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富軍 浙江省溫嶺市新河中學
“這些材料寫作文時可用。”我們常聽到這句話,于是激情謄抄,甚至將它視為作文“法寶”,但依舊難以突破寫作困境。
要提高寫作水平,包括日常習作、應試作文,“自己”的聲音不可或缺。背好詞好句、記經典故事,快速地“參考”公共思維套路,形成思維鏈條,拼成“自己”的模式,小心翼翼地應對作文考試。結果可能是“躺”在這些模式中忘記了“自己”的存在,聽不到“自己”的聲音,漸漸形成了“寫自己的文章,說別人的話”的習慣。
作家尤其是詩人往往避開大量形容詞、成語,避免說別人的話。文章“蓋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蕭統語)。“寫作文時可用”的言外之意即平常沒什么用,這樣人為地把作文與生活分離,就迷失了自我,讓作文失真,背書背成了“符號攜帶者”。審題“立他人之意”成為習慣,“自己”的聲音與他人的聲音辨識不清,思維就無法到達獨特的新境地。
怎樣在寫作中發出“自己”的聲音?要認識“我”。這是老話題,我提出以下方法:
給“我”命名。一個人從說出“我”字起,就開始與世界分離。從此不斷地在合群與獨立之間左沖右突,自我才能不斷地成長。說話與寫作是表達“我”的重要工具,寫作更是自我發展的沃土。命名即在標識自我與肯定自我,如取筆名、外號,如給自己的書房命名、布置書房的語言類條幅。這些構成“我”的主體,再把這些主體當對象觀察,問問“我”是誰。
寫日記。堅持寫日記,并且加密,即沒有任何提前設定的讀者對象,讓“我”說最真實的話,切實地感悟生命,體驗生活的撕裂與痛楚,感受激情、命運、抗爭與追求。與閱讀、觀察的重心不同,日記重在認識“我”。一段時間后,問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然后轉換成可共享的方式。這些“我”的聲音,更是“寫作文時可用”的材料。
方法多種多樣,重在求真——“去蔽”。未經獨立思考的人生本身就在“抄襲”,不值得書寫。生活與作文一體,說“自己”的話,才能不斷突破寫作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