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洋羊
(中共定遠縣委黨校,安徽滁州 233200)
紅色文化是在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偉大實踐中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紅色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大類。紅色文化的價值十分重要,加強紅色文化研究,促進其發展,推動其創新,有助于進一步發揮紅色文化價值,也能促進我國社會文化的全面發展[1]。我國各地以《傳承紅色基因實施綱要》等文件為依據,取得了較為豐富理想的紅色文化建設成果。通過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目前,文化自信視域下紅色文化的創新度不足,當前還存在一些不足,該文從發揮紅色文化作用的角度出發,分析文化自信視域下紅色文化創新發展的思路、價值、困境和方法。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2]。簡言之,文化自信是社會性的共同事業、共同認知、共同追求。從我國歷史的角度出發,五千年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為我國文化自信的建立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從社會文化發展的角度出發,多元并重、兼收并蓄的社會文化為我國文化自信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從我國實際國情的角度出發,文化發展能夠為經濟建設、社會進步提供必要的精神動力,是我國持續進步的必由之路。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建設、堅持文化自信的基本原因之一。紅色文化的運用和發展,也有助于我國社會形成文化自信。
紅色文化提升我國文化自信,這種提升主要建立在兩個方面:一是紅色文化本身具有較強的優越性、進步性,使文化自信得到直接提升。二是紅色文化是我國發展文化、革命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高度契合我國現階段社會特點,進而實現文化自信的提升[3]。紅色文化產生于革命戰爭年代,其創作者是廣大群眾,核心成員則是中國共產黨、先進分子,這意味著紅色文化本身帶有較突出的價值,如延安文化、井岡山文化、艱苦奮斗文化、自給自足文化等,這些文化在革命戰爭年代發揮了重要的精神激勵作用,在新時代依然成為人們奮斗的精神動力,激勵各界人士投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潮中,提升社會層面的文化自信。
紅色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文化自信的建設基礎較為多元,紅色文化為文化自信的建立提供了一定保障。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其包括忠于國家、以民為本等積極要素,紅色文化中的忠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為人民服務等內容與當代精神文化高度契合,紅色文化既是革命戰爭年代紅色文化的代表,也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暗合。在文化自信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形成文化自信的基礎,紅色文化使當代社會文化內涵進一步豐富,符合優秀傳統文化特點,進一步推動了社會文化自信的形成。換言之,文化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紅色文化基礎上的[4]。
文化自信視域下紅色文化的創新發展,有助于發揮文化育人的價值,這是推動紅色文化發展的基本價值。如上文所述的延安文化、西柏坡文化、井岡山文化等,在新時代能夠從不同角度發揮其積極作用,促進黨員干部成長,堅定其思想信念,推動社會文化發展。積極促進紅色文化創新發展,能推動其積極作用的進一步發揮、實現,使其能夠全面、深入地進入各行業、各領域,持續發揮應有作用[5]。
社會文化的構成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積極的部分,也有負面影響。紅色文化的作用十分突出,促進紅色文化的創新發展,能夠使其積極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豐富社會文化的構成,擠壓各類消極文化的生存空間,使以紅色文化為代表的積極思想要素充實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推動紅色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進一步提升社會文化自信水平。
社會文化的發展是動態的、持續的,積極發展、創新紅色文化,也能促進社會文化的全面發展。如紅色文化中的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神,契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等理念,可用于激勵人民群眾、黨員干部,使其養成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習慣,以推動現代社會文化發展,使紅色文化的積極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實現其當代創新,有效推動文化自信的形成。
