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茂才+張鴻來++孟楠++++管園園
摘 要: 研究表明,在大多數情況下,女生在學業表現上要優于男生,醫學生中也存在這種現象。自主學習能力是影響學業表現的重要因素。通過研究發現,醫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存在女生高于男生的性別差異。為了減小這種性別差異,提高醫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優化醫學生的學業表現,醫學院校要改革教育教學方式,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 醫學生 自主學習能力 性別差異
男女生在學業成績上的性別差異已經越來越受到教育研究者的注意。大量研究表明,在大多數情況下,女生的學業成績要優于男生[1、2、3、4]。在醫學生中,這種性別差異依然存在[5、6]。自主學習能力是影響學業表現的重要因素[7、8],醫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存在性別差異,導致在學業表現上女生優于男生的情況。通過對這種差異的研究,找出提高醫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減小男女間的性別差異的方法,對提高醫學生的學業成就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被試為南京某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大一至大四的學生,隨機抽樣,發放問卷共600份,回收問卷600份。根據以往經驗,篩查出4份無效問卷,有效問卷為596份,有效問卷率為99.3%。其中大一學生150人(男生76人,女74人),大二學生130人(男生66人,女生64人),大三學生160人(男生80人,女生80人),大四學生156人(男生78人,女生78人)。
2.研究工具。
采用Pintrich[9]編制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量表(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簡稱MLSQ),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來測量學生的自主學習。MLSQ表分為5個維度,分別是:自我效能感(9題)、內在價值(9題)、考試焦慮(4題)、認知策略的使用(13題)、自我調節(9題)。量表采用Likert7點積分法,答案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記1到7分。問卷得分越高,說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越強。
3.數據收集與分析。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包錄入數據及數據統計。采用的主要統計方法有描述性統計、T檢驗和方差分析。
二、結果
1.男女生自主學習能力情況分析。
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內在價值指個體在進行某種活動時體驗到的興趣與快樂。考試焦慮是人由于面臨考試而產生的一種以對考試成敗的擔憂和情緒緊張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應。認知策略指學生為了完成具體學習任務而采取的步驟和方法。自我調節學習是指學習者為了保證學習的成功、強化學習效果、實現學習目標,主動地運用與調控元認知、動機與行為的過程。
以學生的MLSQ問卷各維度得分和總分為自變量,性別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1)發現,男女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極顯著的性別差異,在內在價值、考試焦慮、認知策略的使用、自我調節四個維度上也有顯著差異。女生在總分上的平均得分高于男生,說明女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高于男生。女生在內在價值、認知策略的使用、自我調節等維度的得分顯著高于男生,說明相比于男生,女生對于學習有著更濃厚的興趣,更優的學習方法,并且自控能力更強。同時,女生在考試焦慮維度的得分顯著高于男生,說明女生對考試更加焦慮。
2.不同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情況分析。
以學生的MLSQ問卷各維度得分和總分為自變量,年級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見表2)表明,各年級學生之間的自主學習能力無明顯區別,但在自我效能感維度上得分出現顯著差異,大四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最高。
三、討論
1.男女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性別差異及其原因分析。
進入21世紀,醫學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教學方式正在經歷大變革,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教學方式包括課程整合、案例教學等的推廣,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正由被動接受教育轉變為主動參與,自主學習能力直接影響學生的學業表現。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女生無論是在MLSQ表總分,還是在內在價值、認知策略的使用、自我調節等維度上的得分都顯著高于男生。這說明女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明顯高于男生,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在醫學院校中女生的學業成績要優于男生。女生對學習更感興趣,并且能夠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男生的自制力要低于女生,學習不能堅持,容易倦怠。有意思的是,女生在考試焦慮方面的得分要高于男生,考試焦慮是負面情緒,會對最后表現造成影響,應在考試前對女生適當引導,緩解緊張情緒[10]。
造成男生自主學習能力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社會因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上各種娛樂方式越來越多,大學生所面對的誘惑隨之增加。網絡游戲、電子小說、手機等對男生有著更大的吸引力,使他們浪費了大量學習時間[11]。(2)家庭和學校的因素:在高中,學生和家長最大的目標和動機就是考大學,進入大學后,目標已實現,以前的學習動機就不存在了,加上大學生活、學習幾乎完全處于無人約束的狀態,讓習慣了聽從老師、家長指令的學生們迷惘,失去了方向,對學習毫無興趣。女生由于本身自控能力強于男生,這方面影響相對較小[12]。(3)專業穩定性差:部分學生的高考志愿并不是醫學,出于對高考分數的妥協或家庭的壓力而選擇了學醫,這些學生并不認可自己的專業,專業思想不穩定,對醫學學習的興趣不高[12]。
2.不同年級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無明顯差異。
通過數據分析發現不同年級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無明顯差異,也就是說,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為隨著年級的不同出現顯著提高,這是醫學教育管理者需要重視和研究的問題。
3.提高醫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減小男女間性別差異的建議。
