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亞洲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外來技術、外部市場均為亞洲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但二者都不是典型意義上的“國際公共品”。從以中日韓為代表的亞洲國家發展經驗來看,在全球化時代,“自主”有著重要意義??萍甲粤⒆詮姌嫵蓙喼薨l展的內生動力,但在發展的“追趕階段”與“成熟階段”,科技自立自強又有著不同側重。在“追趕階段”,由于后發國家對先發國家構成的競爭壓力小,獲得外來技術與外部市場均相對容易,培育“自主學習能力”是支撐科技自立自強,進而推動成功發展的關鍵。當亞洲逐步步入發展“成熟階段”,對先發國家構成的競爭壓力增大,獲得外來技術與外部市場也愈發困難,此時“自主創新能力”與“自主市場規?!毕嗷パa充支撐著“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著亞洲持續發展。新時代的中國致力于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積極向亞洲分享技術與市場,推動亞洲共同發展。
【關鍵詞】科技自立自強? 亞洲發展? 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創新能力? 自主市場規模
【中圖分類號】F12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15.004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之一即“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正在積極推進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盵1]從歷史經驗看,亞洲發展的內生動力也源于科技自立自強。二戰結束以后,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差距日益擴大,但亞洲國家卻成為世界發展典范。從全球發展經驗看,年經濟增長速度達到4%或以上,且能保持50年以上的國家和地區有6個,其中包括中國在內有4個位于亞洲。[2]從1970年至2017年,除亞洲外,世界其他地區制造業所占經濟份額均呈普遍下降趨勢。[3]依靠“科技自立自強”,多個亞洲國家在發展“追趕階段”成功推進了工業化與現代化。當前,繼日本、韓國等亞洲經濟體后,中國發展逐漸步入“成熟階段”。步入“成熟階段”的亞洲發展日益需要實現從“科技自立自強”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盡管“科技自立自強”在“追趕階段”與“成熟階段”有不同側重,但其始終是推動亞洲發展的內生動力。
從“成就”與“曲折”反觀亞洲發展
二戰結束后,亞洲經濟體成為國際發展的焦點。從1950年到1975年,全球有8個經濟體實現了經濟“起飛”,包括中國在內,均位于亞洲。[4]其中,日本、韓國以及中國是成功推動經濟起飛,并成功步入發展“成熟階段”的典型案例。在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年人均收入為2000美元;大約在10年后,即在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年人均收入突破一萬美元。韓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到1994年經歷了年人均收入從2000美元到一萬美元的突破。2006年,中國年人均收入為2000美元;到2019年,年人均收入突破一萬美元。這三個亞洲發展的“模范生”都經歷了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在全球發展史上,不少國家曾出現“沒有發展的增長”。中日韓三國的發展均同時伴隨著技術與產業升級。二戰后初期,“日本制造”由家庭手工業主導,價格低廉但質量低劣,背負著“假冒偽劣”的惡名。[5]但經過技術升級,日本逐步在全球高技術領域占據一席之地。1970年,日本在世界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市場所占份額幾乎為零;到1986年,其市場份額已大約占到80%。[6]
1961年,韓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及蘇丹。韓國汽車曾被美國人視為低質量、低價位的代名詞,在美國電視節目中被用作喜劇素材。[7]在此后的30年時間里,韓國從一個農業國變成新興工業國。韓國工業品出口的世界排名從1962年的第101位上升至1994年的第13位。[8]韓國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成立后,首個從援助接受者變成提供者的國家,并在1996年成為OECD成員國。到21世紀,韓國已在汽車、造船、顯示器、芯片等領域占據世界技術與產業的重要位置。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同志曾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盵9]時過境遷,步入21世紀以來,中國繼往開來,技術不斷創新發展,產業不斷拓展升級。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10]
以中日韓為代表的亞洲國家,其發展實現了從“起飛”到逐漸“成熟”。然而,亞洲各國的發展也曾相繼出現曲折。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日本與美國引領的全球互聯網革命失之交臂,日本企業在信息革命中嚴重落伍。在互聯網技術領域,日本幾乎沒有一家企業能跟上美國技術進步步伐,也沒有一家企業能和谷歌等美國公司競爭。2012年以來,日本報刊上頻繁出現“電器工業全面崩潰”“日本半導體產業崩塌”等報道。[11]有日本學者甚至稱日本發展經歷了“失去的25年”。[12]近年來,韓國發展速度亦有所放緩。有研究者看到了韓國發展的隱憂,對其經濟發展缺乏信心,并對其未來持悲觀態度。[13]當前,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很多方面還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繼續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中日韓三國發展從“追趕”逐步走向“成熟”,該歷程中的經驗教訓是什么?未來亞洲發展的內生動力是什么?本文試圖通過對中日韓發展的比較歷史分析,揭示無論在發展“追趕階段”還是“成熟階段”,科技自立自強均是亞洲發展的內生動力。在發展的“追趕階段”,亞洲國家大都享有有利的外部環境,此時“自主學習能力”支撐著亞洲的高速發展;當發展步入“成熟階段”,亞洲國家面臨日趨嚴峻的外部環境,“自主創新能力”與“自主市場規模”的相互補充成為亞洲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發展階段與科技自立自強的側重
