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璇

7月23日,觀眾在天津博物館參觀“天下長安——陜西唐代文物精華展”(李然/攝)
2023年暑期,研學旅行成為備受旅游消費市場追捧的“香餑餑”,然而,一些研學亂象也引起熱議,如研學價格虛高、只游不學、安全難保障等問題,讓家長們備感擔憂。
研學旅行是一種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旨在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讓學生走進自然與社會,豐富眼界與閱歷。
這一承載著個體與社會對素質教育期待的教育新形態,為何在這一暑期經歷亂象叢生和社會討伐?行業正面臨怎樣的發展瓶頸?應有何作為?近期,中國旅游協會親子游與青少年營地分會會長、全國旅游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魏巴德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

魏巴德
《瞭望東方周刊》:近期媒體和社會公眾對于“研學熱”持續關注,研學游中的一些爆雷事件引起人們的廣泛討論,你怎么看待這一現象?
魏巴德: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門下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要求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大大推動了研學旅行的發展,使研學旅行作為教育的一種新形態出現。
過去三年,中小學生長期居家學習,沒有機會出行,市場需求抑制太久、急需釋放。同時,“雙減”政策落地后,以往大幅占據中小學生暑期時間的校外培訓課程式微,傳統教育市場的需求需要出口,不少教培機構也轉型涉足研學。這些因素疊加,使得2023年暑期研學市場表現火熱。
需求迅速擴大后,供給端應對不及,很容易導致一些爆雷事件出現。很多熱門研學目的地場所、場館的限流措施尚在調整,限流量仍低于2019年,但需求井噴期已經到來,所造成的擠兌也導致了一些亂象出現。在暑期之前,一些從業者預判,部分熱門研學目的地可能會出現有關研學團的爭議事件。不過,在政策機制、目的地和全行業層面,實際上都缺乏預警和應對方案。
研學旅行是新興市場,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應當客觀冷靜看待。在教育改革的步伐下,研學旅行的價值毋庸置疑,市場還會繼續向前發展、不斷沉淀。當前行業泥沙俱下,但仍有眾多有情懷和追求的從業者。面對市場需求實際情況,我們不能一“堵”了事、一味批判,而是要想辦法“疏”。
在研學旅行中,孩子們一邊體驗世界,一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學會思考并協同起來解決問題。面向未來的社會發展以及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這種研究性思維的建立、實踐能力和協同能力的拓展,對于當下的教育來說是很重要的。
《瞭望東方周刊》:研學旅行之所以如此火熱,背后有市場需求的推動和政策紅利釋放的因素,也說明其深層價值已被社會所廣泛接受。你如何看待研學旅行的價值?
魏巴德:從教育角度而言,我認為研學旅行具有兩個核心價值。
一是體驗價值。“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而知天下”,研學給孩子帶來的知識是對外界世界的多元感知,這種感知區別于書本、影像上得來的知識,更區別于短視頻帶來的刺激,而是實踐所得的體驗。聞到花香、親眼看到青藏高原的冰川、感受到沙漠的風和陽光,或者在博物館和革命紀念館重溫歷史,這種生命體驗會讓孩子與世界真實連接,感受生動的自然教育、歷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從而體會到另一種人生意義。
二是研究性學習的價值。在研學旅行中,孩子們一邊體驗世界,一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學會思考并協同起來解決問題。面向未來的社會發展以及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這種研究性思維的建立、實踐能力和協同能力的拓展,對于當下的教育來說是很重要的。
總之,好的研學旅行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瞭望東方周刊》:作為一個細分品類,中國研學旅行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魏巴德:早期的研學旅行以夏令營和春秋游為基本形態出現,但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研學產品。《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發布后,研學市場在2017年至2019年起步并高速增長,企業數量大幅增加,但社會認知度還不夠,甚至很多基層教育局局長和中小學校長對研學旅行還缺乏認識。
2020年至2022年,研學市場處在蟄伏期,一些企業受疫情影響撤出市場,留下來的則沉下心做產品研發。另外,基地營地在此階段進入建設期,更多企業和機構布局基地營地建設。
這三年也是行業人才培養期。一是2020年起,高職院校開設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研學人才培養進入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階段,2023年已有106所高職院校開設這一專業。二是在行業層面,親子貓(北京)國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為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的培訓評價組織,制定了《1+X研學旅行策劃與管理(EEPM)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并組織教師培訓和學生考評,為行業培養了大量人才。
當下至未來一段時間,研學旅行市場正處在新的發展階段。
《瞭望東方周刊》:你對這一階段有何預判?
魏巴德:我持謹慎樂觀態度。一是研學市場的消費熱情在這個暑期之后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二是供給端的目標定位會出現分層化趨勢,進入更精細的賽道;三是基地營地會進一步發展,并在市場中占據更重要的地位。
《瞭望東方周刊》:當前,行業要進一步發展,面臨哪些瓶頸問題?
魏巴德:一個核心問題是,教育領域和旅游領域在把握研學旅行的發展時還缺乏有效管理協同。
在旅游領域,研學旅行被視為一種旅游新業態,地方文化和旅游部門看重其經濟效益,旅行社則將其視為一種新的增長點和基本盤。而在教育領域,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更多擔心安全問題,很多地方在開展研學方面較為保守。在行業內部,教育公司與旅游公司之間也存在一些矛盾,比如旅行社想干教育的事,教培機構想干旅游的事,兩者沒有做好有效的協同分工。
從管理上看,研學旅行的主管部門歸屬主要涉及教育、文旅,那么研學旅行到底是一種教育服務,還是旅游服務?在人社部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中,“研學旅行指導師”被列入“教育服務人員”類別,更強調研學旅行的教育服務屬性。
目前,從頂層設計上來看,各部委出臺的政策文件之間仍有互相矛盾的部分,基層和從業者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會感到無所適從,這是困擾行業發展的一大瓶頸。建議由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委聯合牽頭,協調各部門完善頂層設計,規范行業發展方向,制定出臺相關管理辦法。
一些轉型做研學的旅行社將對傳統導游的認知簡單移植到研學旅行指導師身上,沒有認清這一職業的教育服務價值,這是一個大誤區。
《瞭望東方周刊》:研學旅行標準化是當前行業發展的關鍵,你認為研學的標準化要從哪幾個維度入手?
魏巴德:標準化有利于防控風險,這對于研學旅行的健康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同時,標準化有利于實現研學旅行的規模化,更好降低成本、提高企業毛利率。
實際上,目前已有相關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出現。如國家旅游局于2017年出臺了《研學旅行服務規范》,再比如人社部將公示研學旅行指導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
標準化的建立,要取一個“最大公約數”,得到行業和社會的廣泛認可,確保標準化有效落地。
需要強調的是,“國家標準”代表的是準入門檻,要做到高質量發展,研學企業應該在企業培訓階段有相對規范的課程、實操設備,并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實操標準規范,做好流程管理。
在硬件、安全、食宿、課程方面,研學旅行其實不乏標準,關鍵是標準化的落地執行與規范監督。另外,標準化目前應該著重從人才培養入手,如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教學標準化,以及1+X研學旅行策劃和管理(EEPM)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的實施。
《瞭望東方周刊》:研學旅行高質量發展需要怎樣的專業人才?怎樣培養人才?
魏巴德:除了職業準入標準和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等制定的相關規范外,研學旅行指導師最重要的素質,應該是愛孩子、愛教育。
研學團和普通旅游團不同,其群體是學生,而學生的身心安全與健康都需要悉心呵護。整個研學過程中,研學旅行指導師的服務要做到細心、耐心,沒有對孩子和教育的熱愛是難以做到的。
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高端人才,而非僅僅是符合準入標準的人才。針對培養人才的問題,除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水平外,還應該給從業者打造良好職業環境,提高職業待遇和職業尊嚴。
一些轉型做研學的旅行社將對傳統導游的認知簡單移植到研學旅行指導師身上,沒有認清這一職業的教育服務價值,這是一個大誤區。
研學旅行指導師不同于傳統導游,他們在帶團出行的過程中身兼教師、導游、安全員的多重職責,工作強度、專業要求和付出的情緒勞動都遠高于傳統導游。但是,帶團教師的薪資待遇還沒有體現教育服務的應有價值。拿目前的北京市場為例,負責課程設計的從業者月薪可達到8000元至1.2萬元不等,帶團教師則待遇偏低,月薪多在6000元至8000元之間,在二三線城市其月薪會更低。
一旦職業待遇與職業尊嚴無法和工作強度適配,年輕從業者就會離開這個行業,研學旅行就難以培養出高端人才。

