最為常用的檢驗方法。通過檢驗可以準確的確定是否為牛口蹄疫,進而有針對性的采取診療措施。
牛口蹄疫在我國的防控主要是免疫接種,且免疫為強制接種,免疫密度需達到100%,免疫抗體合格率需達到70%以上,這就需要各個養殖場的管理人員認真選擇疫苗品種,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加以實施,只有免疫接種做到位,才能切實降低牛口蹄疫的風險。疫苗免疫是一項避免疫病暴發的免疫程序,需要根據養牛場的實際情況以及當地牛口蹄疫的發生規律為主要依據,通過接種疫苗的方式,達到控制疫病的目的。基于此,免疫程序的制定要遵循科學性、合理性原則,避免由于片面的原因引發其他類型的疾病,導致養牛場的疫病難以控制。O 型、A 型二價滅活疫苗對牛口蹄疫的預防具有較好的效果,通過接種疫苗在牛的體內產生抗體,可以有效的減少牛口蹄疫的發病率。此類疫苗在牛出生后40 d 左右進行注射接種第一針,注射量為每頭牛注射1 mL,第二針為加強針,在第一針注射一月后進行再次注射,同時注射劑量也要加大每頭牛為2 mL。由于種牛的發病會導致難以正常妊娠,因此種牛的疫苗注射為3 個月一次,每次2 mL,截止到牛臨產前20 d 停止注射。
3.2.1 科學選址
在規模化養牛過程中,由于養殖數量較大,會產生大量的排泄物,大規模的養殖會使養殖場內異味較重。基于此在進行養殖場的選擇時,就要充分考慮此類問題,避免對周圍的環境造成影響,盡量遠離居民區。此外,由于不同的環境對牛生長的影響不同,科學的選址有利于保證牛的健康生長,以及降低牛病發生的可能。結合牛的生長習性,選擇地勢比較高、通風好,光照時間充足的場址,一方面保證牛圈內的采光,另一方面便于日常污水的排放,進而有效的保證養殖溫度、濕度在適宜的范圍內。
3.2.2 加強養殖場的規范化建設
為了降低外部環境對牛生長造成的不利影響,將養殖場進行合理的規劃,規范化的養殖環境,可以有效的避免因外部環境因素造成的病毒感染。在規模化的養殖場中,由于養殖數量多,很容易造成養殖場內的糞便堆積,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很容易造成牛群的病毒性疾病。基于此,在進行養殖場建設規劃時,要科學、合理,其位置布局要符合建筑安全要求以及衛生防疫的要求,嚴格控制廠區內的分離問題。采用單向流通的原則,飼養的進料通道與出糞通道嚴格分離,避免發生交叉感染的風險[1]。
3.2.3 定期進行養殖場的清潔
對養殖場內牛舍的地面、料槽以及人員行走區都要保持清潔,每天在牛喂食后都要對料槽進行清洗,改善牛的生長環境,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獸藥典》的消毒規定對養殖場內的廠區環境嚴格消毒,遵循高效、低毒性、低殘留物的原則。利用消毒的方式切斷傳播途徑,防止疫病的進一步蔓延,有效的預防牛口蹄疫的發生。在牛的養殖過程中,養殖牛舍的飼養管理和環境控制是養殖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所以牛養殖的日常管理過程中,養殖人員要時刻關注牛舍的衛生問題,要注意定期打掃衛生,嚴格把控牛舍里清潔和消毒的工作,對于牛的排泄物進行統一處理,嚴格控制牛常發病和傳染性疾病傳播的渠道。
3.2.4 科學進行牛的飼料配比
加強飼養管理,控制好牛養殖的密度以及保溫、防凍措施,對牛實施定期的驅蟲、滅菌等。在牛養殖的各個階段,要根據生長速度的不同需求,進行營養的補充,提高牛的抵抗力。為有效進行牛口蹄疫的防治工作,建議養殖人員加強學習牛育肥知識以及科學的飼養管理方式,也要掌握牛口蹄疫的常見癥狀,提高牛疾病的治療技術和措施,選擇營養全面的飼料,有效提高牛的抗病免疫力。
3.2.5 提高日常衛生管理水平
在日常衛生管理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牛舍是牛經常活動的區域,對牛舍內的衛生情況實時監管,有利于為牛群提供一個整潔、安全的生長環境,所以養殖者要根據牛舍的使用現狀,制定妥善的衛生防疫方案,以此來提高牛舍清理的及時性與規范性。對牛舍中的糞便或變質飼料等,養殖者不僅要對其及時的清理,還要做好全方位的消毒工作,以免出現病菌滋生情況,給牛群的健康生長埋下隱患問題。由于細菌、病毒的滋生條件與溫度有一定關系,所以養殖戶要合理調整夏、冬季的牛舍衛生管理方案,在保證牛舍環境質量的同時節約防疫成本[2]。
3.3.1 強化宣傳口蹄疫知識