中日韓三國發展相繼從“追趕階段”步入“成熟階段”。在不同階段,亞洲發展的內生動力均主要在科技自立自強;同時,在不同階段,科技自立自強的側重也有所不同。
對亞洲業已取得的發展成績而言,不同學術背景的學者提供了迥異的解釋。有學者認為亞洲成功源于亞洲經濟體依托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推進“勞動密集型”技術與產業發展,實施“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14]然而,從中日韓的發展史看,亞洲諸國均多次致力推動違反其比較優勢的重化工業。有學者強調制度變遷是亞洲發展的內生動力,如制度變遷使中國等亞洲國家吸引了大量國際直接投資,促進了發展。[15]但值得注意的是,國際機構常常把亞洲諸國的制度與國際競爭力評估為低檔。例如,1994年,韓國很多指標(包括國內市場開放度、外國投資開放度、政府價格控制程度、對外國文化包容程度、金融機構自主程度等)都位于國際社會最底層。[16]這與前述制度變遷動力說并不相符。也就是說,“亞洲奇跡”是在缺乏西式制度支撐的條件下實現的。有研究者聚焦亞洲理念與文化,如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教授理查德·塞繆爾斯(Richard Samuels)指出,“技術民族主義”讓日本致力于將外部技術內部化。[17]亞洲諸國均作出過類似的努力以推動技術自足。不過文化研究者也需注意,亞洲文化價值觀長期以來比較恒定,而“亞洲奇跡”卻發生在二戰結束后。如果文化確為發展的內生動力,則也需要其他驅動才能有效發揮作用。發展型政府(developmental state)的研究者強調,經濟導航機構、有選擇的產業政策等舉措推動了亞洲的技術革新與經濟發展。[18]但不少研究者也指出,隨著亞洲發展從“追趕”步入“成熟”,“發展型政府”對生物醫藥等新興技術的推動顯得乏力。[19]有研究者強調外部環境,指出不論國內制度如何,具有良好的國際環境,尤其是與發達國家的良好關系使得后發國家能夠從海外獲得更多的投資與技術,進而推動自身技術升級,支撐本國長遠發展。[20]事實上,在不同發展階段,后發國家對先發國家構成的競爭壓力有差異,獲得的外來技術資源也會隨之改變。還有研究者強調在不同階段,即在“追趕階段”與“成熟階段”,政府介入發展的效果會有很大差異。當年人均產值超過一萬美元后,政府對技術進步的介入效果就會呈減弱趨勢,在年人均產值達到兩萬美元后,政府介入效果會更弱。[21]其政策意涵是隨著亞洲發展步入“成熟階段”,發展的內生動力要更多仰仗市場驅動。
大部分學者對技術驅動發展已有共識。羅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指出20世紀前半期美國經濟增長中87.5%可歸因為技術變革。[22]在后發國家工業化過程中,50%以上的長期增長源于技術變革。[23]對大多數處于“追趕階段”的國家而言,引進外來技術較之展開原創性研發往往更為必要和緊迫。外來技術對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生產率改進的貢獻率約為90%。[24]后發國家不僅在“追趕階段”依賴外來技術,而且由于其國內市場狹小、人均消費有限,其生產的技術產品往往也依賴外部市場。對后發國家而言,獲得外來技術、獲得外部市場對其發展尤為關鍵。
不少國際問題研究者常常認為外來技術以及外部市場是公共品。羅伯特·吉爾平(Robert Gilpin)指出:“雖然技術很昂貴,也不容易發明,但一旦發明出來,就比較容易推廣。特別是在當今世界,我們更難阻止技術從高技術國家擴散到低技術國家?!盵25]在吉爾平看來,技術落后國家均能成功利用外來技術這一“公共品”。查爾斯·金德爾博格(Charles Kindleberger)指出:“一個穩定的世界經濟秩序需要一個穩定的提供者”[26],而霸權國家常常愿意為世界各國提供開放的市場。在金德爾博格看來,落后國家進入國際市場也是自然而然的。但是,無論是外來技術還是外部市場,其“國際公共品”屬性并非理所當然。在國際關系史上,領先國家常常通過技術出口控制、市場準入限制等手段來打壓挑戰者。
因此,現實主義國際關系學者尤其強調“自主性”(autonomy)??夏崴埂とA爾茲(Kenneth Waltz)指出,防務開支不會帶來任何回報,但對大多數國家來說又是不可避免的。國家所得回報并非福利增長,而在于保持獨立自主。[27]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也指出,生存是大國的首要目標,具體而言,就是國家力圖維護自己的領土完整和國內政治自主。[28]要保障一國在世界政治中的生存和發展,均離不開“自主”,而科技自立自強則是國家在世界政治中確?!白灾鳌钡闹匾?。
盡管技術可以從外部轉移,但外來技術并非公共品,因為有效使用該技術的能力無法轉移。例如,在發展大型油輪的起步階段,韓國國內連能讀懂外國設計圖紙的技術人員都沒有。[29]在發展的“追趕階段”,只有依靠本國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有效獲得外來技術?!白灾鲗W習能力”是指選擇、消化、使用、擴散、改變外來技術與知識的能力,它不僅體現在企業層面,在世界政治中還體現在國家層面。例如,由于巴西等拉美國家的“民族主義”較弱,更仰仗外來技術與企業,缺乏對本土“自主技術能力”的培育,因此陷入“被邀請的依附”。[30]從亞洲發展經驗來看,在發展的“追趕階段”,亞洲諸國對技術領先國家構成的競爭壓力小,往往享有良好的外部環境。此時引進外來技術更容易,因此培育“自主學習能力”構成這一階段亞洲國家技術自立自強的重點,也是推動亞洲發展的關鍵。
二戰后,范內瓦·布什(Vannevar Bush)在《科學——沒有止境的前沿》中指出,基礎科學是科學的資本。二戰后美國的基礎科學不能再依賴歐洲。[31]這是美國面臨歐洲科技來源中斷后,布什對美國政府的改革建議。在亞洲諸國逐漸步入“成熟階段”,對技術領先國家構成的競爭壓力增大。此時技術領先國家要么加強技術出口控制,要么強化市場準入限制以應對挑戰。加之發展步入“成熟階段”后,亞洲技術發展逐步進入世界前沿,外來技術引進亦更加困難。因此,仰仗自身研發力量拓展科技前沿的“自主創新能力”成為這一階段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不僅如此,在“成熟階段”,亞洲國家的技術產品進入外部市場日益困難。此時,亞洲各國需要找到替代市場以為技術產品打開出路。前有拉美國家為例,在20世紀60年代,車輛裝配廠的最小生產規模須達到年產20萬輛,而同期阿根廷最大汽車公司年產量不過5.7萬輛。和其他拉美國家一樣,受制于狹小的市場規模,阿根廷汽車產業無法享有大規模生產帶來的效率,其生產一輛汽車的成本是美國的2.5倍。[32]在發展的“成熟階段”,缺乏“自主市場規?!?,就難以支撐科技的前沿探索、產品試錯、經驗積累、資金回流。在步入“成熟階段”以后,“自主創新能力”與“自主市場規?!币徊⒋偈埂翱萍甲粤⒆詮姟鞭D變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最終構成發展的內生動力。
