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偉
(邵陽市武岡市水西門街道辦事處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422400)
仔豬黃白痢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一類人畜共患病,是引起仔豬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隨著畜牧業的不斷發展,生豬的規模化養殖程度越來越高,仔豬黃白痢也逐漸從條件性疾病轉變為常發性疾病[1],對生豬養殖造成嚴重的威脅。仔豬患有黃白痢會引起哺乳仔豬大面積死亡,造成養殖場的仔豬成活率降低,即使經過治療,仔豬腸道的吸收能力也很難恢復到健康水平,對飼料的吸收利用率很差,生長發育遲緩,甚至成為僵豬。部分養殖場在治療仔豬黃白痢時用藥不規范,導致大腸桿菌出現耐藥性,不僅無法治愈患病豬,還會造成生豬體內殘留大量抗生素,給公共衛生安全帶來較大的隱患。基于此,各個養殖場的管理人員應當充分了解仔豬黃白痢,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找到預防和控制的方法。
引起仔豬黃白痢的病原是大腸桿菌,革蘭氏陰性菌,多分散或成對,菌體兩端鈍圓,兼性厭氧,是一種與腸道共生的條件性致病菌,在正常情況下,廣泛存在于人、動物的腸道以及環境內。大部分的大腸桿菌有鞭毛,無芽孢,部分有莢膜。腸道中的大腸桿菌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機體發病,但在機體受到應激、胃腸道功能紊亂、免疫功能較差或有其他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時可趁機侵入血液中,造成仔豬黃白痢。
大腸桿菌的致病力主要是抗原成分決定,主要的抗原成分包括菌體抗原(O)、鞭毛抗原(H)、表面抗原(K)以及黏附素抗原(A),菌體抗原是一種內毒素,是一種抗熱抗原;表面抗原位于菌體抗原的外層,也稱為莢膜抗原,不耐熱;鞭毛抗原是由鞭毛蛋白組成,可以刺激機體產生抗體,且不與其他細菌出現交叉反應;黏附素抗原位于菌體表面,可幫助大腸桿菌在體內進行黏附和定植。
本病的發生多數由于飼養管理水平較差、飼料品質不良或環境消毒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大腸桿菌可在豬群中水平傳播,也可以通過妊娠母豬垂直傳播,主要的傳染源是患病豬和帶菌豬,這些生豬的糞便內含有大量的大腸桿菌,污染飼料、水源和墊料,當健康生豬接觸到病原后,可經消化道引起發病。在常年發生仔豬黃白痢的生豬飼養場往往是第一窩仔豬最易感染,而后病例逐漸減少,這是由于母豬在長期感染大腸桿菌的條件下機體會產生抗體,仔豬可以通過采食母豬的乳汁獲得特異性的抗體,減少仔豬黃白痢的發生。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或散發,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但在季節交替時,由于溫度變化較大,仔豬產生應激反應,免疫力低下,更易發病。有報道表明,在生豬的日糧中添加抗生素能夠提高生豬日增重和飼料利用率,且在生理、營養、代謝等方面均存在積極影響。雖然低劑量的抗生素能夠一定程度上降低仔豬腹瀉的發病幾率,短時間內促進仔豬生長發育,但長期使用會破壞仔豬的腸道菌群平衡,導致大腸桿菌出現耐藥基因和耐藥菌株,最終引起仔豬黃白痢[2]。
通常發生在仔豬出生后一周內,最早可出現于出生后數小時,發病較急,潛伏期短。患病仔豬表現為腹瀉,排出黃色具有腥臭氣味的軟便,糞便中含有大量泡沫和未消化的凝乳塊,仔豬肛門周圍皮膚變紅、松弛,全身脫水,消瘦,皮膚皺縮,眼球凹陷,飲水量增加,采食量減少,結膜蒼白,運步不穩,嚴重時倒地不起,直至昏迷。
剖檢患病仔豬可見,各個部位呈不同程度的水腫,其中以頸部、腹部最為明顯。腸道表現為急性卡他性炎癥,以十二指腸的癥狀最為嚴重,胃腸道膨脹,充滿大量氣體和黃色液體,腸道黏膜、漿膜充血、水腫,腸道壁變薄、松弛,腸系膜淋巴結、肝臟、腎臟有出血點,部分患病豬可出現腦內軟化灶。
