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胡印斌
近來,電影《不止不休》引發關注。影片講述了一個記者的成長故事。2003年,僅有初中學歷的青年韓東偶然做了一名實習記者,在采訪乙肝代檢事件中,他痛切感受到社會對1億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的歧視,并為這個群體大聲疾呼。
影片的色調有些暗淡,故事也有很多的無奈,但因為韓東的堅持,以及這種堅持而帶來的改變可能,使得影片閃耀著理想主義的亮色。這不僅讓親身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倍感親切,也給現在的人以溫暖和力量。
韓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物,他所依恃的,是自己多年來在網上寫下的文章,是秉持公平正義的一腔熱血。他離開生產線來到北京,就是希望能夠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而在那時,處于黃金期的報紙恰好是這樣一個理想的去處。然而,更大的考驗不止不休,記者如何在紛亂的社會現實面前表明態度?在政策滯后與群體困頓間如何取舍?你將如何看待你的理念價值?于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而言,當全社會都在推拒他們,當他們不得已作假搞“代檢”時,記者何為?
這顯然不是幾句虛幻的口號、濫情地渲染能繞過去的,理想從來就與人、事、時代緊緊契合在一起的,基于共生、成于共情、歸于共振。唯有置身事中,才能明白理想的堅硬質地。韓東無疑守住了自己的內心。
一個理想的社會總是需要一些堅守,也總是在堅守中不斷完善。媒體的生態就是社會生態的折射,記者的不止不休,在堅守自身職業理想的同時,也把一束光打進這個世界,推動社會進步。這樣的良性互動,每每在特定時期產生令人神馳目眩的光芒。
從電影回到現實,變化也在潛滋暗長,悄然發生。事實上,正是因為有媒體執拗的追問,乙肝歧視才被糾偏。
當然,也有評論認為,影片里的記者并不專業,總是用情緒的渲染而不是用理性的剖析來傳遞主題思想。這樣的意見確實很理性、很冷靜,甚至很專業。然而,卻不免偏頗。很多事情的是非曲直并不需要專業判斷,稀缺的是有人肯去打撈沉沒的聲音,并發出預警,而不是考慮發聲的姿勢是不是專業。
初出茅廬的記者哪怕不專業,卻恰恰因為少了世故和鄉愿而沒有繞著走,能直面難題,事情才開始改變。奔跑、吶喊的時候,或許姿勢難看、用力過猛,但只有跑起來才有可能找到理想、抵達正義。不茍且,從容燃燒的意思就是,每個伸張正義者,都是在燃燒自己,要先有把自己當做自己動力源的心理準備。
這個世界上終歸是有溫度的。影片最后,韓東在碰得頭破血流之際,不也峰回路轉,重新看到附著在報紙之上的希望在飛升嗎?無論如何,理想是個好東西,盡管有無奈,有徒勞,有血污,但不得不說,理想從來都是引領青年人一往無前的不竭力量。
如今,媒體的形態、介質,從業人員的心態、行為,都與20年前大為不同。但人與這個世界的聯系,人對公平正義的追求,人致力向上的理想,并沒有變。這也是我們勇猛精進的最后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