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梓瀚,陳勇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中國語言文化學院,廣東廣州510420)
“冊”的初文見于商代甲骨文,本義指書簡,即古代用來書寫文字的竹木簡牘。《說文解字》[1]:“冊,符命也(即寫在竹簡之上的符信教命)。諸侯進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凡冊之屬皆從冊。”段玉裁《說文解字注》[2]:“后人多假策為之。”甲骨文的“冊”,豎筆代表竹簡或木簡的數量,中間的曲筆或橫筆表示將竹簡或木簡連接起來的皮條或繩[3]。金文、小篆承接字形,直到隸書后期,“冊”字才穩定形成與現在基本相同的形體。
在“冊”本義的基礎之上,有多個引申義產生[4-6]。
①表示皇帝的詔書,如 “冊封”“冊立”;②通“策”,表示計謀或計策;③表示帝王通過一定的儀式把爵位、封號賜給臣子、親屬或藩屬等;④表示正式確立名分;⑤通“策”,表示策問;⑥通“策”,表示扶、扶持;⑦作量詞,用于書籍、簿子等。
“冊”在現代一般指裝訂好的紙質書本,除特殊的古代漢語詞匯外,一般已經不用“策”字代替。近年來,在日常交流或網上平臺上的表達中,“冊”字產生了一個新的引申義,那就是表達“學生時代的一個學期”。使用格式基本為“X年級X冊”。這個錯用的引申義并不是少數的個例,而是現在一大部人無意識地將之當作正確義項而使用的常見現象。本文將“冊”的此義稱為“冊”的誤用引申義,意在與字書、字典上的歷史演變引申義區分開來,同時也因此義多出現在口頭交流或網絡交流環境中,屬于非正式場合的誤用或理解錯誤的隨意引申義。例如:
熱情的蓓珊:“現在讀九年級上冊,想九年級下冊轉學,想走讀!”(百度貼吧2019/10/12)
自由的夢:“我們這數學滿分120,初二上冊的時候我也考過105,簡單換算一下大概就是131。”(知乎 2022/08/24)
超級亮荊荊:“我們是初一分到一個班的,七年級的時候不是很熟,后來我們在八年級下冊的時候有了一些交集……”(新浪微博2022/09/01)
我是蔡蔡__:“恒恒二年級下冊沒有上興趣班,學了一年的擊劍也放棄了,他自己說這個學期任何興趣班都不想上,我尊重他的想法。”(新浪微博2022/09/02)
玫玫鴿FaQ:“從小到大的老師評語感覺真的就是,很一致……二年級上冊的評語寫的好像是假的一樣哈哈……”(新浪微博2022/09/03)
由此可見,以上例子都是說話者無意間直接給“冊”賦予了等同于學期的意義,然而這二者之間目前是不能正式等同的。本文對上文例子進行分析,思考這一類型現象,試說“冊”字誤用引申義的產生原因和演變機制。
認知語言學認為,與本義有相關關系的引申義產生的機制便稱作轉喻[7-9]。把“冊”運用于表示一個學期,是建立在學期和課本之間的關系上的,通過相關的事物來表示語義,在表達者的意識中,“冊”在此處語境的意義便是“學期”。
在國家九年義務教育中,絕大部分年級對應的各版本的科目課本都是按照上下學期分類的,上學期使用的課本是上冊,下學期使用的課本是下冊,例如,八年級上學期語文教學中使用的課本是八年級語文上冊,以此類推。不分上下冊的課本是少見的個例,一般是特殊學期或學年使用的課本,例如,人教版英語九年級課本(全一冊)。
學生注意到了學期和課本之間的聯系,因為學生時代的學期就代表著一個階段的學習生活,課堂教學活動離不開課本。此誤用引申義的轉喻機制便是從“學期”與“課本”的關聯,映射到“學期”與“課本上的字”的關聯。所以,學生將課本上的“冊”字和具體學期聯系起來,是“冊”產生誤用引申義的最主要原因[10]。
