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爻寒
多年來,洪家光一直忙碌在生產一線,干活、帶徒、創新、突破……從一名普通技工到車工、數控車雙料高級技師,再到特級技能師、高級工程師,成長為首席技師,走上了一條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飛機打造出了強勁的“中國心”。
2023年7月底,由全國總工會和北京市委、市政府主辦,以“匠心筑夢?技能報國”為主題的第二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暨大國工匠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航發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洪家光的“航空發動機葉片專用滾輪精密制造技術”在全國展區展出。
“我是洪家光,是中國航發的一名車工,我和團隊加工的產品主要用來精密打磨戰機的發動機葉片,保證飛行安全。”洪家光,這位樸實的產業技工,曾與專家、院士們站在同一領獎臺上,手捧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證書,成為當時最年輕的該獎項獲得者。
航空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洪家光的工作就是為發動機葉片制作所需的磨削工裝工具。這套絕活的練成,離不開他20多年的練習,更得益于前輩師傅們工匠精神的傳承。多年來,洪家光一直忙碌在生產一線,干活、帶徒、創新、突破……從一名普通技工到車工、數控車雙料高級技師,再到特級技能師、高級工程師,成長為首席技師,走上了一條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飛機打造出了強勁的“中國心”。
20多年來,洪家光獲得榮譽無數: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中華技能大獎、全國創新爭先獎狀、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個人、全國“最美職工”、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第七屆“振興杯”全國職業技能大賽車工冠軍……
對于這些高光時刻,洪家光很少提及,他說:“我只是堅守航空報國信念,接力長跑鑄造‘中國心的一名追光者。”
他說,在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當一架架戰斗機飛過頭頂時,自己感到心跳聲與發動機的轟鳴聲同頻共振。“那就是用我們的工具加工出來的產品,原來平凡的崗位也可以創造偉大的事業。”
擇一事,終一生。
梅花香自苦寒來
“寧讓身受累,不讓臉受熱。任何工作,只要做好,都能找到其中的樂趣。”洪家光一直都記得母親的教誨,并一生踐行。
1979年冬,洪家光出生在遼寧省沈陽市一個普通農村家庭,排行老五。洪家光的父親常年抱病,母親不得不外出清運垃圾補貼家用。
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和唯一的男孩,洪家光的童年并未因此受到特殊照顧。相反,他很懂事,從小就跟著姐姐們幫家里干農活、收莊稼、喂家禽。
一天凌晨,他同母親一起出去清運垃圾時忍不住說:“媽,天天掃垃圾,這樣的生活太苦了。”
母親告訴他:“寧讓身受累,不讓臉受熱。任何工作,只要做好,都能找到其中的樂趣。”“苦”總是與“韌”相連。不怕苦、能吃苦,才能鍛造出堅韌意志。母親這一身體力行的教導,凝鑄為洪家光畢生銘記的難忘場景,也轉變為他終身恪守的人生信條。后來,洪家光對待工作的“韌勁兒、瘋勁兒、巧勁兒”便源于此。
因家境貧寒,洪家光從小沒有什么玩具。6歲的時候,村里建了一個機械制造廠,洪家光對機械制造廠的一切都十分好奇,沒事的時候,經常到機械制造廠附近玩耍。對他來說,機械制造廠就像一個大玩具,填補了他很多童年的空白。正是這幼年時期最早的啟蒙,積累了他對機器濃厚的興趣。
洪家光的父母明白讀書才能改變命運的道理,省吃儉用,一心想讓洪家光好好讀書。洪家光也十分懂事,學習非常努力,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但他是個早熟的孩子,深知家中的境況,他想盡快賺錢,好減輕家里的負擔。
于是,洪家光放棄了讀高中上大學的夢想,初中畢業就報考了技術學校,因為技校不僅學費較低,而且只需要讀3年就可以參加工作了。
毫無懸念,洪家光以優異的成績被黎明技術學校車工專業錄取。因為從小就對機械有濃厚的興趣,在黎明技術學校學習時,他更加勤奮努力。為了節省住宿費和餐費,給家中減輕負擔,洪家光選擇了走讀,每天坐著一輛木制小火車,在“吱呀吱呀”聲和吵鬧的叫賣聲中,花費4個小時往返于學校與家中。
這4個小時,其他人都在睡覺、聊天,對洪家光來說卻是絕佳的學習機會。他利用這4個小時,努力啃著書本,汲取更多的知識。3年的時間里,他吃透了4本技術書,以全班第一的優異成績畢業,被分配到中國航發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第58號車間,成為一名學徒工。
中國航發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是我國老牌航空企業,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洪家光腦海里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