現行的醫學教育改革要求學生成為學習活動中的主體,要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自主學習能力是醫學生個體終身發展的基礎。通過上述研究發現醫學生中的自主學習能力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要解決這種男生自主學習能力低的問題,并且提高全體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要培養學生穩定的個性品質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1)轉變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占主體地位的教學方式:傳統教學中,教師作為主導,學生總是被動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方式不能完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現在要改變這種教學方式,并利用各種調節和媒介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性[13]。
(2)提高學生的專業興趣:盡早安排醫學專業教育,醫學導論課程,特別是要發揮名醫名家的榜樣作用,讓學生了解醫學專業,提高對醫學學習的興趣,認識到學習的價值,提高學習的動機[14]。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做好學習內容的預習和復習。做到不累計問題,及時利用各種途徑去解決問題,并能善于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15、16]。
(4)學校創建自主學習的平臺:學校要加強對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合適的場所、設備、資料等方面的支持,盡可能提供教學需要的儀器設備、圖書、視頻資料等。學校對教學資源的管理要充分開放,便于學生的學習。隨著科技的發展,學校要發揮好網絡在教學中的作用,開發自主學習平臺,使學生能利用網絡隨時隨地便利獲取知識[17]。
(5)完善學分制:學分制既是一種教學管理制度,又是建立在學生學習自由基礎上的一種教育理念。學分制的理論基礎是學習自由,其實現形式是選修制。醫學院校要充分借鑒國內外學分制的經驗,盡可能讓學生根據興趣、愛好和自身特點,自主選擇課程和老師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18]。
(6)改變考核方式,提倡進行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即時、動態、多次對學生實施的評價,它注重及時反饋,用以強化和改進學生的學習。有效的形成性評價可以通過對教與學的過程的改進,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是改善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手段[19]。
四、結語
2003年,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FWE)發布了《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其中規定并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醫學發展突飛猛進促成醫學知識的日新月異,院校教育已不能滿足醫生對知識的更新換代,終身學習是適應醫學發展的根本出路。在現代醫學教育中,醫學生不再是單純的對醫學知識的汲取,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特別是針對自主學習能力較低的男生,要讓他們樹立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為今后的職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Doctoroff G L, Greer J A, Arnold D 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behavior and emergent literacy among preschool boys and girls[J].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6, 27(1): 1-13.
[2]Fortin N M, Oreopoulos P, Phipps S. Leaving boys behind: Gender disparities in high academic achievement[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3.
[3]黃崇嶺.性別差異與大學外語教學——對外語學習中女強男弱現象的分析[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5(1):104-109.
[4]程剛,謝桂陽.大學生在學習上的性別差異及其教育意義[J].高等教育研究,1995,6:021.
[5]郭文濤,李亞光,劉會君,等.臨床醫學大專生學業成績性別差異研究[J].繼續醫學教育,2013(10):7-9.
[6]王玉明,田堅.醫學院校學生成績的性別差異[J].醫學檢驗教育,2001(2):2-3.
[7]皇甫倩,王后雄.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成績相關性分析——基于對化學學科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實證研究[J].化學教育,2014,35(3):64-68.
[8]周炎根,桑青松,葛明貴.大學生自主學習,成就目標定向與學業成就關系的研究[J].心理科學,2010(1):194-197.
[9]Pintrich P R, De Groot E V.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0, 82(1): 33.
[10]李秀,柳海.醫科大學生考試焦慮性別差異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0,21(3):192-192.
[11]王濱,于海濱,楊爽.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與學習倦怠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21(12):841-844.
[12]羅佳,姚本先.105名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標準的認同度研究[J].衛生軟科學,2008,22(4):290-293.
[13]邱暉,許淑琴.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目標下高校教師角色轉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86-89.
[14]孫茂才,張鴻來,孟楠,等.體驗式職業指導在醫學院校中的開展——以南京醫科大學為例[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10):50-51.
[15]蒼靖.當代大學生應培養的學習習慣[J].大學教育,2013(21):18-19.
[16]劉青.淺析醫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J].中外企業家,2010,10:049.
[17]劉勇.網絡自主學習模式下高校圖書館服務策略[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0(12):109-111.
[18]薛成龍,鄔大光.論學分制的本質與功能——兼論學分制與教學資源配置的相關性[J].2007(3):138-156.
[19]趙德成.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是什么及如何推進[J].教育科學研究,2013,3:009.
項目號,2012SJBFDY050,2012年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