7月27日,參加軍事夏令營的小朋友在“縮微版長征”中“四渡赤水”(楊磊/ 攝)
《瞭望東方周刊》:當前行業魚龍混雜,學校與家長如何篩選靠譜機構?
魏巴德:學校和家長可以查看相關機構既往的服務案例,那些經過市場長期驗證的機構經驗豐富,也建立了自身的服務流程標準,這種機構一般是可以信任的。另外,甄別機構時也應當接觸和考察機構創始人、負責人,尤其要關注其是否對教育、對孩子有愛心,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瞭望東方周刊》:研學活動的組織主體包括學校、研學服務商、基地營地等,你認為誰應該作為研學產品設計的主導?各方如何合作?
魏巴德:從組織主體角度出發,我認為可把研學活動分為兩類:一是學校在學期內組織的研學團;二是研學服務商在寒暑假和短假期組織的針對消費市場的冬令營、夏令營等活動。
理想的情況是,對學期內組織的研學團,學校應當在研學產品的設計上發揮主導作用。學校根據教學實際,開發出銜接校內教育和校外教育的研學課程,由研學服務商負責對接合適的基地營地以及中間的服務流程。
另外,教育部于2017年已提出“構建以營地為樞紐,基地為站點的研學實踐教育網絡”,基地營地在未來也應當在研學產品設計上發揮更多作用。研學服務商則做好組織工作,對接好學校、消費者和基地營地,配合基地營地完成服務流程。
總之,教育機構做好教育的事,服務商做好服務的事。
目前的情況是,研學服務商仍是研學產品設計的主導。以學期內的研學活動為例,大部分學校缺乏自主開發研學課程的內驅力,往往通過購買校外研學服務商的服務來開展研學活動,而有的研學服務商又在教育服務上缺乏專業性,方案沒有特色、研學效果不盡如人意。要達到理想的情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瞭望東方周刊》:不少城市都在推動研學基地營地的建設,希望打造研學旅行的城市新名片。對城市發展研學產業,你有何建議?
魏巴德:城市發展研學產業的一大動機在于尋找傳統旅游之外的突破點。要發展研學,首先要厘清本地的自然、人文、科技等資源特色,做好頂層設計,在此基礎上進行軟硬件配套,建設研學基地,把本地的特色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并建設好研學營地,在吃、住、行和人員上做好整體的服務配套。
需要指出的是,城市發展研學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資源稟賦是否能夠支撐研學內容的設計,能夠輻射覆蓋的研學市場是本市、本省還是全國,這都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