“自主學習能力”與“追趕階段”的亞洲發展
在“追趕階段”,亞洲諸國對技術領先國家構成的競爭壓力較小,在國際體系中“搭便車”的可能性更大,引進外來技術更容易,同時出口技術產品也更容易。在二戰后初期,美國政府將晶體管技術傳授給日本物理學家。美國決策者確保索尼等日本公司可以將產品銷售到美國市場。[33]日本在“追趕階段”既從美國獲得技術,也從美國獲得市場。從1950年到1966年,日本進口的4135項專利技術中,來自美國的就有2471項。[34]對“追趕階段”的韓國而言,情況也是如此。韓國從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家獲得大量技術。例如,為發展造船業,韓國技術人員赴英國等國家學習,將看到的、聽到的技術悉數帶回。[35]在發展鋼鐵產業時,韓國浦項制鐵公司從日本聘用退休技術人員擔任技術顧問。[36]同樣,對我國而言,“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把對社會主義國家科學技術援助總數的一半給了中國。[37]中美關系改善后,中國又積極從美國等發達國家引進技術。1987年年底,上?!跋冗M技術”的合資企業有近一半與美國合資。[38]在發展的“追趕階段”,日本、韓國以及中國獲得外來技術均相對容易。
不僅如此,中日韓三國進入外部市場也相對容易。1949年,美國對外政策的重要人物喬治·凱南(George Kennan)說:“我們要給日本帶來前所未有的商業機會,給予他們前所未見的、大規模的美國市場。”[39]20世紀70年代,日本制造品占出口商品的比例比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高,大約為95%;而同期的美國為65%。[40]韓國實施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也走過了類似歷程。由于自身市場狹小,在1964年,韓國各地懸掛著“只有出口才有活路”的標語。[41]半導體、造船業以及汽車制造業等先進產業的最低有效規模均十分巨大,自身市場狹小的韓國只能通過產品出口才能發展上述產業。從1998年到2000年,韓國生產的數字電視百分之百用于出口。[42]中國在改革開放后,由于外部市場容易進入,也積極推動出口。1994年初,美國商務部部長在公開場合一再強調,不加附帶條件的對華最惠國待遇有助于維護美國經濟安全。從2000年到2013年,中國出口占全球貿易比重從3.8%提高至12%。[43]在發展的“追趕階段”,中日韓三國既容易從外部獲得技術來源,生產的技術產品也容易進入外部市場。然而,中日韓三國的成功最終仰仗的是“自主學習能力”。要形成“自主學習能力”,需要有自主的學習平臺、持續的升級努力以及反復的試錯演練。
首先,為培育“自主學習能力”,中日韓三國政府積極促進自主技術學習平臺的建立和發展。二戰結束后,日本政府在較長時間內限制外資進入。為發展本土汽車產業,日本政府嚴格審查,限制在日合資企業。[44]此舉不僅為實現日本的技術自主,還使日本高技術產業避免過早遭受嚴酷的外部競爭。[45]事實上,直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政府仍堅持“日本唯一”的采購戰略。[46]日本政府的保護和培育讓本土企業有機會不斷學習模仿外來技術,不斷積累自主學習能力。韓國現代汽車工業的開端是1962年,政府通過《汽車工業扶持法》保護本地企業免受外國汽車沖擊。[47]韓國現代汽車為把握管理權與控制權,長期不與外國企業共享股權。盡管積極引進外來技術,但韓國現代汽車堅持獨立承擔發動機等技術研發項目,不斷積累技術學習能力。[48]新中國成立后不久,中國就建立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該時期大部分技術項目的推進依靠本土企業,尤其是國企。在培育本土企業成長的同時,亞洲各國搭建了自主學習平臺。正是依托于本土企業的自主學習平臺,中日韓三國才不斷培育與積累了“自主學習能力”。
其次,為培育“自主學習能力”,中日韓三國均保持著持續的升級努力。在“追趕階段”,日本、韓國與中國領導人持有與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不同的發展理念。在20世紀50年代,很少有日本官員是經濟學背景出身。[49]因沒有被主流經濟學的政策指針束縛,日本官員受“比較優勢”等新古典教條影響較小。韓國亦是如此,韓國領導人不重視美國培養的經濟學家。在20世紀70年代,韓國發展戰略轉向重工業,經濟學家所發揮的作用更是顯著下降。[50]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領導人強調以重化工業優先發展的工業化戰略同樣與當時西方主流政策主張格格不入。因此,日本、韓國與中國領導人都致力于技術與產業升級,對技術與產業成長持有長遠眼光。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政府首次用“產業之米”(rice of industry)來形容鋼鐵工業;到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通產省又將半導體視為新的“產業之米”,不斷致力于技術與產業升級。[51]20世紀60年代末期,韓國決策層意識到有必要調整國家經濟結構,把經濟從勞動密集型輕工業轉向技術含量更高的技術密集型重工業。[52]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提出,優先發展輕工業、照顧短期利益的做法是“小仁政”,而建設重工業才應是施行仁政的重點,這是人民的長遠利益,這才是“大仁政”。[53]不斷推進更復雜的產業與技術成長,致力于逐步推進“復雜技術”與“高端產業”發展,學習強者,尤其學習強者的復雜技術與優勢產業,使得中日韓三國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斷提升。