但初入工廠,廠房又小又破,機器又老又舊,洪家光看不到夢想中的飛機,也見不到成形的發動機,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機器和零件間重復勞動,一個動作一天要重復做幾百遍甚至幾千遍。面對枯燥的工作,年輕的洪家光心中也曾產生過一絲迷茫。
“小伙子,你是一個航空人”,一位老師傅告訴洪家光,在社會分工更加專業化、精細化的當下,大多數人的工作都像這大機器中的細小環節和零件,周而復轉。“但正是這無數人點滴奮斗的匯聚才可能成就一個大事業。不要說你的工作沒價值,你加工的一個劣質小零件,就可能毀了一臺價格不菲的大機器,甚至影響到國家的重大工程;也不要說你的崗位單調重復,工作內容每天不變,工作標準、工作質量是可以每天變的。”
老師傅的話讓洪家光頓時豁亮,從這一刻起,為航空發動機事業作貢獻,就成了他終生不渝的理想。他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認識:我的崗位看似平凡,實則也關系著祖國的航空事業,只要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就能在平凡的崗位上有新體驗、取得新進步,實現自己的新期許。
洪家光發現,他所在的工廠擁有3個全國勞模、13個省市級公司級勞模、10多個技能大賽狀元,其中一個全國勞模和他一樣是車工。于是,洪家光產生了向勞模師傅們學習的想法。
有一天,正在廠房工作的全國勞模孟憲新遇到了一個入廠不到1年的年輕人要拜他為師。孟憲新全國勞模的名聲在外,找他拜師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但大多是三分鐘熱度,很少有人能堅持下去。于是,對于這位年輕人的拜師孟憲新并未放在心上,婉拒了他。
這個想要拜孟憲新為師的年輕人就是洪家光。但這次孟憲新看走了眼,洪家光與那些三分鐘熱度的年輕人不同。被孟憲新拒絕了之后,洪家光既沒有生氣也沒有沮喪,而是露出了自信的微笑,臨走前還大聲說道:“孟師傅,我不會放棄的。”
接下來的日子,洪家光采取了最“笨”的辦法,只要有空閑時間,便到孟憲新那里“軟磨硬泡”,一邊給孟憲新打下手,一邊向他請教諸多技術難題,主動當起了孟憲新的助手。
洪家光發現,切削內螺紋時,別人速度提高到600轉已經非常吃力了,但孟憲新卻能在1200轉的速度下游刃有余地操作。僅這一個項目,就提高了整整1倍的效率。多年后,回憶起此事時,洪家光還是難掩激動之情:“我當時都要驚呆了,沒想到還能那樣操作。”
而孟憲新也被洪家光的執著與熱情打動了,這個年輕人不簡單,他對待工作異常努力,練習實操與思考并重,是難得的好苗子。孟憲新最終破例收下了這個徒弟,將自己的技術傾囊相授,而洪家光也像一塊海綿一樣,拼命地汲取著知識。
事實上,洪家光先后拜過多位師傅,他們不僅教會了洪家光很多絕活,他們教導傳承的工匠精神更是深深地印刻在洪家光的心中。
付百森師傅說的話洪家光至今仍記憶猶新:“光有技校學的知識是不夠的,機械加工的實際技術深奧著呢,雄心壯志代替不了真才實學。當高水平的工人,不是你想象得那么容易,你得從一點一滴做起。”
有著40多年工齡的“八級工”張鳳義告訴洪家光,造飛機發動機零部件,比頭發絲還細的東西掉進去都非常危險。自那以后,洪家光就向張鳳義看齊,每天擦拭車床3遍,及時清理切削下來的碎屑,衣服也洗得干干凈凈,養成了一絲不茍的工作習慣。
洪家光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在學習中不斷積累,加班加點搶著干各種臟活、難活和累活,手藝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別人一年完成4000個工時就已經很不錯了,而洪家光一年完成了7000多個工時,比別人整整多出了3000多個工時。
很快,洪家光便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在廠里開始小有名氣。
寶劍鋒從磨礪出
洪家光說:“我們年輕人愛講公平。我覺得,想比別人進步更快、收獲更大,那就要比別人付出得更多,這就是公平。要是和別人一樣舒舒服服、慢慢悠悠過日子,還要比別人技高一籌,這就是在做不公平的夢。”
2000年,公司生產任務異常繁重。21歲的洪家光充滿了干勁,二話不說率先把行李搬到廠里,一呆就是一個多月。由于過度勞累,搬運時工件不小心砸在了左手指上。為了不影響工作進度,他忍著疼痛堅持干活,到了晚上才被別人發現送去了醫院,確診為粉碎性骨折,傷勢比較嚴重,醫生要求在家休養兩個月。
但洪家光滿腦子都是工作臺上堆成小山的工件,僅休息了3天,就不顧家人勸阻又回到了工作崗位。很多領導都勸他好好休息一下,不必著急工作,要注意手上的傷。可洪家光說:“我一只手也能工作。”他左手纏著繃帶,右手操作機床,一干就是兩個月。從此后,大家給他起了外號叫“拼命三郎”“工作瘋子”。
2002年春節前夕,一項十分緊急的任務出現在中國航發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的辦公桌上——加工某重點型號發動機核心葉片的修正工具金剛石滾輪。因為是核心葉片的修正工具,所以精度要求極高。如果一個尺寸差一絲一毫,整個零件都要報廢,如果金剛石滾輪不合格,則會導致成千上萬的葉片報廢。
當時中國航發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僅有劉永祥師傅掌握該項技術。不巧的是,劉永祥生病住院了。時間不等人,任務節點迫在眉睫,眾人卻一籌莫展。
此時,23歲的洪家光“初生牛犢不怕虎”,站了出來:“我來!”
