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金雙(哈爾濱美佳外國語學校)
“雙減”背景下,如何減少作業的“數量”,提高作業的“質量”,是學校數學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研究的重要命題。圍繞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學段學生特點,教師要拓寬教學視野,注重提質增效,既要切實發揮好作業鞏固知識、提升應用能力的作用,更需要多維度優化教學理念,在實踐中走出一條有效助力小學數學教學效果提升的創新之路。
小學數學作業的超負荷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在以往教學工作中,教師往往依賴“題海戰術”來提高訓練效果,希望通過大量練習來獲得理想教學效果;二是教師對學生的不同的特點和學習狀態沒有足夠的重視,教學的針對性不強,單一的作業訓練給不同基礎的學生帶來不同的壓力,不同的接受效果影響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持續提高。“雙減”政策不但使學生擺脫了“無窮無盡的練習題”,減輕了學生的體力勞動,也避免了因為做太多的數學作業而剝奪了他們的睡眠、玩耍時間,同時也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體會到了學習的喜悅和滿足感,回歸到了幸福的境界。
通過對以往家庭作業布置的內容進行調查與分析,教師主要以考試試卷、練習題冊以及單一的背誦和抄寫作為作業內容,教師對小學數學家庭作業設計缺乏原則性,也無法保障作業內容布置的合理性,進而學生無法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收獲最大的效能,也不利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對此,筆者認為,小學數學家庭作業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作業完成的主體應該是學生,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應該實現對知識更為深入、靈活的掌握,進而提高自身的獨立自主學習能力。對此,在小學數學家庭作業設計布置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主體角色的轉換,讓學生能夠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成為主體,確保學生有充分的思考和探索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發展都能夠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成長發育的需求為學生設計易于接受和契合學生興趣點的家庭作業。家庭作業完成的過程中多數都是學生自主完成,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溜號、注意力不集中、提不起學習興趣等問題。對此,在小學數學家庭作業布置與優化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遵循趣味性原則,在作業中融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吸引學生,促使學生能夠更為長久地將注意力集中在作業完成上,激發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欲望和興趣,學生也能夠在更為高效地完成作業的同時熟練對知識進行掌握。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促使學生在互相合作交流中對知識進行討論與學習,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家庭作業布置的過程中教師也應該遵循互動性原則,讓學生之間可以在課后延續課堂上的合作學習的方法,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遇到問題也可以共同探索,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以提高,作業完成效率和質量都得以保障。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數學作為一門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尤其是對于尚處于認知發展困難階段的學生,他們的思維方式仍然是基于具體生活的。當抽象的數學知識超越了現實生活時,理解起來就會變得更加困難。知識的傳授通常無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發展,也無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作用和重要性的認識。因此,將數學教育融入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一般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技能。這不僅適用于課堂教學,也適用于數學任務的設計。小學數學任務的設計應注重生活與數學知識的融合,拓展學生的數學經驗和知識,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思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調查代表了一種創新的操作設計形式,重點是使用數學知識來分析常見的生活問題。通過調查研究,學生能夠獨特地運用他們所學到的知識來發展他們對數學的理解,并將其作為生活的一部分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雙減的背景下,教師還可以通過優化小學數學編程,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增加學習的次數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到實際調查中,獲得新的數學領域的經驗和知識。這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加深了對數學的認識。在了解了“分數”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組織調查工作。例如,“調查你周圍經常接觸的15 個親戚或熟人統計吸煙人數,并計算吸煙比例”。這樣的工作計劃可以讓學生參與對熟人的調查,記錄調查過程中吸煙者的數量,然后計算百分比。學生在調查和計算吸煙人數百分比的過程中,不僅發展了對分數的了解,而且提高了統計能力,促進了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此外,通過這項調查,學生可以避免養成吸煙的壞習慣,養成正確的行為和對分數知識的正確理解。
在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轉變傳統的作業布置方式。以往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學生在學習中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學生把作業當作不得不完成的負擔,所以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問題,進而影響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和能力,學生的綜合素養水平也會受到影響。對此,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情景式作業設計。情景式作業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也能夠感受到完成作業的樂趣,學生對知識內容也有更為深入的掌握和理解,學生的作業完成質量得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水平也能夠得到提高。數學教師可以在數學作業設計中,通過結合學生實際生活情境,使學生通過綜合獲取題干信息,明確問題目標、解題訓練技巧等方式,多維度習得相關的實際問題解決辦法和解題技巧,以理性客觀的角度建立正確的解題方向。舉例來說,在小學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作業布置中,教師的教學任務是教會學生們正確地認識了解二者的區別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如果在作業中讓學生枯燥地去背誦、解釋立體圖形的概念,一定會引起學生的排斥情緒,所以教師們可以利用數學作業模式,指導學生結合普遍認知的生活情境來輔助學習。比如通過數學作業讓學生去思考一些交通工具、樓房、生活家電等生活立體圖形,讓學生嘗試去計算、解析。這種符合小學生認知的事物作為學習的工具,學生能夠感受到很輕松,不會有常規作業任務的壓力,也會使得他們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體會,同時也長進了學生們自主探析能力。