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就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顯著擴大基礎教育優質資源進行部署。
高中階段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中考競爭加劇,在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接近60%的背景下,很多家長不得不為孩子提前安排搶跑。此外,昔日的縣中神話不再,優秀師資和生源持續流失,很多縣多年考不上一個清華、北大,形成了階層流動的社會公平之憂。這些現象的背后,無不與高中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
以普職分流來說,政策設計的初衷是為稟賦各異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成長成才通道。但是,客觀上,由于公眾對職業教育,尤其是中職教育的認可度還不高,普職分流帶來的升學競爭壓力致使焦慮端口不斷前移,讓學生和家長都不堪重負。
再加上,社會經濟發展對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普及、人均受教育年限持續提高,中職教育也越來越難以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美好教育需求。如何回應時代發展下,公眾接受更好層次教育的愿望和訴求,進一步緩解教育焦慮、破解教育內卷,呼喚推動普通高中內涵建設,讓國民教育體系“強筋壯骨直起腰”。
推動普通高中內涵建設,不僅在于擴大招生規模,更在于提高辦學質量、促進區域均衡。不管是加大投入力度“新建一批”、創新辦學機制“幫扶一批”,還是多樣化發展“提升一批”、有序增加招生計劃“擴容一批”,“四個一批”直面普通高中發展不充分、優質資源不足的問題,指向通過做大優質教育資源“蛋糕”,讓更多孩子有機會能夠讀普高,以緩解群眾焦慮。
化解群眾普職分流焦慮,還必須在高質量發展職業教育、推進普職融通上下功夫,真正讓成長成才通道多元起來,讓全社會從內卷中解脫出來,讓興趣而不是焦慮引導教育,讓教育回歸育人的本質。(據澎湃新聞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