文化自信視域下,紅色文化創新發展的困境較多,宣傳方式單一是其不足之一。紅色文化的形成過程較長、內容復雜,嘗試發揮其作用,應將其精神內涵以不同方式呈現給民眾。目前來看,紅色文化宣傳方式比較單一,存在以下兩種問題:一是區域宣傳,一般以當地文化管理部門為中心;二是學校集中宣傳,如各級學校、黨校等。第一種方式的規范性較強,主要由區域行政工作部門組織、執行,但覆蓋面不夠廣泛,只能在區域范圍內發揮一定作用,對其他地區、人群的影響不大。第二種方式覆蓋面較廣,但傳播范圍比較局限,以校園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為中心,難以擴展到校園之外。單一的宣傳方式不利于紅色文化的創新發展,也難以充分發揮出其促進文化自信形成、發展的作用。
嘗試發揮紅色文化的積極作用,應重視對紅色文化的創新研究,以其深刻的時代價值、精神內涵指導具體工作。目前來看,紅色文化的創新研究比較有限,大量研究集中于黨校、黨組織內,很難擴展到其他主體的日常工作中。同時,基于紅色文化的研究也缺乏擴展性,多集中于現有框架內,以重復性研究為主,創新性不足,難以促進紅色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創新空間也因此受到限制。如對井岡山文化的研究,一般在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等組織內進行,主題內容以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優良作風,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黨的思想路線、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為中心,缺乏突破精神,不足以支持井岡山精神的現代化創新發展,對文化自信的理論支持也比較有限。
教育工作是促進紅色文化發展、創新的關鍵措施,目前來看紅色文化教育創新未能得到充分重視。一方面各類教育工作關注對紅色文化內涵現有解析的研究,沒有關注其深入性,不足以推動教育層面的創新;另一方面紅色文化教育偏重發揮思想層面的作用,與社會現實的聯系不夠緊密,學生很難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不足以支持其創新活動。如黨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因紅色文化的解析和研究多數由黨組織組織進行,現有的理論體系較為完善,黨校主要是把解析結果呈現給學員,學員是否可以自行組織研究、創新,并非黨校教育工作的核心要點。而在紅色文化教育的過程中,理論教育處于優先位置,以幫助學生完成理論知識的接收,這也導致學生形成思維定式,很難突破現有思維框架進行紅色文化的創新研究。這些因素制約了紅色文化的創新發展,使其在社會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無法最大化發揮。
現代商業社會為文化發展提供了較多思路、方向,設法實現紅色文化的商業化發展,有助于利用商業社會的特點、優勢,全面擴展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和作用范圍。但目前來看,紅色文化的商業化建設并不完善。此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紅色文化的商業化建設水平較低,不能廣泛引發受眾的關注和認同;二是對紅色文化的理解比較偏頗、不夠全面,以致其作用發揮也比較有限。如各類影視作品,存在粗制濫造等問題,以革命戰爭為主題的影視作品甚至一度被冠以“神劇”惡名,使紅色文化商業化建設事倍功半。此外,很多商業性紀錄片也存在類似問題,以偏概全,偏重呈現少數要素,對人民群眾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沒有予以足夠重視,以致紀錄片脫離群眾,缺乏真實性,其創新發展水平有限,也不利于推動文化自信的形成。
文化自信視域下,應關注紅色文化創新發展的全面化,在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引入紅色文化,使其積極作用能夠得到全面發揮。如中共定遠縣黨校的教育工作,應以紅色文化輔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師可在教育工作中,以安徽懷寧科學家鄧稼先的事跡作為資源,指導學生加強對鄧稼先精神的學習,將愛國主義、集體至上等紅色文化及關聯文化內容傳遞給學生,激勵學生加強學習[6]。其他社會活動也可融入紅色文化內容,推動其發展,以及文化自信的形成、優化。
針對性,是指文化自信視域下紅色文化創新發展需要結合紅色文化的特點。如井岡山精神強調“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在社會生活中,井岡山精神可用于黨校黨員干部的思想教育。針對當前社會誘惑增加、黨員干部面臨糖衣炮彈侵襲等問題,要加強思想指導,發揮紅色文化、井岡山文化的優勢,使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得到鞏固,針對性推動紅色文化創新發展,提升文化自信。
持續性是指紅色文化的創新發展應該是持續的,以持續推動文化自信的形成和提升。社會是發展的、變化的,紅色文化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經歷了多重錘煉,最終百煉成金。在文化自信視域下,紅色文化的創新發展也需要關注其歷史形成過程、現實需要,不斷持續、逐漸深入[7]。如延安文化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新時代在科技研發、社會發展等方面拓展思路、重視實踐,形成與延安文化一脈相承的社會文化,使紅色文化在現代社會發揮積極作用,促進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形成和發展。
