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苦

2021年10月18日,我來到新疆拜城鼎元牛業有限公司,正趕上玉米豐收的時節。由于之前我參與收玉米較少,實踐經驗不足,所以只能旁觀,欣賞豐收壯景。次年同一時間,董事長和總經理都忙于其他公務,公司承包的3萬畝玉米收割任務便落在了我的身上。由于不可預料的因素,公司原定的6臺拖拉機被滯留在拜城縣外,本來10月6日就可以收玉米了,一直拖到了10月24日才開始收割,歷經千辛萬苦,11月21日總算將玉米收割完畢。
3萬畝的玉米用了20多天的時間收割完畢,并且是在前期收割機“一機難求”,收割過程中多方聯系、協調運輸車等艱苦條件下完成的,其中的苦累、艱辛可想而知。這一場收玉米“硬仗”讓人筋疲力盡,飯顧不上吃,水顧不上喝,但是切切實實感受到了“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豐收之喜,個中滋味,值得細品。
一機難求
為了尋找收割機,可算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10月5日,我和同事開始到處尋找收割機和運輸車輛,一開始托關系找到一臺型號488的收割機,我跟進了3天,但還是被人搶走了,只好又打電話尋求熟人幫助。對方很認真地幫忙在沙雅縣找到了兩臺,聯系了6天,結果因為外縣機器不能進入本縣而以失敗告終。玉米一天天成熟,農民一天比一天焦慮,怎么辦?我開始向縣政府求助,沒想到引起了拜城縣委書記李擁國的高度重視。他迅速安排察西爾齊鎮黨委幫助我們尋找收割機,終于在10月23日同新疆容盛達農產品貿易公司簽訂了收割玉米相關合同,由該公司幫助我們收割玉米。同時,鄰里鄉親也幫我們找到了兩臺收割機,連同合作公司的收割機,一個收玉米大部隊便浩浩蕩蕩地向玉米地進發了。
運輸玉米難
收割機難找,沒想到運輸車也難找。收玉米的過程中,我和同事就開始每天打幾十個電話聯系運輸車。好不容易找來了6輛拉煤的車,為了讓運輸車順利通行,我在整個運輸玉米的過程中麻煩了很多人,縣政府也給予了大力支持,我心存感激。認識的、不認識的人,他們都是真心幫助公司及農民渡過難關,為了多拉一趟玉米、多收幾畝地,減少農民的一分焦慮,規避風險和損失,他們不遺余力。一般情況下,一車能裝30~40噸玉米,1畝地能收獲1~1.2噸玉米,多拉一車就等于多收割了幾十畝玉米地。多收割1畝,我的心里就減輕了一份負擔。這3萬畝玉米地是公司和農民給予我的莫大信任,我必須承擔起這份沉甸甸的責任,把事情干好,履職盡責。
11月15日下了一場小雪,一下雪天就冷了,天一冷農民更加著急了。玉米稈搖搖欲墜,似是承受不住這漫天的嚴寒,偶有玉米棒掉下來,結結實實落在霜打的土地上。玉米葉嘩啦啦地響,讓人心里更加焦灼。早上6點鐘起床,看著滿天繁星以及焦黃的玉米地,我心里焦躁不安。天氣原因使得收割機這幾天都不能下地,我只能眼睜睜看著玉米倒伏而無能為力。心里的氣沒有地方撒,就只能在一望無際的玉米地里面到處亂轉,拼命走路,一走就是兩三個小時。等待的時間漫長難熬,玉米收運3天才能恢復正常,這3天好似3年,我和同事、農民們天天愁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全然不復最初收玉米的喜悅。雖說大家都明白農業生產是“靠天吃飯”,但是要眼睜睜看著玉米成熟而不能收獲,真的是欲哭無淚。
時間一天天過去,天氣也逐漸好轉,終于可以正常收割玉米了。11月21日,最后一畝地收割完畢。經過近一個月的時間,歷經千辛萬苦,在各級黨委政府、干部職工和農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終于保質保量完成了3萬畝玉米收割任務,并確保顆粒歸倉。農民心中懸著的石頭終于落地了,我和同事們的心也總算放下來了。
所有行業中,農業應算是最辛苦的一行。沒有收過玉米的人體會不到玉米須進入脖子里的奇癢無比,如鋸齒般的玉米葉不經意間劃過臉又疼又癢。“靠天吃飯”的農民除了要承受身體上的辛勞,還要承擔“天有不測風云”導致顆粒無收的風險。但是,只要有勤勞的雙手和善思的頭腦,這世上還有什么困難不可戰勝呢?苦難和甘甜總是相伴的。雖然這次收玉米的過程是曲折的,但是收獲了滿滿當當黃澄澄的玉米,收購價格每公斤2.05~2.17元,比2021年每公斤收入多0.2元,農民滿意了,我也圓滿完成了任務。
小小感悟
土地流轉,關鍵在適度。有些農民承包大面積土地種植糧食,天天早出晚歸,在田間地頭忙碌,但是效益不夠顯著。種多大規模取決于農民的自有資金可支配度、管理能力及水平、銷售渠道是否暢通等方面。種糧要根據自己的能力,承包面積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每個種糧人的能力水平、生產模式都不盡相同,在土地規模化經營中如何拿捏這個“度”極為重要。
公司的土地承包戶都是多年種地的老手,有些人已經種地一二十年了,他們的心里都有譜,什么時候播種、澆灌、割草、打藥,每畝地要栽多少棵苗、施多少肥料,他們了如指掌。隨著社會的變遷,今天的農業勞動早已經不是人們印象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模樣,技術進步改變了人類勞動的形態。種地老手們也逐漸學著將新技術、新產品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不僅擺脫了繁重的體力勞動,還提高了生產效率,最終實現增收致富。這就是智慧農業帶來的效益,讓農民省力又增收。
從肩挑背扛到機械耕種,從手耕刀割忙碌一年“累折腰”打下辛苦的“汗水糧”到春種秋收全程機械化,從過去“靠天吃飯”到如今的“知天而作”,同樣的“土里刨食”,卻因現代農業科技化、智能化的發展,讓土地有了更豐富的色彩、更多的收獲。科技賦能,大國糧安。智慧農業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是莊稼人的底氣,是農村和諧、農民安居樂業的資本。科技賦能智慧農業,讓田間地頭更顯“科技范兒”。
[責任編輯:王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