最后,為培育“自主學習能力”,中日韓三國企業在政府鼓勵下進行反復的試錯演練。致力于技術與產業升級的企業更容易犯錯?!白灾鲗W習能力”的培育、積累和提升往往需要反復嘗試,不斷糾錯。在汽車產業發展初期,日本汽車質量難以趕上美國福特、通用等品牌汽車,故障頻繁,消費者抱怨不斷。[54]1954年,日本索尼公司就嘗試制作晶體管,制作數百個卻未能成功。此時,索尼已花費了1億日元,瀕臨破產。[55]長期的失敗與試錯讓日本汽車與電子企業可以從錯誤中不斷學習,積累“自主學習能力”,奠定日后可以挑戰美國技術優勢地位的基礎。有日本學者這樣評價:通產省做不到萬無一失,日本企業也并非無懈可擊。只有通過反復試錯和勤學苦練,日本人才能逐漸積累技術并趕上美國。[56]在20世紀70年代,韓國現代公司領導層作出了自主開發新車型的決定。當時公司內部就有很多批評意見,認為以韓國當時的技術水平,幾乎沒有可能生產自主車型;即便生產出來,其質量也無法保證,難以銷售出去。[57]在20世紀90年代,韓國生產液晶顯示器之初,產品不合格率高達40%~50%,公司赤字持續增加。不少人認為進軍液晶顯示器這樣的高技術產業是錯誤決定。[58]但大量的試錯卻為韓國企業積累了豐富的制造經驗,讓韓國更能獲得、利用、改造外來技術。20世紀60年代,中國在加強科技“獨立自主”時期,盡管出現諸多失誤,但付出的技術提升方面的努力讓中國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經驗,培育了技術人才,提升了技術能力。這一時期大量的中國企業積極從事自主研發,涌現出了一批如“東風汽車”等自主研發的品牌。[59]反復的試錯演練成為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育讓中日韓三國能有效選擇、消化、使用、擴散、改變外來技術與知識。中國在改革開放前,就掌握了衛星發射技術,開發了核技術并發展了核能產業,開始制造大型船舶,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和日本和韓國不同,此時的中國沒有融入世界市場,因此在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同時,中國與日韓的發展差距卻在拉大。由于缺乏外部市場,這一時期中國的技術進步并沒有顯著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也沒有帶來生產效率的明顯改進。[60]但這些嘗試成為中國“科技自立自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為改革開放后中國有效利用外來技術奠定了基礎。有研究者指出,中國在改革開放前30年的努力支撐了中國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技術水平和生產率的提升。[61]培育“自主學習能力”的嘗試有著重要意義。改革開放后,中國從其他國家“采納技術”并將其納入自身技術發展軌道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中國借鑒國外技術的速度和深度都是世界一流的。[62]
在發展的“追趕階段”,得益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育,中日韓三國能成功借鑒外來技術,不斷提升自身在世界技術階梯中的位置。得益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育,中日韓三個國家均能有效向強者學習,成為亞洲發展的成功案例?!白灾鲗W習能力”的培育是支撐亞洲國家吸收外來技術、提升產業水平并推動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自主創新能力”的外部壓力與“成熟階段”
當亞洲國家從“追趕階段”步入“成熟階段”后,中日韓等亞洲國家對技術領先國家構成的競爭壓力增大,其外部環境亦發生相應改變。此時,技術領先國家要么加強技術出口控制,要么強化市場準入限制。支撐亞洲國家發展的內生動力,即科技自立自強的側重也會有所調整。
在“成熟階段”,亞洲國家更難以獲得外部技術。日本學者注意到,美國曾將日本視為亞洲工廠。從1950年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對日本產業持比較支持的態度;而在此以后,美國對日本產業的態度轉變為抑制。[63]1982年,日立和三菱電機的員工盜取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的商業機密,成為轟動一時的商業間諜事件。此后,日本富士通也卷入相關沖突,和IBM打了一場耗時15年、耗資1000億日元的官司。[64]1986年10月,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卡斯帕·溫伯格(Caspar Weinberger)與商務部長馬爾科姆·鮑德里奇(Malcolm Baldrige)聯手說服富士通撤回對美國仙童半導體公司的收購,理由是“防止美國在關鍵技術上變得過于依賴日本”。[65]步入發展“成熟階段”的韓國企業也存在類似困境。隨著韓國鋼鐵產業迅速發展,生產規模和經濟效率快速提升,日本日益表現出壓制韓國鋼鐵企業的傾向。[66]1986年,美國德州儀器公司起訴日本和韓國企業侵犯專利權。韓國三星公司繳納了約為九千萬美元的罰金。[67]到20世紀90年代,韓國領導人也發現,發達國家逐漸步入“技術保護主義時代”,模仿和引進先進技術逐漸變得困難。[68]隨著中國產業成長與技術升級,美國政府也日益加緊了對華技術出口限制。2018年4月,美國商務部宣布,在未來7年內,禁止中國的中興通訊向美國企業購買敏感產品。2018年8月,美國商務部以國家安全為名,將44家中國企業和研究機構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2019年5月,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及其68家子公司列入實體清單,禁止美國企業在沒有許可證的情況下向華為提供商品和服務。發展步入“成熟階段”,中日韓與發達國家競爭加劇,獲得外來技術更為困難。此時“自主創新能力”日益成為亞洲各國發展的重要支撐。和“自主學習能力”一樣,“自主創新能力”仍需要自主的學習平臺、持續的升級努力以及反復的試錯演練。同時,由于外來技術更難獲取,這一階段還需要憑借亞洲各國自身努力去拓展科技前沿。
由于在“成熟階段”更難獲得外來技術,亞洲國家紛紛調整政策,以不同的政策語言與具體措施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應對與日俱增的來自美國的壓力,日本加強了基礎研究。1995年,日本出臺科學技術基本法。根據該法案,日本政府每年在科學技術領域投入4~5萬億日元。但日本政府的科研投入卻沒能促成經濟復蘇。日本人發現,大量研究成果在日本沒有用武之地,諸多科技進展沒有得到有效應用。日本仍可以制造智能手機的所有原件,包括觸摸板小型液晶屏幕、半導體存儲器、鋰電池,日本的氫能汽車技術世界領先,且技術成熟。但是,這些技術都缺乏一個“自主市場規?!眮韺崿F規模經濟。隨著發展走向“成熟”,韓國也日益強調“自主創新能力”。早在20世紀80年代,韓國政府就開始強調科技革新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且日益重視開發新技術,促使韓國技術提升至發達國家水平,希望推進創新以引領發展。1991年,韓國發布了《21世紀加快進入七大科技強國的基本方向》政策報告。該報告指出,韓國政府選取了勝算較大的戰略技術,并希望到2000年達到發達國家的研發水平。韓國政府前所未有地擴大了科技投入,推進核心技術開發,培養世界級科技人才。[69]在發展的“成熟階段”,中國政府也日益強調“自主創新能力”。2006年,中國召開了全國科技大會,明確提出中國要走“自主創新”道路。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致力于讓中國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從研發經費的增長速度看,從2016年至2021年,中國研發經費年均增長12.3%,明顯高于美國(7.8%)、日本(1%)、德國(3.5%)和韓國(7.6%)等發達國家的增速。從投入強度看,中國2021年2.44%的研發投入水平在世界主要國家中排名第13位,超過法國(2.35%)、荷蘭(2.29%)等創新型國家。[70]在發展步入“成熟階段”后,由于外來技術更難獲取,中日韓三國均將“自主創新能力”的培育提上了重要日程。但實施類似的政策,中日韓三國的政策效果卻有所不同。
