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霞
【摘要】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農村社會工作人才是推動鄉村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力量。然而,當前農村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存在制度保障亟待完善、農村本土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缺乏、農村社會工作專業性有待提升等現實困境。需要完善農村社會工作制度環境與服務體系,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培育農村社會組織,構建多元化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探索“校-社”聯動培養模式,拓展農村社會工作專業實踐試點。
【關鍵詞】鄉村振興? 農村社會工作? 人才隊伍
【中圖分類號】C916/D422.6?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15.012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社會多方力量的參與,農村社會工作人才日益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社會工作者秉承“助人自助”的價值理念,深入廣闊農村,了解民情民意,洞察鄉村問題和村民訴求,致力于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探索鄉村振興的有效方案,整合鄉村資源、助力鄉村發展。然而與城市相比較,目前農村社會工作人才仍存在總量不足、專業能力薄弱、人才流失較為嚴重等短板。如何培育農村社會工作者,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成為鄉村振興過程中的重要議題。
鄉村振興過程中社會工作的時代使命與現實需求
破解鄉村發展過程中人才瓶頸的制約一直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目標之一。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21年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提出“加快培養鄉村治理人才”“加強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推動鄉鎮社會工作服務站建設”[1]。《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草案)》進一步明確,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需要搭建服務平臺、培育本土人才、引入多主體參與服務等具體措施[2]。建設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促進鄉村振興成為社會工作者應承擔的時代使命。
進入新發展階段,堅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對加快形成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橄欖型收入分配結構,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意義重大。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切實提升社區治理能力”“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3],為農村社會工作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圍繞鄉村振興的目標,社會工作者深入農村進行研究和實踐,形成了諸多農村社會工作發展的模式,如“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主導推動、部門密切配合、整合現有資源、社工義工聯動、公眾廣泛參與、廣大群眾受益”的“萬載模式”[4];“非政府組織資源支持、地方政府參與合作、高校社會工作者主導、社工與農民平等合作、廣大農戶普遍受益”的“云南綠寨模式”[5];“高校院所主導、地方政府支持、社工實踐泛化、村民廣泛受益”的“湘西模式”[6]。這些模式不僅回應了鄉村振興的現實需求,而且有助于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農村社會工作者能夠發揮社會工作專業優勢,配合基層政府解決和處理農村的各種社會問題,做好鄉村各項公共服務工作,完善鄉村治理體系。但由于農村社會工作在農村地區的認同度不高以及現有社工人才匱乏等問題,農村社會工作專業化和職業化進展緩慢[7]。作為舶來品,社會工作如何本土化至關重要,這一過程要求社會工作者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因此建設高質量的社工人才隊伍迫在眉睫。
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現狀與困境分析
制度保障亟待完善。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了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戰略部署。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初步建立了綜合政策引領、專項政策配套、地方政策支撐的社會工作制度框架。然而,農村社會工作仍然面臨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等問題[8]。《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培育農業科技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法律服務人才、社會工作人才,加強鄉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培育鄉村文化骨干力量。”[9]但在中觀、微觀層面尚未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具體條規,尤其是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職業地位、從業資格、權利義務等問題缺乏法律保障和約束。由于缺乏社會工作者專門的職業評價與考核制度,崗位錄用方面未能與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認證掛鉤,具有社會工作專業背景的人才難以發揮自然優勢進入農村社會工作領域,這使得我國在推進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的過程中受到諸多制約。
農村本土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缺乏。在邁向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紛紛奔赴農村開展社會工作培訓和專業實踐,專業社會工作者數量有所增加。專業社會工作者在農村主要的支持力量來自基層政府的工作人員、村民骨干等,由于上述群體對社會工作認知不夠全面,在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常出現邊界不清、角色不明等情況。與此同時,農村社會組織數量較少,無法滿足農村發展需要,專業的社會工作組織更是難覓其蹤。農村具有熟人社會的特征,在遇到問題時,人們的求助邏輯往往基于熟人之間的互惠關系,而社會工作者作為“外來人”一般處于求助鏈的末端,由于缺乏組織依托,自我和他人的認同度較低,專業能力難以充分發揮,服務成效較低。
