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踐
摘 要:本文結合“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的實際和要求,嘗試在課堂上構建符合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理論的研究型課堂教學模式。主要從研究型學習內容的設計、研究型課堂教學的設計、研究型課外教學的設計和研究性測評機制的設計四方面進行了探討,并簡要分析了教學效果,期望通過該模式的實施和推廣,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英語聽說綜合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為他們日后的學習、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大學英語視聽說”;研究型課堂教學模式;綜合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
引言: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地位在全球強勢崛起,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回顧大學英語學習的歷程,我們一直比較重視英語閱讀和寫作技能的培養。本世紀初,由于加入世貿和一些名人的影響,英語聽說曾一度被強調。然而,英語聽說的教學重技能,輕內容,造成的后果是學生在真實的交流中停留在較膚淺的層面,對問題無法用英語進行深入探討。04年大學英語教改以來,大學英語低年級課程的設置采取了大班授課(讀寫)與小班操練(視聽說)相結合,課堂教學與開放式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模式。該模式肯定了視聽說在大學英語系列課程中的地位,若有效展開課堂,能對大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起實質性作用。本文試圖引用研究型教學模式理論,結合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要求及培養目標,構建該課程教學的新模式,期望達到真正提高學生英語聽說綜合應用能力的目的,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工作和從事國際交流打下較好的基礎。
一、研究型教學模式和大學英語研究型課堂教學模式
研究型教學是目前國內外教育界積極探索,大力倡導的一項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它起源于19世紀的德國。當時,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洪堡提出“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的觀點后,許多大學紛紛將科研引入教學,形成研究型教學模式。關于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定義,表達不一,但核心都是將學生置于教學過程的中心,以教師的研究性教學和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結合為平臺,注重在教學過程中融合學科知識與研究方法,指導學生圍繞某一科學問題進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強調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應用,注重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和親身體驗與實踐,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葉國榮等, 2009)。它不是一種說教,而是展示事實讓學生自己分析、判斷,并得出結論。教師不是簡單地傳遞知識,而是要傳授方法與思想。
大學英語研究型教學課堂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采取團隊合作的方式,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基于課文主題自主選擇研究課題,通過學生親自調研、查閱文獻、收集資料、分析研究、展示成果、撰寫研究報告等將學到的語言知識和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緊密結合,以培養學生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結構、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從而較好地實現語言“學”和“用”的統一,使語言學習者通過實施與課程內容密切相關的研究項目而達到學習和運用語言、發展多種技能的目的(豐玉芳等, 2009)。該模式豐富了大學英語學習的內容和形式,注重課堂多樣化發展,以學生為本,符合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理論。多媒體網絡的高度發展也為模式的順利實踐提供了條件。本研究以筆者所在的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大一學生的“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為例,探討研究型教學模式在該課程中的應用。“大學英語視聽說”是我校英語系列課程中重要的構成部分,每學期16學時,分8次課隔周上。“大學英語精讀”等課程可以有效鞏固學生的英語基本功,而隔周開課給學生自主調研提供了充分的時間空間。實踐主體選擇的是大一新生,原因是希望盡早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其獨立閱讀英文參考文獻的興趣和能力,盡早培養學生用英文獨立思考并從事研究工作的興趣和能力。
二、如何構建與實施
研究型課堂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的整個教學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四方面進行滲入。
(一)研究型學習內容的設計。“學習內容”一直是教學關注的中心,是連接“教”與“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大學英語視聽說”課堂圍繞指定的教材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讓教、學雙方受益頗多,但也會呈現一些問題。基于此,我們嘗試構建了研究型學習的內容,它主要分為兩大塊:一為開展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相關理論的探究,約兩學時。目前,各大高校都主張教師必須教學、科研一手抓,前沿的科研成果可以反哺教師課堂教學。事實上,與中學生不同,高校學生具備科研的基礎,且大學生參與科研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如果可以學習和研究一起抓,在“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初期,教師帶領學生探究該課程最新教研動態,最好教師本人有該方面的研究,不僅可以讓所授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也可以使其掌握最佳學習方法,事半功倍。當然,學生的研究可以只是綜述性的,然而,也鼓勵他們撰寫創新性文章并發表。