在目前基層動物防疫工作開展中,要切實做好口蹄疫防疫工作,降低口蹄疫發生的概率。首先,要加強防疫人員的自身能力,對基層防疫工作人員定期培訓,逐漸提高基層防疫人員的技術能力,使其能達到相關規定的水平。還要定期對基層防疫人員進行考評,通過考評掌握其階段性的工作水平,其主要內容包括基礎的防疫理論知識和實際防疫過程的操作技巧。其次,對新建以及擴建的養殖場進行環境審核,確保養殖場規劃的合理性。最后,加強疫病防疫重要性以及相關預防技術的推廣應用,通過加強宣傳力度,將先進的防疫技術進行推廣,以及將現代化、科學化的養殖管理技術融入到牲畜養殖的各個環節,從而起到口蹄疫的防控效果。
3.3.2 強化環境調控
在牛規模化養殖中,想要從根源上降低口蹄疫發生的概率,首先要從品種的選擇入手,選擇自身抵抗能力較強的品種,能夠快速地適應養殖場的環境,避免因為外部環境的影響,造成口蹄疫的頻發。其次,需加強化養殖環境的管控力度,確保整個養殖環節的科學合理,從而降低各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最后,牛群的飼養方面,制定科學的喂養方式,確保食用飼料的安全性,避免病毒從日常的食物、水源進入牛體引發病毒性疾病。確保牛群營養均衡,體魄強健,才能增強自身的抵抗力,抵制病毒細菌的入侵。
3.3.3 加大監測力度
目前來看,牛養殖規模的擴大和發展,也給牛口蹄疫的感染和蔓延提供了可乘之機。要想從根源上解決牛口蹄疫對牛造成的危害,必須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監測計劃,養殖人員應該制定詳細的飼養計劃和免疫檢測計劃,對牛群實施全面的疫病監測,一旦發現有患病牛應該立即隔離處理,保證牛群的生長環境健康無病毒。同時,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也要不斷加強監測力度,切斷口蹄疫傳染的可能性。科學有效的監測工作不僅可以為各項防疫措施的開展創造條件,而且還能推動防疫系統進一步完善。定期開展檢測工作,每個季度對牛只進行1 次體檢,及時篩選出陽性病例。同時,密切觀察牛的進食狀況、精神狀況、體溫等,一旦發現異常,及時確診并采取措施,避免病情的大范圍擴散[3]。此外,需對其同圈舍的其他牛進行有效監控,監測其身體狀態,假如出現患病嚴重的牛,必須及時撲殺,對其尸體進行無害化處理,以免導致疾病的二次傳播。
3.3.4 完善防疫制度
口蹄疫的預防控制,是一項復雜繁瑣且具有長期性的管控手段,需要結合牛養殖的實際情況,從生活環境、選種、飼養、消毒、排放物管理以及養殖人員培訓等多個方面進行防控,確保各個環節實施的科學性、合理性,進而有效的控制疾病發生。基于此,結合口蹄疫發生的特點,對養殖場內防疫制度不斷完善,并根據獸醫診療的意見和建議,制定各項措施的執行標準,在不斷的優化改善中,確定具有管控力度的防疫制度。此外,不斷提升工作人員口蹄疫防控意識,加強對日常管理的重視程度,從而降低牛只口蹄疫感染率以及死亡率[4]。此外,當地政府部門應加大對養牛產業的資金補貼,加大支持力度,為規模化的養殖場提供先進的設備以及技術支持,為牛養殖構建一個安全的生產環境,以降低牛只感染口蹄疫的概率。
3.3.5 注重疫區的封鎖與管理
在發生牛口蹄疫疾病之后,需要根據口蹄疫的發生癥狀以及其嚴重程度,將當前的真實情況上報給有關部門,如疫病的影響范圍或病牛數量等,為應急性防疫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防疫機構要對疫區嚴格封鎖,保證疫區與安全區域得到準確劃分。為了降低疫情傳播力度,防疫機構還可以通過加設警衛人員或防疫標語等,來提高周圍養殖戶的重視程度。在疫區內進行防疫工作的人員,需做好個人的安全防護處理,嚴格按照標準的流程步驟完成疫情記錄、上報或消毒工作,明確好自身職責與義務,從而為防疫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保障[5]。防疫機構和監管部門要對疫區周圍的市場情況實時掌握,除了要做好相應的檢疫與登記工作,還要對市場環境定期消毒,避免疫情出現擴散。
綜上所述,在牛規模化養殖過程中,要想實現穩定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充分考慮其實際情況積極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以有效防控口蹄疫疾病。同時需要對部分先進的技術手段以及設施設備積極引入,不斷完善現有設施,以及時發現口蹄疫病,加強養殖過程中的管理,制定科學的養殖模式以及技術手段,獲取良好的控制效果,為養牛產業的穩定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