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昌俊
年輕人的行為變化背后,往往傳遞出社會發展變化的重要信號。而這,顯然需要我們讀懂。
最近,“全職兒女”的話題受到關注。這種新型的脫產生活方式,指的是年輕人脫產寄居父母處,并通過付出一定的勞動換取經濟支持,同時保持學習,嘗試找到職業目標……
這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一種比較主流的聲音認為,這是“新型啃老”;也有人指出,這是年輕人對社會壓力的逃避;還有觀點認為這是年輕人的自由擇業……其實,“全職兒女”現象作為一種個人選擇,每個人、每個家庭會有不同的情況,任何的標簽式解讀對具體的個案來說未必公平。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對這一現象的美化,并忽視其背后的社會背景。
從媒體的調查來看,選擇做“全職兒女”的年輕人,各有各的理由。如一些是因為就業壓力,一些是希望拿更多的時間來陪伴父母,一些則是暫時停下工作來給自己“充電”。所以,將他們完全等同于“啃老”,是不準確的。若是短暫性過渡,這些選擇其實無可厚非??梢哉f,這類情況在以往也同樣存在,并不是什么新現象。當然,置于當前的社會背景下來看,一些年輕人選擇靠給父母“打工”來獲取經濟支持,確實各方面條件也更成熟了。如一些“全職兒女”,得到父母的支持,這在過去是沒法想象的。
我們可以理解一些年輕人乃至家庭的選擇,卻不能不深思“全職兒女”在當下受到關注的現實背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全國16—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升至19.6%,創2022年8月以來新高。顯然,我們在討論“全職兒女”現象時,不能無視當前社會就業機會的變化。一旦撇開這個社會大背景,注定會忽視“全職兒女”背后的社會真問題。
實際上,這種現象并不是中國特有的。如在觀察這一現象時,不少分析者聯想到發生在日本的“8050”現象。20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出現不少年輕人“回歸”家庭的現象,因此在幾十年后出現了“8050”問題——即80歲的父母照顧50歲的子女。有了前車之鑒,我們對于“全職兒女”現象顯然應該要有更多嚴肅的審視。
從另一個角度看,還有一些年輕人選擇做“全職兒女”,只是為考研、考公務員做準備,這對個人選擇來說,似乎也沒什么可指摘的。但是,一旦這個現象成為一種群體性的追求,是值得警惕的。畢竟,當一個社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延遲就業或把考公當成擇業首選,恐怕難言是正常現象。更進一步而言,多數年輕人做“全職兒女”,雖不能等同于躺平,但也是選擇了一種較低限度的生活,這種“低欲望”的群體價值追求,對于社會活力的影響到底如何,也同樣需要關注。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年輕人的職業選擇會更開放、更多元,這有其必然性。更不用說,并不是每個年輕人都有資格選擇做“全職兒女”。所以,我們對于眼下被熱議的“全職兒女”現象倒也不必過于擔心。但是,年輕人的行為變化背后,往往傳遞出社會發展變化的重要信號。而這,顯然需要我們讀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