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鳳 趙金蘭
關鍵詞:大學生;誠信;誠信教育路徑
在傳統文化中,無論是小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還是大到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要想達到和睦這一最高境界,就離不開“信”這一優良美德。“信”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言,即以言語取信于人。進而引申為誠實守信、恪守信用。
針對當前大學生存在的誠信問題,應從家庭教育、學生自身教育、學校教育、社會環境四個方面采取措施,以增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實效性。
父母本身要以身作則,做一個講誠信的人。我國有近5億家庭,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理應在誠信教育中積極承擔一份責任,但當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責任主要由學校承擔,教育途徑單一,家長把學生送到高校就萬事大吉,幾乎和學校再沒聯系。換言之,大學生家庭誠信教育是缺位的。家長應該主動與學校聯系,了解自己孩子在學校的思想狀況和日常行為表現,及時發現問題并反饋給學校,而學校也應該主動通過輔導員班主任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并以書面或電話等形式,及時與家長溝通,并將學生的誠信教育結果再反饋給家長,必要時還可以邀請父母到學校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家長與學校聯手可以實現誠信教育的互補,還能及時發現大學生某些失信的思想或行為并予以糾正,避免其失信行為繼續擴大。
誠信是一種倫理規范和道德要求,它生成于人的思想,體現于人的言行舉止各個方面。
誠信教育的主體是大學生,施教時必須明白他們需要什么,同時,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專業差異,滿足個性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只有當誠信教育與大學生主體產生共鳴,才能發揮大學生主體的能動作用,增強誠信教育的有效性。比如舉貼近生活的案例:當你乘坐公交時,無人監督你買票,買不買票全憑自覺,你會逃票嗎?去超市買蔬菜水果,完全由自己稱重結賬,全程無人監督,你會買多付少或不付賬嗎?通過討論或辯論,學生明白遇到此類問題該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提高學生的認識辨別能力,引導大學生即使處于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時刻以誠信約束自己的行為,拒絕誘惑,恪守誠信,做出正確選擇。最終目的使大學生不僅愉悅地接受誠信理論知識,還能將外在的誠信道德規范內化為自覺的誠信觀念和持之以恒的誠信行為,擁有誠信品質,真正做到“慎獨”。
充分發揮思政課的作用,可以不定期召開誠信教育的班會或主題會議,邀請“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參與點評。同時發揮其他課的作用,比如心理學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效力。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最好樹立本校發生的講誠信的好人好事的典型,對發生在身邊的故事,學生有一種親近感更容易接受。大學生要自覺遵守誠信規則,進而維護誠信。
1.加強教師隊伍的師德師風建設。教師要以身作則,給學生樹立好榜樣。比如,面對學生提著禮物要高分、要入黨、要保研的各種無禮要求嚴詞拒絕,調了課一定補上,允諾學生的一定兌現,如果因不可抗力無法實現的,一定向學生解釋清楚,征得學生的理解,不要動搖了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將不合格的品行不端的失德教師,經嚴厲批評教育仍不改過的,清理出教師隊伍。
2.借助思政課系統學習誠信的理論知識,達到一定的理論高度,提高學生的認識和辨別各種社會思潮利弊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誠信品質。同時開展形式多樣的誠信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既可得到鍛煉又能獲得經驗,將理論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實現知行合一。
3.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增強實效性。借助社會上的典型案例和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切入點,比如:當你去歐洲旅游時,無論你在網絡上提前訂酒店還是提前租車,對方都要求以信用卡做擔保,但不會提前扣款。為什么?啟發式的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持有信用卡的人,銀行已經審查過,而且信用卡能正常使用,說明此時你是一個有信用的人,而借記卡只能證明你有錢,不能證明你一定是有信用的人。信用卡也可以事后扣款,比如,高速超速了,在你回國后租賃公司仍然可以劃走超速罰款,這也是借記卡無法完成的事情。在英國,一到周末,一些小火車站進出閘門大開卻沒有工作人員,當然也沒有監控,個別留英學生只要看見沒人就不去刷票,返程后再把票退了。這完全在消費自己的信用。再比如,留德學生多次逃票導致在德國求職受挫的故事,通過這些典型案例的探討,學生才有可能對誠信有深刻的認識,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當他面對道德兩難的問題時,才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學生應該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樣去珍惜自己的信用,因為人無信不立。
4.建立誠信獎懲制度。獎學金的評價標準不能唯分數論,應包含考試成績和道德素質尤其是誠信品質,比如只要作弊一次就取消本學期參評獎學金的資格,實行一票否決制;作弊幾次取消入黨資格等,獎懲制度只是誠信教育的一種輔助手段,目的是通過切膚之痛的懲戒讓學生認識到個人信用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充分發揮制度的約束作用。
此外,通過辯論、小品、校園網、微信公眾號等多種形式進行誠信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社會環境包括社會現實環境和網絡環境,主要依靠政府教育監管,同時,社會還承擔著懲罰失信行為的義務和責任。
1.社會現實環境的凈化。可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利用網絡、電視、自媒體以及社區,通過各種方式,大力弘揚誠信價值觀,將誠信模范介紹給公眾,傳遞正能量,必要時給予精神鼓勵。其二,完善信用體系。健全社會失信懲戒制度,以打擊失信行為,讓失信者無處遁形。2014年10月,國家八部委聯合開展“構建誠信,懲罰失信”發布會,信用代碼將會成為個人在社會的通行證,覆蓋全社會的信用體系將會逐步走上法治軌道。建設完善的社會誠信體系是現代化文明社會發展的趨勢,每個人都要自覺維護社會的誠信制度。其三,完善相關法律。確立道德教育與法律威懾并行的誠信理念。通過思政課,引導學生做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對于嚴重失信的已觸犯法律的可以采取法律途徑解決。比如公布老賴名單,利用大數據限制老賴高消費(乘飛機坐高鐵出國旅游等),也可以將老賴的頭像在當地電視臺滾動播出,或讓他們穿上印有“我是老賴”的紅馬甲在繁華的大街上掃地,讓這些失信者沒有立足之地。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通過法律手段,讓老賴的違法成本越來越高,直至得不償失,強制失信者做一個守信之人。2023年春節前,在媒體上看到許多老賴回家過年時,被強制執行的案例,這對學生也是一種警示。
2.網絡環境的凈化。我國網民的數量已達10億多,而大學生是參與度極高的一個群體,需要政府和高校利用官網占領輿論陣地,進行誠信宣傳,依靠網絡警察與不良思想理念作斗爭,同時注重大學生個人隱私的保護。
只有家庭學校社會協同作戰共同配合,形成聯防聯控機制,才能增強誠信教育的實效性和持久性。誠信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核心內容。大學生是社會的精英,他們誠信與否不僅關乎自己,還影響著整個社會風氣,甚至影響到國家的未來,只有將大學生培養成誠實守信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才能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重任。
參考文獻:
[1]初金哲,馬銘潞,吳玉.高校誠信教育面臨困境及提升路徑探究[J].黑河學刊,2021(3):96-99.
[2]趙航燕.新時代大學生誠信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路徑探究[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4(4):26-29.
(作者單位:山西省財政稅務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