小學是九年義務教育的開端,這個時候的孩子一般處于對世界的初步認知階段,他們往往容易發現事物之間的關系并將之密切聯系起來。每次開學都意味著進入新學期和使用新課本,由于小學生心理單純,課本封面上的“X年級上/下冊”容易成為學生理解“學期”這個概念的形式載體。在小學低年級時,學生對世界的很多初步認知是需要被引導、提醒或糾正的,如果學校教師沒有刻意強調和“學期”密切相關的“冊”與“學期”有非一致性,那學生很容易直接把“上冊/下冊”完全代入每半年一次的學習階段這一概念,故混淆了“冊”與“學期”或者失去了對“學期”這一概念的基本認知。
等到學生升入小學高年級或中學及以上學級,或許能夠在自己重新理解的基礎上或其他因素的提醒和指正后對二者的概念有逐漸清晰的區分。但低年級時候的初步認知階段帶來的慣性印象并不一定能夠很輕松地拋卻,大部分人明白了“‘冊’字代表的是書本”這一道理之后不一定清楚知道這個字并沒有“學期”這一義項。也就是說,有些人依然認為“冊”字不僅可以表示書本,還可以用來指代學期。
人們在說話時總會追求說話的省力和順口,有時候口語的說話方式容易帶到網絡平臺等相對隨意的環境。雙音節化是現代漢語的主要節奏傾向,不僅在詞匯、語法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還對語音的節奏頗有影響。雙音節形式的“上冊”“下冊”,從客觀角度上來說比三音節的“上學期”“下學期”要順口,也比四音節的“第一學期”“第二學期”要方便。所以很多人在日常交流或網絡上經常直接脫口而出 “四年級上冊”“六年級下冊”,而很少刻意嚴謹地去說“四年級上學期”“六年級第二學期”。這也是用“冊”表示學期之義的次要原因之一。
“冊”在現代漢語中的常見義項基本上是“本子”或“做書本的量詞”。表示名詞的“書本”之義,還有“書”“簿”“本”“籍”等常見詞;作為量詞,又有高使用頻率的“本”字經常代替“冊”字之義(相較于量詞,人們更愿意給一個不熟悉的詞以名詞性的解釋)。所以“冊”字在現代漢語中,除非一些固定的詞或格式,一般使用和出現的頻率并不高。這給了“冊”擁有“學期”之義的契機。因為“冊”字的基本義有時候不涉及已經早就離開學校生活的人,對這些人來說,過去和“冊”字有接觸的印象最深刻的場合就是學生階段課本的封面了,所以“冊”可能會因為出場頻率不高,而被代入某一群體“約定俗成”的“學期”之義。具體舉例來說,對于某個已經進入社會很久、生活中不經常接觸書本的人,以前學生時代的學期概念固定在了“某年級上/下冊”,因此當他回憶起過去的某個學期發生了什么事情的時候,意識中以為“冊”字便代表“學期”的意義,可能就會脫口而出如“我五年級上冊的時候經常去老師家做作業”之類的句子。再如:
十萬個為什么:“怎樣在九年級上冊迅速提高成績?求大神們解答。”(知乎2020/10/30)
freedom:“應該是指九年級上學期吧……”(知乎2020/10/30)
由以上一問一答可以看出,提問的網友基本上是無意識直接用“冊”來表示學期,而回答問題的網友明顯察覺到了提問者的語病。
用“冊”指代學期,直接把“學期”和課本教材的“上下版本”等同,這是“冊”誤用引申義最初、最根本的原因。最開始教師可能告訴學生們:“這個學期我們學習的是X年級的上(下)冊”,幾個學期過后,學生會留意到“冊”和“學期”之間的關系,但究其緣由,確與課本和學期之間息息相關有關。于是小學生或低年級初中生在回憶之前幾年中的某一學期時,往往忽略了學期,而重點在課本。這便是轉喻機制產生的結果。
把“冊”用作學期,一般普遍出現在小學階段。筆者2022年9月對某小學10名六年級小學生進行隨機偶遇采訪,當問他們 “第一次學習英語是什么時候”時,8名學生的回答都是“三年級上冊”,1名學生的回答是“三年級的上學期”,1名同學的回答是“三年級上”。當今大多數小學生,基本上處于“冊”和“學期”的模糊階段。