深入化,是指文化自信視域下紅色文化創新應著眼于其核心內涵,以其內涵為中心,推動其發展,而非停留于文化表象層面。如西柏坡文化作為紅色文化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包括:永不停步,將革命進行到底;執政黨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兩個務必”,保持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團結高效,加強黨的集中統一。其核心則是教育全黨要經得起新歷史階段的考驗,嘗試促進紅色文化的創新發展,應深入了解西柏坡文化內涵,在實際工作中結合社會特點、文化發展需求,與時俱進,保證黨員干部思想先進性,促進紅色文化和文化自信同步發展。
文化自信視域下,紅色文化創新發展應首先關注宣傳創新,宣傳創新的具體手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增加宣傳主體;二是優化宣傳內容。
目前各地紅色文化的宣傳以學校、行政管理部門為中心,未來可加強管理活動,將更多主體納入宣傳活動中,如旅游公司、商業企業等。如,安徽地區紅色文化相關遺址較多,有宣城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岳西紅軍舊址、定遠中原局三次會議舊址等。在常規通過學校、行政部門宣傳的同時,鼓勵其他組織參與宣傳活動,利用當地的旅游公司、建筑企業等,以紅色文化的實物資源為依托,宣傳本地旅游資源及建筑文化等,擴充紅色文化宣傳工作參與主體的類別,實現宣傳創新。宣傳內容上,應改變傳統工作模式,在名人故事、歷史事跡之外,將更多有價值的、與紅色文化相關的、引起群眾情感共鳴的信息引入宣傳工作中。如定遠中原局三次會議舊址的宣傳,應加大力度宣傳劉少奇同志開展的三次中原局會議過程中定遠縣人民群眾的貢獻,將會議召開前后人民群眾參加革命隊伍、提供糧食物資、建言獻策等歷史信息加以整理,作為新的宣傳內容,實現紅色文化宣傳內容上的創新[8]。
必要的宣傳創新,可以擴大紅色文化的影響范圍、覆蓋面,使更多積極的紅色文化要素融入當代文化中,促進文化發展,推動紅色文化創新,也加快文化自信的形成,夯實自信基礎。
重視紅色文化研究創新,主要強調避免研究一味重復,應該將一些歷史發展進程中、紅色文化形成過程中的新內容、新信息納入紅色文化研究范圍內,以豐富其研究成果,增加紅色文化的影響力,使其能夠從更多角度發揮作用,加快自身創新,助力文化自信的形成。
如革命老區、革命根據地的金融和貨幣文化。抗日戰爭時期,為打破反動派和日寇的經濟封鎖,很多革命根據地發行了法定貨幣,這類貨幣具有較強的區域特色,難以被仿制,有效推動了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建設、促進了貨幣和商品的流通。未來各組織、黨校等,可加強對革命戰爭時期社會金融、貨幣體系等方面的研究,以相關研究成果彰顯革命戰爭時期紅色文化的優越性、多樣性,為現代社會金融管理活動提供精神層面的支撐。紅色文化研究也應關注自主性,應鼓勵各地區、各類組織積極參與紅色文化研究活動,包括新研究內容,也包括尚未完成的既有內容,以進一步擴展紅色文化的研究成果,用以推動其進一步創新,為社會文化自信的形成打下更堅實的基礎[9]。
紅色文化的創新發展,應重視教育方面的作用,可適當強調教育層面的創新,包括內容創新、方式創新兩個方面。
以黨校教育工作為例,紅色文化教育應該創新教育形式、內容,以此激發學員的興趣,增加學員的情感認同,為其提供精神給養。可以將具有特殊意義的紅色文化融入黨校主體班教學,如革命戰爭年代留下的器具、書籍、報刊等物質資源,將涌現出的革命英雄、先進典型及感人事跡等,以PPT形式呈現,將紅色文化理論用直觀具體的方式展現出來,打造精品紅色文化課程,增強教學感染力,引導學員傳承紅色精神,發揚優良傳統,增強文化自信。同時,也要創新實踐教學活動,組織學員赴烈士陵園、革命舊址等場所,開展現場教學,激活學員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教育方面的創新可以推動紅色文化的持續發展,提高其發展質量,為社會文化發展、文化自信的形成和夯實提供持續支持。
紅色文化的商業化創新,本質上強調發揮商業社會的積極作用,使文化發展不再局限于管理層面,能夠以更多方式進入公眾視野,提升其關注度,促進紅色文化的快速創新,助力社會文化自信的鞏固。
以影視作品、商業化紀錄片的拍攝為例,建議未來該類工作由紅色文化研究人員、商業化工作者共同參與。在涉及紅色文化呈現、應用時,不能放任商業工作人員胡編亂造,應由紅色文化研究人員給予指導,確保其應用紅色文化的方式科學得當,符合歷史實際情況和紅色文化的發展需要。完成拍攝后,還應由當地文化部門進行初審,嚴格保證紅色文化的運用符合實際情況。黨校及一些教育部門也應適當參與此類活動。以學校為中心組織紀錄片拍攝,呈現當地紅色文化有關內容,擴大其影響范圍,使更多人員接觸、理解紅色文化,促進紅色文化在社會層面的傳播和發展,實現發展方向和思路的創新,也為社會文化自信的鞏固提供必要幫助[10]。
綜上所述,文化自信視域下紅色文化的創新發展具有其積極價值,需要予以更多關注、重視,結合其不足進行改善。從關系上看,文化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紅色文化基礎上,紅色文化促進了文化自信的提升。文化自信視域下紅色文化的創新發展,思路上應關注全面化、針對性、持續性和深入化,其價值在于能夠豐富文化內容,促進文化發展。從現狀上看,文化自信視域下紅色文化創新發展受到多個因素制約,尚不完善,其發展困境包括宣傳方式單一,研究創新不足,教育創新未能得到重視,紅色文化未能實現商業化發展等。未來可加強紅色文化的宣傳創新,同時做好研究創新和教育創新,并從商業化角度豐富發展思路,促進文化自信視域下紅色文化的創新發展,有效發揮其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