起初,洪家光覺得按照劉永祥的方法加工金剛石滾輪,應該能夠輕松完成任務。但經過十幾個小時的奮戰,加工出來的產品卻給他潑了冷水:沒有一個合格!
洪家光大受沖擊,一夜未眠,不斷問自己:究竟該堅持還是放棄?最終,洪家光選擇了堅持,他一遍又一遍地實踐,不斷審查每一個細節,尋找可能的錯誤源頭。他仔細檢查工藝流程,重新研究技術規范,甚至找來同事們共同探討。他每天工作14個小時以上,餓了就把兜里揣著的大餅咬兩口。就這樣一連干了10天,在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之后,洪家光終于拿出了符合要求的金剛石滾輪。
洪家光并未就此停步,除了加工出合格的產品外,這十幾天還在思考如何改進加工技術。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而發動機葉片的修正離不開金剛石滾輪。它的尺寸精度要求為0.003毫米內,相當于頭發直徑的1/20。當時我國的金剛石滾輪研磨技術還比較落后,只能依靠進口。
于是,洪家光牽頭成立了“航空發動機葉片磨削用滾輪精密制造技術”研究團隊,希望通過自己和團隊的共同努力加工生產出中國制造的金剛石滾輪。正是這種對技術的鉆研精神,讓洪家光從一名生產一線的普通工人,逐漸成長為航空發動機技術領域的專家。
為了提高工具加工精度,他在當時的車床無法滿足加工要求的情況下,開始一項項改進,減小托盤與操作臺的間隙,改造傳動機構中齒輪間咬合的緊密程度,原有的刀臺抗震性不強他就重做刀臺……
車工的一項關鍵技能是磨車刀。許多高精度的零部件沒有現成的刀具,于是洪家光就在白天工作之余練磨刀,晚上回家看書琢磨。為了研究不同刀具的特性,洪家光花了3個月時間跟不同的師傅學習,練習磨出上百把不同功能和材質的刀具,總結了幾萬字的心得。由他磨出的刀具質量好、精度高,加工出來的零部件光亮平整,而且刀具的使用壽命比一般刀具多了1倍。
經過近5年時間的無數次嘗試,洪家光和團隊先后攻克了多個國家新一代重點型號發動機葉片磨削工具金剛石滾輪的加工難題。其研制的“航空發動機葉片滾輪精密磨削技術”授權為國家發明專利,并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填補了我國航空發動機葉片精密加工的技術空白。
赤心不改真英雄
一身整潔的工裝,一雙巧手,啟動車床,火花飛濺,這是毫厘之間的精密磨削,是對加工航空發動機葉片工具的精心雕琢。洪家光的心中始終有一個“大國工匠夢”,夢想的背后,是“航發人”代代傳承的家國情懷。
20多年來,洪家光共完成了100多項技術革新,解決了300多個技術難題。以他名字命名的“洪家光勞模創新工作室”和“洪家光技能大師工作站”承擔起了“傳幫帶、提技能”的職責。他以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帶領工作室團隊申報并授權30余項國家專利,完成了創新和攻關項目、成果轉化百余項。
洪家光幾乎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完全把家里的事拋到腦后。“我能全力去工作,離不開家人對我的支持和理解。”洪家光說,“我不是一個稱職的丈夫,更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尤其當得了急性肺炎的女兒對我說‘爸爸,我沒事,你安心回去工作吧,那一刻我的心都碎了。”
“也有人問我,你這么拼命、這么奮斗苦不苦?我的感受是,奮斗者在旁觀人眼里是艱辛的,但其實自身精神世界里因奮斗而充實豐厚、充滿快樂。”洪家光說,“我愿意做航空發動機事業的一塊石頭,將‘中國心送上云霄,讓中國動力銘鼎厚土遼疆!”
洪家光深知:“責任不容我們懈怠,使命不容我們停歇,要打造更強勁的‘中國心,還有更多的難關等著我們去攻克。”
“作為航發人,我傳承的不僅是技術,更是‘國為重、家為輕,擇一事、終一生的報國情懷。”洪家光說,“真正的工匠不僅要坐得住‘冷板凳,還要能精益求精、巧思創新。”
如今的洪家光也當起了“師傅”,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新一批的年輕人,這就是傳承。“拼搏到無能為力,努力到感動自己。”這是洪家光微信朋友圈的個性簽名,也是他一直堅持的質樸箴言。
中國新時代 2023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