農村社會工作專業性有待提升。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長期以來主要圍繞城市工作內容和服務主體展開,而容易忽視農村社會工作存在的特殊性。在高校教育的課程設置上,極少開設《農村社會工作》相關課程;在實踐環節上,學生通常缺乏深入農村一線的學習機會和實踐經驗。這導致培養出的社會工作者缺乏農村境遇的應變性以及對地方性知識的敏感性,缺乏對農村問題的宏觀認知和微觀實務技能,服務成效不高且不具持續性,進而引發部分從業者對較為陌生的農村工作環境產生畏懼感,進而影響其職業選擇。
推進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
完善農村社會工作制度環境與服務體系,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積極推進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不僅是重新調整和優化公共服務資源城鄉配置的關鍵路徑,更是回應“三農”問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10]。一方面,完善統籌城鄉社會工作發展的相關政策,并著重向農村地區傾斜;另一方面,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將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所需資金列入公共財政預算,并在公共服務項目預算內分配一定比例作為農村社會工作發展的固定投入,持續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完善崗位設置,構建以社工站為主體的農村社會工作服務體系,為有需要的群眾、家庭、社區打通民政服務的“最后一米”;通過平臺引進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推動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此外,將農村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成效納入農村基層政府的年度目標任務或考核標準,實行量化考核,建立督查、通報制度。
培育農村社會組織,構建多元化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農村社會組織培育需要從賦權的角度出發,通過識別、選擇、利用、整合農村社區資源促進自身發展,同時優化組織的內部治理結構、提高民主參與程度、增強資源有效利用,定期舉辦村內公共活動,鍛煉組織能力,激發農民的主體意識。
農村社會組織是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孵化器”,農村社會組織可以從鏈接資源和能力提升兩個方面為構建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提供支持。一方面,農村社會組織可以鏈接社會、企業、高校、公益慈善等有益于鄉村發展的資源主體,通過優質資源的引入以及不同主體間的協作來實現“借力”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社會組織需要從村民骨干、志愿者、黨政人員、農村社工等群體中選賢任能,構建多元化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探索“校-社”聯動培養模式,拓展農村社會工作專業實踐試點。高等院校應以農村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試點為依托,創建社會工作專業實習基地,為社會工作及相關專業的在校生提供專業實踐平臺。此外,還應拓展農村社會工作專業實踐試點,如鄉鎮敬老院、福利院等社會救助機構以及中小學校、衛生院等單位可以適當設置社會工作崗位,以便開展持續性、接力式的社會工作專業服務。
探索培養農村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要聯結一線社工或專職教師對村委工作者進行農村或社區工作課程培訓。從村民中挖掘骨干,培育更熟悉本地風俗文化、更接地氣的本土社工,組建一支本土化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此外,職業發展前景、薪酬待遇水平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政府主管部門、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及相關單位應協調配合,完善職稱評定、薪酬保障及人才合理流動等激勵機制,為農村社會工作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動提供更大空間。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精準扶貧背景下社會工作驅動鄉村社會有效治理的路徑與模式創新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9BSH175)
注釋
[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2021年2月23日,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591402.htm。
[2]萬江紅:《建設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助力鄉村振興——解讀〈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中國社會工作》,2021年第7期。
[3]《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2021年2月21日,http://www.lswz.gov.cn/html/xinwen/2021-02/21/content_264527.shtml。
[4]陳曉平:《新農村建設中的社會工作創新——以江西“萬載模式”為例》,《江西社會科學》,2014年第6期。
[5]張和清、古學斌、楊錫聰:《中國災后社區重建的結構性困境及其出路思考——以綠耕災害社會工作實踐為例》,《新西部》,2018年第13期。
[6]劉戰旗、史鐵爾、趙蘭等:《湖南鄉鎮社工站建設實踐經驗與啟示》,《中國社會工作》,2021年第25期。
[7]郭占鋒、李卓:《中國農村社會工作的發展現狀、問題與前景展望》,《社會建設》,2017年第2期。
[8]陳軍:《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助力社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民政》,2021年第23期。
[9]《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2021年4月30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1-04/30/content_5604050.htm。
[10]衛小將、黃雨晴:《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2年第1期。
責 編/李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