二是和學生一起精選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學、研內容。“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學時大多學生的英語學習主要是應試,到了大學,如果不改變方式方法,極容易使學生產生倦怠,尤其是男生。筆者在規劃“大學英語視聽說”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專業、入學前基礎、興趣等,通過課堂、課后面對面或網絡建群聊天的方式和學生一起確定學習內容。以2013級產品設計專業第一學期為例,我們選取的學習主題為:大學生活;閱讀;中國文化:功夫、京劇等;交通;網絡;未來世界;愛與恨。這些主題部分來自指定教材,部分根據學生興趣而添加,約占14學時,七次大課。就每一個主題的研究性學習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多方面知識,學生在學、研中不僅要學習英語知識,用英語鉆研某個具體問題,還要學習語言外的知識,開展調查、小組討論,這很大程度上開闊了眼界,鍛煉了思維,還可能直接服務于社會經濟建設。
(二)研究型課堂教學的設計。如果將教育質量比喻成一股清泉,沁人心脾,那么科研就是這股清泉的活力來源。正如德國歷史學家梅爾茨(Theodore Merz)所言,“大學制度一言以蔽之,不僅傳授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從事科學研究,此乃其引以為自豪和獲得聲譽的根基”。設計研究型課堂教學,確立教學與科研相統一,正是使課堂永葆活力的源泉。所謂研究型教學就是要培養創新思維的學生,因此課堂上我們主要采取seminar討論法。課程正式開始前,教師在班級負責學生的輔助下,根據學生生源、英語基礎、性別、性格、興趣等,堅持雙向選擇的原則,將其分為人數不等的小組,每組配組長一人,成員不超過5人。每堂課開始前,學生要求以組為單位,從多渠道收集、閱讀相關主題的資料,并整理成PPT。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并均衡學習效果,每次主題資料收集及主題發言人要求輪換。課堂上,首先是學生展示調研成果,要求主題發言人用英文就PPT內容發表看法,時長約5分鐘。之后是學生提問,就PPT展示環節呈現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疑問、建議;最后為教師補充總結。教師的部分包含主題觀點、語言錯誤剖析及知識點或相關文獻補充。
課前資料收集的過程中,學生查找、整理并理解大量以英語,有時是漢語為文字載體的素材,不僅可以學到主題相關知識,加強對某個問題的認識,而且主動地接觸真實的英語語篇或新的語言知識,使得語言和內容同步發展。Seminar討論法密切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系,對培養學生想象力、創新力有相當大的幫助。教師的補充拓展給學生的后續研究指明了方向。此外,為增加課堂多樣化,講授法、答疑、辯論、讀書報告、社會調查、案例教學等也會穿插其中。
(三)研究型課外教學的設計。有人說研究型教學就是教會學生45分鐘之外的自主探索式學習。構建研究型課外教學實質上是對“學”的改革和突破。必須進行“學”的改革是因為,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的知識成幾十倍甚至幾萬倍地增長,如果我們的教育仍像過去一樣,依照某些預定的組織規劃、需求去訓練未來社會的主人,或想一勞永逸地僅僅通過課堂來培養出全面、高素質的人才,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了。教育正在日益向著多元化、個性化方向發展。
設計安排課外教學時,筆者借鑒了近年國外流行的“翻轉課堂”法。所謂“翻轉課堂”,是指對課堂上上課、回家做作業這種傳統教學模式的“翻轉”,也是把講課的內容提前通過網絡發送給大家,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看,而課堂上多一些互動的、積極的、群體的教學內容。“翻轉課堂”是對教學資源進行的一種優化組合,把上課的時間騰出來讓師生共同碰撞火花,而課后時間則讓學生去閱讀一些文獻,聽一些不需要太多互動的講座視頻。它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因學生個體差異而給課堂帶來的一些問題。譬如,學生英語基礎較好,且對主題相關文獻、視頻或講座熟悉的,可以直接上課互動;反之,如果學生水平低,則可以多花時間,將相關資料多熟悉幾遍。
其次,如上文提到,課程采用了合作式探究學習法。四、五人的小組要在課堂上就某一主題陳述自己的立場觀點,并應對其他小組和老師的提問質疑,課后除了彼此獨立收集整理信息外,還得經常性碰頭或在線交流。小組成員工作不一,有的主要負責信息歸總,有的負責整理提綱,有的負責制作PPT,有的負責觀點傳達。一個優秀的團隊會在組長的帶領下合理分工,彼此鼓勵,通過這種形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凝聚力。
此外,鼓勵學生通過調查問卷等科學的研究方法來更合理地展開相關主題的學習;對少數學生,鼓勵撰寫相關論文,梳理自己的學習、研究心得。總之,在學習資源充沛的今天,課外教學是課程教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四)研究型測評機制的設計。研究型教學模式的特點決定了其測評方法不同于傳統的終結性評估。筆者在設計課程時,會將測評優先于教學內容列出來,因為這種設計必須是一種反向設計,即你知道你要達到什么目標,怎樣才能達到目標,你才可以知道如何去設計你的課程內容,學生才能知道怎樣去獲得這門課程的高分。在這方面老師有教學的自由。如:在第一學期“大學英語視聽說”的測評上,筆者采取了形成性評估為主(60%),終結性評估為輔(40%)的方法來進行評估。形成性評估關注學習態度,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小組合作交流,重視調研能力。總之,教師是“頂層設計師”,應合理地將適合自己、適合自己課堂的教學元素進行搭配,并盡量客觀、公正地進行測評反饋。
三、結語
課堂教學實踐證明:作為一種具有探究意義的教學方式,研究型教學模式是大學英語視聽教學的有效途徑。它對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從研究型學習內容的設計、研究型課堂教學的設計、研究型課外教學的設計和研究性測評機制的設計四方面進行了探討。誠然,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構建和實施絕非易事,它不僅對學生提出了要求 ,也對教師和相關管理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師不斷地在自己的教、研道路上勤于鉆研,相關管理機構提供各方面的支持,才能使我們的學生真正受益!
參考文獻:
[1] Bergmann, J., & Sams, A..Flip your classroom: 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 [M].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12.
[2] 劉贊英, 等. 國外大學研究性教學經驗及其啟示[J]. 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1): 68-75.
[3] 葉國榮, 等. 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學模式探討[J]. 中國高教研究, 2009 (3): 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