盡管具備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步入“成熟階段”的日本仍遭遇發展困局。日本的日立、東芝、夏普、三菱等一系列曾享有卓著聲譽的企業紛紛出現嚴重困境。2017年,日本夏普被中國臺灣的鴻海精密工業收購。日本電器巨頭被外資全股權收購,這在歷史上尚屬首次。2016年,日本NEC徹底從個人計算機業務退出,將相關業務賣給了中國聯想?!敦敻弧冯s志每年發布一份世界500強榜單,從I989年到2003年,日本富士通的排名從第49位跌至第90位,日立從第9位跌至第23位,NEC從第32位跌至第85位,東芝從第24位跌至第65位,三菱電機從第42位跌至151位。[71]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信息通信產業的發展。2017年,中國信息通信產業已成為與美國、德國并駕齊驅的全球三大生產和消費中心之一;而在2000年,世界信息通訊產業的三大中心是美國、德國與日本。[72]近年來,經濟增長乏力的韓國面臨類似困擾。在發展步入“成熟階段”后,亞洲各國需要在“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礎上邁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則不僅需要“自主創新能力”,還需要“自主市場規模”。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離不開“自主市場規?!?/p>
有日本學者反思日本技術政策時總結,如果僅將目光停留在1億人口,面對不斷縮小的日本國內市場,日本企業戰略毫無意義。[73]步入發展“成熟階段”的國家不僅需要“自主創新能力”,還需要“自主市場規?!?,才能在新的階段推動實現持續發展。由于前期的成功,后發國家與先發國家的產業重合度日益增加,競爭逐漸加劇。進入“成熟階段”,亞洲國家不僅更難獲得外來技術,其技術產品也更難進入外部市場。訴諸保護主義、市場限制等手段是先發國家維護自身利益的重要舉措。1985年,日本對美國貿易順差超過500億美元,美國參眾兩院通過決議,要求美國政府對日本不公平貿易行為展開報復。為糾正美日“雙邊貿易失衡”,防止“美國每年喪失數十萬工作崗位”,美國政府拒絕日本產品進入美國市場。[74]1986年,美日兩國簽署《美日半導體協議》,日本政府承諾在五年內包括美國在內的外國公司獲得20%日本半導體市場份額。[75]1987年3月,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認為日本違反協定,決定對日實施懲罰性貿易制裁。這是二戰結束以后,美國第一次對日本實施大規模經濟制裁,對來自日本的計算機、機床和彩電征收100%關稅,價值高達3億美元。[76]日本高技術產品的外部市場逐漸受到擠壓。日本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額在1986年達到10.2%峰值后,在2000年下降到7.6%,到2013年,進一步下降到3.8%。[77]事實上,韓國也出現類似困境。20世紀80年代末是韓國經濟增長的一個拐點,此時美國將韓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此后的10年時間里,韓國經濟呈現內需增長勢頭強勁,出口增長相對放緩的特點。[78]逐步步入發展“成熟階段”的中國也面臨類似的外部壓力。2018年3月,美國政府宣布對來自中國的鋼鐵和鋁制品加征關稅。2018年4月,美國政府宣布對來自中國的工業機械、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術等高技術行業的1300余種商品加征25%的關稅。2018年6月,美國政府再次升級對華高技術進口限制,宣布對《中國制造2025》中提到的高技術產品加征25%關稅,價值高達500億美元,涵蓋十個技術門類,涉及的高技術產品多達千余種。2018年7月,美國政府進一步對中國818個類別340億美元的進口產品加征關稅。一個國家高技術產品的發展往往需要龐大的市場規模積累資金、積累經驗、積累技術能力。在外部市場難以獲得時,“自主市場規?!本统蔀閷崿F“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因此,發展步入“成熟階段”的亞洲各國需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來驅動發展,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僅需要“自主創新能力”,還需要“自主市場規模”。
進入新時代,中國不僅加強了“自主創新能力”,也日益具備“自主市場規?!?。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7.5億人擺脫貧困,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通過有效減少貧困人口,讓更多民眾獲得發展機會,源于“金字塔底層的財富”為中國新技術與產業的成長發展貢獻了眾多消費者。當前,擁有14億多人口的中國同時擁有規模約4億人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潛力巨大。盡管中國的家庭儲蓄率高達36%,位居世界前列,但這并沒有影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消費份額。從2013年到2018年,中國家庭消費的增長占全球家庭消費增長的23%;而同期美國占27%。[79]在具備“自主創新能力”的條件下,“自主市場規?!睘橹袊某掷m發展提供了穩定的支撐。