常見于10~30 d 的仔豬,患病仔豬表現為突發性腹瀉,排出灰白色、黃白色的腥臭糞便,糞便呈糊狀,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或廢絕,體溫正常或稍高,被毛凌亂,四肢發冷,貧血,行動遲緩,發育受阻。病程多數在3 d 至1 周左右,僅有少數病例病程可達2 周以上,仔豬白痢的發病率較高,但死亡率相較于仔豬黃痢顯著降低,體質較好的仔豬甚至可以在感染后自愈,康復豬的生長發育也會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對飼料的吸收利用率不高,程為僵豬。
剖檢患病仔豬可見,尸體有明顯的缺水癥狀,皮膚蒼白,肛門周圍布滿白色粥狀糞便,胃黏膜充血、水腫有出血點,胃內被氣體充盈,可見白色凝乳塊,結腸中有灰白色內容物,腸系膜淋巴結腫脹,腸道黏膜高度充血,呈卡他性炎癥反應。
無菌條件下采集患病仔豬或新鮮尸體的小腸前部內容物、腸系膜淋巴結、肝臟、脾臟、腎臟等病料,劃線接種在普通瓊脂培養基、麥康凱培養基和血液瓊脂培養基上,在37℃的條件下培養24 h。當普通瓊脂培養基上生長出直徑約為2 mm,表面光滑、濕潤、半透明的圓形灰色菌落;麥康凱培養基上生長出紅色菌落時可挑取菌落進行涂片、染色、鏡檢,并接種在生化管內進行生化試驗。當乳糖、葡萄糖產酸產氣、β-半乳糖苷酶反應陽性、MR 陽性、VP 陰性時可認為是大腸桿菌感染引起的仔豬黃白痢。
可用于診斷仔豬黃白痢的血清學方法主要包括微量凝集試驗、平板凝集實試驗、直接熒光抗體、間接熒光抗體、免疫瓊脂擴散以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其中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的特異性好、操作便捷,能夠廣泛應用于生產實踐。
引起仔豬黃白痢的大腸桿菌主要的毒力因子有兩種,分別是菌毛黏附素(K88、K99、987P)和腸毒素(LT、ST)[3],針對以上兩種毒力因子,國內外的疫苗廠家和科研院所展開了疫苗的研究,目前可用于預防仔豬黃白痢的疫苗包括全菌滅活疫苗、弱毒疫苗、亞單位疫苗和DNA 疫苗。全菌滅活疫苗的生產工藝相對簡單,成本低廉,但由于該疫苗內存在的與免疫保護無關的成分,所以在注射后,機體產生的抗體水平較低,且滅活疫苗多以油性佐劑為主,不宜接種于妊娠后期的母豬,容易產生應激。弱毒疫苗能夠刺激機體產生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免疫效果優于滅活疫苗,但在免疫過程中存在返毒的風險,且接種前后不得使用抗生素,以免影響免疫效果。亞單位疫苗是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將細菌的菌毛黏附素、腸毒素進行提純,僅保留能產生特異性免疫的部分,減少接種疫苗的應激性,但工藝復雜,成本較高。DNA 疫苗是通過篩選編碼抗原基因的真核表達質粒,接種于機體后,再轉錄、翻譯、表達出相應的抗體,刺激機體產生免疫應答,這一疫苗的成本較低,但安全性還未得到證實,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目前,在生產實踐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是全菌滅活疫苗,包括三價疫苗K88 和雙價疫苗K99,在妊娠母豬分娩前40 d 和15 d 分別在頸部進行一次肌肉注射,母豬接種疫苗后可產生特異性的抗體,仔豬出生后通過采食初乳獲取抗體,起到被動免疫的效果,降低仔豬黃白痢的發生。在免疫接種后,有條件的養殖場應當進行抗體水平監測,當發現有抗體水平較低的個體時,應及時進行補免。
首先應當改善妊娠母豬的飼養管理水平,根據妊娠母豬的不同階段配制優質的全價飼料,以保證胎兒的生長發育順利,在生產前,可酌情減少精料的投喂,控制母豬乳汁的乳脂濃度,減少仔豬采食后發生消化不良的情況發生,母豬分娩后也應當提供優質飼料,促進母豬分泌更優質的乳汁,滿足仔豬的營養需要。仔豬出生后由于體溫調節機制不健全,因此應當在產房內設有保溫箱、紅外燈、加溫板等設施,便于對環境溫度進行控制。仔豬出生后應當盡早采食足量的初乳,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是仔豬前期免疫能力的重要來源,是獲得被動免疫的主要方式。采食初乳時,應當由飼養管理人員幫助仔豬固定乳頭,將同窩仔豬中體重較小、體況較弱的固定在前面幾對乳頭處哺乳,相對健壯、體重較大的可固定在后面幾對乳頭處哺乳,這樣能夠保證同窩仔豬的生長發育速度相近。在仔豬出生后2~3 d,應進行補硒、補鐵等,避免出現貧血和下痢,同時促進仔豬胃腸道功能的發育。2 周齡左右的仔豬可以開始補飼,一方面能夠滿足乳汁中營養的缺乏,另一方面也能夠幫助仔豬盡早適應顆粒飼料,為早期斷奶奠定良好的基礎。此外,在飼養管理的全過程都應當盡量減少豬群的轉群、更換飼料等操作,降低應激反應。