中學及以上階段的學生或已經進入社會的人,對“冊”概念的理解相比起小學會更加深入和清晰。因為大多數初三學生已經開始接觸到不分上下冊的教材,而初中之后的課本更是通常以“必修/選修”來命名,學生自然而然就能擺脫“‘冊’字等于學期”這一固化的想法。同時,學生能在更多地方接觸到學期的概念,比如學校文件、通知等。但是,這并不代表學生不再使用“冊”字表示學期。筆者2022年9月對10名初三畢業生、10名高三畢業生進行隨機偶遇采訪,問及小學時期和中學時期的事情。其中,14名學生談到自己小學階段的事情時,還是用“冊”來表達某個學期;而談到中學階段,只有4名學生仍使用“冊”字表示學期。當問及他們是否知道“冊”和“學期”區別的時候,17名學生表示知道。可見,小學時期的認知影響了這些學生對當時學習階段的概括,盡管他們大多數人知道嚴謹意義上來講 “學期”和“冊”不能等同,但總還是避免不了習慣性誤用小學時期的說法。
以前國家通用教材的封面一般寫著 “(X年級)第X學期用”這樣的語句,當把“第X學期用”的字眼從教材封面刪去,只留下“X年級X冊”后就開始出現這種錯誤用法。“冊”的誤用引申義誕生于學生小學階段不成熟的認知,即便在后續的個人提升中認識到了這種誤用,但大多數人仍然難以改變語言習慣或認為兩種說法都沒有任何問題。當這個詞義隨信息傳遞和人際互動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傳播度和接受度也隨之提高。這便是“冊”誤用引申義產生和傳播的機制。
一個詞的詞義隨著時代不斷發展,新引申義基于本義或舊引申義而來。就目前看來,“冊”字表示“學期”這樣的誤用引申暫不能看作是正式的詞義引申。但可能再經過一段時間,當越來越多人將這個詞的誤用引申義視為正確義項并普遍使用的話,或許就不會再有人糾結這個用法的正確與否或合適與否了。
縱觀漢語詞匯、詞義的發展,與此類似的現象層出不窮。比如:出自《詩經·國風·豳風》的“七月流火”原指天氣轉涼,多數人將之誤用為表示天氣炎熱,后來詞典修訂后將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意思并列在該詞的意義之下。再如:出自宋玉《風賦》的“空穴來風”原指消息或傳說并不是完全沒有原因,后來迫于“約定俗成”的壓力增添了表示消息或傳說毫無依據的相反義項。語言系統需要保持穩定,但也要與時俱進,尊重并理性看待語言現象是語言文字工作者必備的素質之一。
從收集的語料可以發現,“冊”的誤用引申義覆蓋的范圍已經不小,目前在正式的書本、報告中還沒有出現,在許多日常的口頭交流中和網絡上的話語表達中出現的頻率已很高。之所以會產生這個誤用的引申義,主要原因是學期和課本(教材)之間的密切聯系,其次是小學階段的模糊認知、雙音節詞的表達順口、“冊”字的使用頻率低等。“冊”的誤用引申義主要源于小學階段模糊的概念對應,后來學生在學習或成長過程中概念雖清晰化但認知出現了偏差或思維出現了慣性,導致“冊”逐漸演變出“學期”這一被很多人共同“約定俗成”的謬誤引申義。
正如薩丕爾所說,一個新概念總是在舊語言材料的使用多少有點勉強的時候或是擴大了的時候產生出來。對這種暫時不成規矩的詞義分化現象要理性看待,這在語言政策上是不予提倡的,從語言的發展上有這是不可避免的。建議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教師可以適當普及“冊”和“學期”的定義及二者的區別,或者教材編輯部可以將教科書的“上冊/下冊”改回“第一/二學期用”等,有助于幫助低年級學生更早地認識事物和提高認識能力,合理應對“冊”在人群中的誤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