教師可以在數學作業中根據學生的作業呈現進行指導,找到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這樣從生活素材出發,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數學作業完成拓展學習,既消除了學生對課后作業的抗拒感,也讓學生在課后學習中形成了自主思考,這對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投入感,以及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是大有裨益的。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思維更加靈活,也能夠更為積極地參與到作業完成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得以培養,其想象力也能夠得到提高。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作業內容更為靈活,也不會占用學生過多的時間,學生也能夠在完成作業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水平。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樹立起鮮明的“雙減”意識并采取系列措施完成教學思路和方法的多位改造。在拓展性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的喜好和興趣設計作業內容,確保學生能夠對作業有更多的探索欲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也能夠對學生的綜合素養水平進行培養。
眾所周知,不同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有的學生對于學習也比較感興趣,能夠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而有的學生則完全不同,無法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局限于當下的玩鬧當中。這種情況在作業中得到了明顯的體現,學習認真的學生,作業完成得也比較理想,反之,學習不認真的學生,作業也是一塌糊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教師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采用了“一刀切”的方式,沒有兼顧到學生的差異性,導致學生的學習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個性化教學,體現了對學生極大地尊重。主要表現在教師尊重每一個個體以及每個個體的差異性,并保持和培養學生的獨特性,滿足其自身需求和社會需求。從學生的具體需求出發,是教師教育的基本方針策略。教育教學的本質是負責每一位學生,按照其發展方向給予合理的引導和培養。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由于學生的成長環境和學習基礎有所不同,導致其學習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在課堂中,教師需要認識到學生學習情況的差異,為不同情況的學生布置難易程度不同的作業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教師便需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布置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在這期間,教師還需要保證學生課下作業的形式具有多樣化特征。作業內容大致可以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數學題目的完成;第二部分為課堂知識的復習。在布置數學題目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題目根據學生的學習層次來進行分類,大致可以分為基礎題、提高題和拓展題。教師可以讓第三層次的學生完成基礎題,讓第二層次的學生完成基礎題和提高題,讓第一個層次的學生在完成基礎題和提高題后,嘗試著選作拓展題。而對于第二部分作業內容,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微課,針對課堂上所講解的每一個知識點來進行微課的制作,微課時間一般在8-10 分鐘,教師可以將一至兩個知識點放在一個視頻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聽課情況來進行有選擇性地學習,以此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同時這種方式也能夠使學生的作業內容更加合理,讓學生擁有輕松的學習體驗。
在小學數學作業布置中,讓學生學會實踐也是十分重要的,若學生不懂得去實踐運用,就會一直存在數學學習誤區,這非常不利于學生的數學學習和發展,也會使得數學教育工作難以有效落實。教師要善于結合課程的總體局面去運用不同的教學技術,同時能讓學生在處理大量的數學學習任務后,增長本人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能讓學生得到數學思想的啟示。教師要結合課本內的知識運用相應的技巧,讓學生能對于課本中的知識產生更為深切的把握和體會。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課后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夠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并且,在課后實踐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將自己的注意力全部的集中。同時,這種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為了讓學生能夠對數學概念產生更加深刻的思考,教師便可以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來進行數學概念的推導過程。比如,在這其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手工作業任務,學生能夠通過親手操作過程來進行數學概念的學習,這種方式能夠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其通過自學的過程,逐漸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思路。因此,通過手工作業環節,學生便能夠對數學概念產生更加直觀、具體的認知,以此使數學知識實現簡單化,促進學生學習過程的高效性。這樣便能夠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而產生較強的成就感,讓學生能夠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也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參與,改變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固有認知,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學習理念和數學思維。例如,教師在“認識鐘表”的作業布置中,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鐘表概念以及使用方式,為了讓學生有效地對其進行思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后進行反復地練習。而為了增添作業任務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布置手工制作游戲活動,讓學生用彩紙、彩筆制作出一個簡易的時鐘,使學生通過制作而對鐘表的結構產生一個更加深刻的認知。在制作完成后,便可以通過擺動表針來確定相應的時間點。在作業完成后,教師可以將最具創意或是最精美的作品進行展示和表揚,激發學生更加積極地進行參與,使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更加認真、專注。通過課后的實踐作業活動,學生便能夠掌握鐘表的使用方式,形成數學實踐思想。
一般來說,“雙減”并不是指減少或縮減完成學習目標所需的工作量,而是精簡教學方法和課后計劃,使教師工作更合理、更優質,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深刻理解“雙減”的含義,引導作業的主動優化,不斷提高作業設計的科學效率和效果,讓學生從被動完成作業走向主動完成作業。讓學生真正回到快樂的學習狀態,讓學習成為一種必須,而不是一種負擔,為他們未來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