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文
摘 要:在我國公司法規范不斷地由強制性規范居多走向任意性規范居多的過程中,公司在出資管理、股權轉讓等方面越來越多地偏向由股東自己在公司法允許的范圍內決定,實現公司自治無疑是對公司商法性特征的發展與進步,但是保護第三人的合法利益顯得尤為重要。基于對我國公司法第16條的分析,以及對目前我國整體市場和商業氛圍的考量,賦予公司章程以對外效力是有必要性的。
關鍵詞:公司章程;對外效力;信息成本;信賴利益
一、對我國公司第16條性質的解析
在關于公司法對外效力的確認時,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我國公司法第16條的適用,國內學者對違反公司法第16條第2款而簽訂的擔保合同是否無效而發生了很大的分歧。從公司法第16條的內容可以看出,本條的內容主要是對公司對外擔保行為的規范。在學界中,有部分學者對16條的內涵從文義上進行了解釋,一般而言,如果在法條中使用了“不得”、“必須”、“應當”等字樣,則屬于是強制性的規定,違反其相關規定的直接后果是合同的無效。在我國合同法第16條第1款中的法律規范中,并沒有“不得”、“必須”、“應當”等詞匯的出現,因而就判定第16條不是強制性的規定,違反其后果并沒有導致合同的無效。這種說法顯然是不正確的,因為法律規范不能僅僅從字面意思就判定它是強制性規范還是任意性規范,需要從多方面進行考量。筆者認為公司法第16條為強制性規范,理由如下:首先,關于公司法中的擔保條款,無論其是人保還是物保,其本身就具有強制性的效力,因而違反有關擔保的條款均為無效。其次,從立法目的來看,公司法第16條既是為了保護公司財產安全和股東利益,同時也是為了制止當時社會上出現的盲目為他人擔保的現象,所以此法條的出現既是為了保護公司內部股東的利益,也是為了社會公共利益考量。
二、公司章程對外效力的價值判斷
(一)減少信息成本。 在當代的網絡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
社會里,在法律的王國中,幾乎每一項制度的設計離不開對信息成本的考慮,必須從宏觀上考慮成本和效率的問題。比如說人們設立專利保護和商標權保護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知識產權、激發創造力的產生,從而減少整個社會花在科技創新與文本創作上的成本。就拿馳名商標的例子來說,一項產品若是能夠擁有一項很不錯的在消費者心中能夠留下深刻印象的馳名商標,那么消費者在挑選同類商品時,就能毫不費力地將擁有馳名商標的產品與其他產品區別開來,在此同時,也在向其他從未接觸過此類商品的消費者傳達了其在質量或者服務方面比較優良的信息,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整體來說這種成本要比以往的單純的廣告效應要低廉很多。在公司法的制度設計領域,也同樣是這個道理,通過公示公司章程,從而使得公司的基本信息被公司的外部人所知曉,并且對章程的合理信賴利益予以保護,才能使得公司的外部交易人在與公司進行交易時,能夠放心的去交易,充分尊重與相信商法中的“外觀主義”,及時章程記載的情況與真實的情況不符,交易行為也能收到法律的保護。
(二)有利于對公司負責人進行監管。公司章程一旦對外公示,公司的負責人及其相關的經營者的代表進行的投資擔保公司籌資等方面有了一定的限制,如果公司章程具有對外效力,那么與 公司交易的 外部第三人,就會對公司負責人及其相關的經營者的擔保權限和借貸權限有了詳細的認知,那么外部第三人可以對公司負責人及其相關經營者的行為進行越權與否、合法與否的監督。
(三)保護交易安全。從前面所論述的兩點中,我們可以看到公司章程對外公示后,一旦產生了法律效力,可以從公司角度和外部交易人角度減少交易成本,同時也可以對公司負責人及其經營者產生監管的效力。在市場交易中,如果多數主體都能盡到相應的審查和注意的義務,是能夠提高交易效率,增強交易安全的。
總結:在當今公司治理越來越朝著科學化、效率化的方向發展,而公司章程作為公司治理的有效依據,完善公司章程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前面的論述,賦予公司章程以對外效力有利減少信息成本、有利于對公司負責人進行監管、有利于保護交易安全。基于以上的價值判斷,應該承認公司章程的對外效力。第三人的審查義務要分章程的具體內容的不同而有所區分。總之,賦予公司章程對外效力作為一種理論上的臆想,還有待實踐的檢驗與判斷。
參考文獻:
[1] 錢玉林:《公司法第16條的規范意義》,《法學研究》2011年第6期。
[2]梁上上:《公司擔保合同的相對人審查義務》,《法學》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