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脈沖(EMP)武器是近年來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新概念武器,其殺傷原理是利用核爆炸或高能微波發生器產生的強大電磁脈沖,毀壞敵方武器裝備電子元件,致其失效或損壞。未來高技術戰爭,這種“不流血的武器”可能會作為應對信息化軍事力量的首選進攻性武器之一。
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軍用“戰斧”巡航導彈攜帶電磁脈沖彈頭,打擊伊拉克防空系統和指揮中心電子系統,導致伊拉克軍隊整個防空體系癱瘓——導彈和高射炮成了一堆廢鐵,戰斗機被“按”在跑道不能起飛。在敘利亞戰場,俄羅斯的電磁脈沖武器“克拉蘇哈-4”系統在48小時內摧毀了9架TB-2無人機,同時也成功使大多數射向敘利亞軍用機場的美國戰斧導彈偏離了目標。上述戰例均展現了電磁脈沖武器對軍隊信息化節點的顯著壓制和毀傷能力。電磁脈沖武器已經成為當前各軍事大國應對信息化競爭的重要武器。
經過數十年發展,電磁脈沖武器仍未大規模用于實戰。隨著人們對電磁脈沖武器研究逐漸深入,對其缺點的認識也越深刻,應用所受到的制約也越多。電磁脈沖武器的工作要消耗大量電能為激發高能磁通提供初始能源,其組成中的電源、電磁脈沖發生源以及冷卻設備龐大,導致電磁脈沖武器重量重、體積大,不便裝在各種輕型運輸工具上。同時,由于不具備敵我識別功能,電磁脈沖武器與其他信息化武器配合使用時存在相互干擾,甚至達不到“1+1=2”的效果。
(摘自《解放軍報》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