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等人發布的報告《偉大的科技競爭:中國與美國》(The Great Tech Rivalry: China vs the U.S.)指出,2020年,中國的科大訊飛已擁有7億用戶,大約是蘋果Siri用戶的兩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語音識別初創企業。微信支付擁有9億中國用戶,遠超蘋果支付在美國的四千多萬用戶。[80]隨著中國中等收入家庭的增加和中國市場更加統一,中國“自主市場規?!钡氖澜缫饬x已逐漸顯現。麥肯錫(McKinsey)研究報告顯示:到2030年,中國中高收入家庭會增長到3.95億戶,占中國家庭總數的70%,這一數字相當于歐洲與美國中高收入家庭之和。[81]依托中國不斷成長的市場,到2028年,中國的電動汽車產量將是美國的6倍。[82]中國有望成長為全球的“最后消費者”,而中國的成長并不依賴海外借貸,而是依靠自身持續的經濟發展,穩健推進共同富裕,并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白灾魇袌鲆幠!睘楦黝惛呒夹g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
2017年,經濟史學家羅伯特·艾倫(Robert Allen)在《自然》雜志發表的研究展示: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里,中國已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83]憑借“自主市場規?!?,中國擁有了世界級白色家電制造商海爾;也使得華為、吉利、奇瑞、京東方等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發展壯大;還支撐了以中國高鐵為代表的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得益于“自主市場規?!?,中國高鐵鋪設了長度空前的線路。國外高鐵,如日本新干線,由于線路較短,加之需求有限,每天只運行兩小時。相比之下,京滬高鐵一趟就要運行四個多小時。長時間連續運行需要列車具有長時間工作的可靠性,對列車關鍵環節的技術要求更苛刻。[84]中國“自主市場規?!睘樾录夹g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機會。
在“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市場規?!钡闹蜗?,致力于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中國制造在不斷邁向中國創造。從2012年到2021年的十年間,中國的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排名由第34位上升到第12位。[85]依托自身超大市場規模,國內國際雙循環將驅動中國的技術成長邁向更高階段。如果說在“追趕階段”,“科技自立自強”需要側重“自主學習能力”,那么到了“成熟階段”,就需要“自主創新能力”與“自主市場規?!毕嗷パa充來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此構成發展的內生動力。
中國在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帶動亞洲發展
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國富論》中寫道:“正如一個富人能比一個窮人成為鄰近勞動人民的更好的顧客一樣,一個富國也是如此?!盵86]進入新時代,中國努力推進從“科技自立自強”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民眾生活逐漸步入相對富裕的新階段,中國的高質量發展必將帶動亞洲的共同發展。
在發展的“追趕階段”,中國就積極向發展中國家分享技術,分享市場。歷史上,中國援建的坦贊鐵路成為東非地區的交通大動脈。中國幫助阿爾及利亞建設核電站,為埃塞俄比亞和吉布提提供現代電信設備,并為維護這些設備培訓技術人員。[87]與歐美國家相比,在非洲的中國企業更愿意向非洲國家分享石油開采與冶煉技術。[88]一位尼日利亞外交官表示:“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更了解我們。西方世界從沒有準備好轉讓技術,但中國卻準備好了。[89]得益于“科技自立自強”,在發展“追趕階段”,中國就已具備向發展中國家分享技術的能力,并積極進行技術轉讓。
在發展的“追趕階段”,中國也積極向包括亞洲在內的世界各國分享市場。韓國學者就看到,在1988年后,當韓國對美出口受挫時,中韓貿易年均增速為30%,中國日益成為韓國經濟的新出路。[90]1993年,韓國石化產業首次出現貿易順差,這是中韓建交后韓國對華出口大幅度增加的結果。得益于此,1993年還虧損1萬億韓元的韓國石化行業到1994年就盈利3000億韓元。[91]由于中國的市場分享,韓國船舶訂單急劇增加,使其在21世紀初成為世界第一大造船強國。[92]
進入新時代,中國在“自主創新能力”與“自主市場規?!敝蜗虏粩嗤七M“科技自立自強”,立足新發展階段,旨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中國仍積極向亞洲國家分享技術、分享市場。例如,中國公司中興通訊愿意在馬來西亞分享技術,幫助其技術升級,受到當地政府歡迎。[93]中國也積極向亞洲國家分享市場。例如,當泰國對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出口停滯不前,“勞動密集型制成品”出口面臨萎縮時,對中國的出口卻增加了。中國的技術成長在拉動亞洲國家互補產業的發展。馬來西亞對中國的出口越來越多地由電子產品零部件、化學品、機械零部件等構成;而印度尼西亞對華出口則由石油加工品和橡膠加工品主導。[94]源于中國技術的升級,中國所需中間技術產品也隨之升級,從而帶動亞洲國家出口的技術產品升級。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新時代的中國為亞洲國家提供了更多的技術、市場和發展機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亞洲的事情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來辦,亞洲的問題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來處理,亞洲的安全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來維護?!盵95]在發展的“追趕階段”,得益于“科技自立自強”,以中日韓為代表的亞洲國家曾取得世界矚目的成績。在發展逐步步入“成熟階段”,“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將驅動中國與亞洲發展步入新階段。中國日益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科創”與“世界市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張開雙臂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盵96]當前,中國致力于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同時也積極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并樂于分享發展經驗、技術成果,與包括亞洲各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共享市場。