做好消毒工作能夠有效的降低環境內的病原微生物,減少生豬患病,因此應當重視豬舍的消毒,特別是產房的消毒工作,在母豬分娩前幾小時,應用0.1%的新潔爾滅、0.6%的過氧乙酸徹底的對產房進行消毒,在生產前3 h 用來蘇爾進行二次消毒,消毒后應充分干燥備用。母豬分娩時也應當做好全身的消毒工作,可用溫水沖洗全身,或用0.1%的新潔爾滅擦洗皮膚,重點是后軀和乳房部位,晾干后進入產房分娩,這樣能夠較大程度上保障母豬和仔豬的健康。定期清理圈舍內的糞便,先清掃后消毒,消毒藥品應選擇刺激性小、效果好的藥品,如0.3%菌毒滅等,應保持豬舍干燥。母豬的體表應當保持清潔,每次哺乳前,都應當用溫熱的高錳酸鉀溶液清洗乳房,仔豬可全身用消毒液擦洗,之后立刻擦干,放入保溫箱內,避免著涼。
仔豬黃白痢的治療可選擇對革蘭氏陰性菌有較好殺滅效果的抗生素,如強力霉素、卡那霉素、環丙沙星等,但由于大腸桿菌容易產生耐藥性,因此應當進行藥敏試驗后再進行治療。首先通過無菌采集患病仔豬或病死豬的腸道前段內容物或實質臟器進行劃線培養,將菌株分離后,借助KB 藥敏試紙片進行藥敏試驗,通過抑菌圈的大小判斷大腸桿菌對不同藥物的敏感程度。有研究表明頭孢曲松、強力霉素、卡那霉素對仔豬黃白痢的治療效果較佳,其中頭孢曲松的治療效果最佳,且有促進仔豬生長發育的作用[4]。
中藥中普遍含有抗菌消炎的成分,如黃酮、有機酸、生物堿、多糖等[5],且中草藥的來源廣、殘留低,能夠調節機體的腸道菌群,增強腸道免疫力,可作為治療仔豬黃白痢的治療方法。中獸醫認為仔豬黃白痢是濕熱之邪侵體或脾胃濕熱導致的胃腸道癥狀,因此在治療時,以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為主要原則。較為傳統的治療方劑為郁金散和白頭翁湯,但隨著仔豬黃白痢逐漸趨于復雜化,僅依靠這兩個方劑治療效果欠佳,因此可在以上兩方的基礎上根據患病動物的臨床表現進行靈活調整。有研究表明玉屏散加減、白皮柏連散、西白頭翁散均能有效治療仔豬黃白痢,且有效率高達90%以上。除了中獸醫方劑可用于仔豬黃白痢外,也可以通過穴位注射的方式達到治療的目的。穴位注射是指在病灶或穴位部位注入藥品,通過針刺和藥品的藥理反應對機體的經脈產生有益影響,從而治愈疾病。常見的注射穴位包括百會穴、交巢穴等,使用黃連須、白頭翁、龍膽草、陳皮、茯苓、苦參等組成的中藥方劑經交巢穴注射后對治療仔豬黃白痢有較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隨著抗生素使用的逐漸減少,微生態制劑等能夠替代抗生素的治療藥物成為了行業研究的熱點。目前,我國部分生豬飼養場通過微生態制劑對仔豬黃白痢進行預防和治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微生態制劑在進入腸道后與致病菌搶奪營養物質,率先黏附于腸道上,搶占了致病菌的結合位點,從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達到治療和預防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服用微生態制劑時,應當避免抗生素的使用,以保證療效。
仔豬黃白痢是阻礙生豬養殖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疾病之一,該病的發生與飼養管理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養殖場應當積極做好免疫接種工作,定期消毒,加強飼養管理,在治療時應規范抗生素的使用,可使用危害較小的中獸藥或微生態制劑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