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魚爸
要怎么做,孩子才能擁有強大的內心面對未來的挫折和不確定性?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先問問自己,是否給了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我的一位朋友帶4歲的兒子去學游泳,希望孩子變得勇敢一點。可是沒想到,最后孩子反而不敢下水了。本來經過幾次嘗試,孩子已經能套著游泳圈自己玩一會。可我的這位朋友有些著急,想幫孩子練練膽,于是摘掉孩子的游泳圈,中途還故意放手。結果孩子嗆了幾口水,任他再怎么哄,都不愿意再下水了。
我也陪小小魚游過泳。還記得起初他也不敢下水,我給他示范,然后跟他保證,一定會拉著他,不會放手。他一點點放下防備,跟著我下水了。我沒有急著讓他學游泳,而是先讓他玩玩水,讓他覺得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安全的,身邊的大人是可以信任的。
對孩子來說,可以絕對信賴的、能保護他的父母,是形成安全感的重要基石,而安全感也是最重要的心理營養。其實,讓孩子感受到環境的安全,是相對容易的。讓他們的內心構建穩定的安全感,卻需要父母付出更多心血。
培養內心強大的孩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于陪伴孩子成長的每一步,在于日常生活的點滴之間。
有一次帶小小魚去醫院檢查身體,采血處有個孩子大哭不止,他的媽媽大聲說:“不是說了要勇敢嗎?你還是男子漢嗎?”孩子自然聽不進去,繼續號啕大哭。幾乎所有孩子都害怕針頭,畢竟,有的大人都怕。如果父母能耐心地跟孩子描述一下那種痛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孩子的恐懼,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很多時候,我們的恐懼是出于未知,當對一件事了解得很清楚的時候,反而就沒那么怕了。
要培養內心強大的孩子,必須理解孩子的脆弱和恐懼,陪著孩子面對困難,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才不會讓孩子變得茫然無措。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最直接的表現是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就會習慣性地逃避。面對挑戰,他們寧愿不做,因為不做就能避免自己出錯。
一次考試的失敗,幾乎就可以讓孩子放棄學習,逃避考試,甚至想早早結束學業,最后陷入“逃避現實”的心理障礙之中。他們會變得擅長為自己的逃避找理由。所以父母有必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多引導、理解、信任和鼓勵孩子。
當孩子遇到困難,不敢嘗試時,不要急著批評訓斥。如果嘗試失敗了,也不要生氣地去指責孩子。
小小魚很喜歡拼積木。有一次他拼一只恐龍,鼓搗了半天也沒成功。“爸爸,這個地方我總是拼不好。”“你檢查了步驟嗎?有沒有錯?”“我檢查了,還是拼不好。”“別著急,再來一次好不好?”然后他耐著性子又去檢查了一遍,終于發現是有一個部件拼反了。找到了問題,小小魚特別興奮。
遇到困難和挫折,孩子難免會哭泣、想放棄。父母應該參與進來,鼓勵孩子試試看,告訴他們:不妨再來一次。有了這樣的經歷,孩子也就不會輕言放棄了。
讓孩子從小就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支持,孩子的內心自然會慢慢變得強大。那些內心溫暖、眼里有光的孩子,就算哪天遇到了生活帶來的考驗,他們也能逆風而行。就算哪天被黑暗包圍,他們也能突出重圍,尋找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