未來,中國將為推動亞洲與世界發展,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繼續作出新的貢獻。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美經貿競爭背景下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風險及對策研究”與上海市曙光計劃“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的國際合作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20BGJ030、19SG11)
注釋
[1]《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人民日報》,2023年3月6日,第1版。
[2]S. P. Tang,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2, p. 7.
[3]E. Araujo; E. Araújo; S. Peres and L. Punzo, "An Investigation into Shapes and Determinants of De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es: Theory and Evidence for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1970–2017)," Economia, 2021, 22(2), pp. 129–143.
[4]W. Easterly, "Reliving the '50s: The Big Push, Poverty Traps, and Takeoff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6, 11(4), pp. 311–312.
[5]T. Ozawa, Institutions,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Japan: The Flying–Geese Paradigm of Catch–Up Growth, Northampton: Edward Elgar, 2005, pp. 38–39.
[6]T. Howell; B. Bartlett and W. Davis, Creating Advantage: Semiconductors and Government Industrial Policy in the 1990s, San Jose: Dewey Ballantine, 1992, p. 10.
[7][29][35][36][41][57][58][66][67][68][69][78][90][91][92]宋成守:《韓國現代化之路:工業化和技術革命》,北京:中國科協技術出版社,2023年,第293、115、115、98、46、122、304、103、215~216、160、147~158、155~157、157、181、286頁。
[8][16][23][47][52]金麟洙:《從模仿到創新——韓國技術學習的動力》,劉小梅、劉鴻基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第1~3、63、3、119、34~35頁。
[9]《毛澤東文選》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9頁。
[10]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11][63]西村吉雄:《日本電子產業興衰錄》,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年,前言、第85頁。
[12][43]三橋規宏、內田茂男、池田吉紀:《透視日本經濟》,丁紅衛、胡左浩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31、187頁。
[13]巴里·艾肯格林、德懷特·鉑金斯、申寬浩:《從奇跡到成熟:韓國轉型經驗》,任澤平、張彩婷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15頁。
[14]J. Y. Lin, Demystifying the Chinese Econom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 74–152.
[15]J. Fu, Institutions and Investment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during an Era of Reform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0, p. 1–20.
[17]R. Samuels, Rich Nation, Strong Army, 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Japa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18–32.
[18]S. Haggard, Developmental Stat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p. 17.
[19]J. Wong, Betting on Biotech: Innovation and the Limits of Asia's Developmental Stat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 1–15.
[20]M. Taylor, "International Linkages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Rates: An Exploratory Probe," 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 2009, 26(1–2), pp. 127–149.
[21]陳瑋、耿曙:《政府介入與發展階段:發展策略的新制度分析》,《政治學研究》,2017年第6期。
[22]R. Solow,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 70(1), pp. 65–94.
[24]W. Keller,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4, 42(3), p. 752.
[25]羅伯特·吉爾平:《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革》,宋新寧、杜建平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0頁。
[26]C. Kindleberge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 p. 305.
[27]肯尼斯·華爾茲:《國際政治理論》,信強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2頁。
[28]約翰·米爾斯海默:《大國政治的悲劇》,王義桅、唐小松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4頁。
[30][50]阿圖爾·科利:《國家引導的發展——全球邊緣地區的政治權力與工業化》,朱天飚、黃琪軒、劉驥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7年,第158、79頁。
[31]范內瓦·布什等:《科學——沒有止境的前沿》,范岱年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46頁。
[32]羅伯特·艾倫:《全球經濟史》,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年版,第129頁。
[33]克里斯·米勒:《芯片戰爭:世界最關鍵技術的爭奪戰》,蔡樹軍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83頁。
[34][49]高柏:《經濟意識形態與日本產業政策:1931—1965年的發展主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4、166~191頁。
[37]沈志華:《中蘇關系史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158~161頁。
[38]M. Pearson, Joint Ventur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ontrol of Foreign Investment under Sociali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p. 95.
[39]B. Cumings, "Japan in the World System," in A. Gordon (ed.), Postwar Japan as Histo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p. 40.
[40]T. J.彭佩爾:《日本的對外經濟政策:國際行為的國內基礎》,彼得·卡岑斯坦:《權力與財富之間》,陳剛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6年,第198頁。
[42][48]李根:《經濟追趕與技術跨越:韓國的發展路徑與宏觀經濟穩定》,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173、157頁。
[44]J. Hart, Rival Capitalism: International Competiven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Western Europe,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2, p. 61.
[45][54][55][56]小田切宏之、后藤晃:《日本的技術與產業發展:以學習、創新和公共政策提升能力》,周超等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97、216、187~188、175頁。
[46]羅拉·迪森:《鹿死誰手——高技術產業中的貿易沖突》,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第135頁。
[51][71]M. Anchordoguy, Reprogramming Japan: The High Tech Crisis Under Communitarian Capitalis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178; p. 30.
[53]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第291頁。
[59]路風:《走向自主創新:尋求中國力量的源泉》,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71頁。
[60]L. Yue, The Economy of China, Cheltenham and Northampton: Edward Elgar, 2010, p. 20.
[61]C. Bramall,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pp. 385–386.
[62]Y. Huang, Cracking the China Conundrum: Why Conventional Economic Wisdom Is Wro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p. 152.
[64]大西康之:《東芝解體:電器企業的消亡之日》,徐文臻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13頁。
[65]R. Uriu, Clinton and Japan: The Impact of Revisionism on U.S. Trade Polic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 63.
[70]新華社:《我國研發經費投入連續6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22年8月31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2-08/31/content_5707595.htm。
[72]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lobal Value Chai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Technical Innovation, Supply Chain Trade and Workers in a Globalized World, Geneva: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019, pp. 29–33.
[73]湯之上?。骸妒サ闹圃鞓I:日本制造業的敗北》,林曌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9年,第70頁。
[74][76]J. Kunkel, America's Trade Policy Towards Japan: Demanding Result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p. 52; pp. 83–99.
[75]A. Mulgan, "Understanding Japanese Trade Policy: A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 in Aurelia Mulgan and Masayoshi Honma (ed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Japanese Trade Policy,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5, p. 17.
[77]D. Ernst, "Searching for a New Role in East Asian Regionalization: Japanese Production Networks in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in Peter Katzenstein and Takashi (eds.), Beyond Japan: The Dynamics of East Asian Regionalis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165–166.
[79]D. Zipser and F. Poh (eds.), Understanding Chinese Consumers: Growth Engine of the World, Beijing: McKinsey & Company, 2020, pp. 26–28.
[80][82]G. Allison; K. Klyman; K. Barbesino and H. Yen, The Great Tech Rivalry: China vs the U.S., Boston: 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21, p. 10; p. 32.
[81]McKinsey & Company, Seven Segments Shaping China's Consumption Landscape, Beijing: McKinsey & Company, 2021, p. 2.
[83]R. Allen, "Lessons from History for the Future of Work," Nature, 2017, 550(19), p. 323.
[84]路風:《新火》,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469~470頁。
[85]S. Dutta; B. Lanvin; L. Rivera León and S. Wunsch–Vincent,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1, Geneva: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2021, p. 4.
[86]亞當·斯密:《國富論》下,楊敬年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43頁。
[87]C. Alden, "China's New Engagement with Africa," in Riordan Roett and Guadalupe Paz (eds.), China's Expansion into the Western Hemisphere: Implications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8, p. 218.
[88]C. Zhang, "China's Energy Diplomacy in Africa: The Convergence of National and Corporate Interests," in Christopher Dent (ed.), China and Africa Development Rel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1, p. 150.
[89]J. Kurlatzick, Charm Offensive: 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 92.
[93]R. Li and K. Cheok Cheong, China's State Enterprises: Changing Role in A Rapidly Transforming Economy, Singapore: Palgrave Macmillan, 2019, p. 174.
[94]S. Breslin, China and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p. 152.
[95]《習近平:積極樹立亞洲安全觀 共創安全合作新局面》,2014年5月21日,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5046413。
[96]習近平:《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求是》,2020年第24期。
責 編∕桂 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