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紅

有一首老歌《窗外》,歌詞大意是一個男孩喜歡一個女孩很久了,他曾經多次來到女孩的窗外,想和女孩告白,但一想到自己的平凡,便克制了表白的沖動,一次次默默地走開。最后男孩決定先去遠方歷練,尋找未來,待到榮歸故里時再來找女孩訴說情懷。
這種愛你在心口難開的感覺是很多人都曾經歷過抑或正在經歷的。有些同學經常糾結于對方是否也喜歡自己,及自己是否要向對方表白,影響了學習和生活。因此,當我們對異性有好感時,要理性對待,恰當處理。
首先,接納對異性產生好感的心理現象。青春期是人生的花季,隨著生理和心理的發展,異性同學之間產生好奇,相互吸引,有些同學容易對自己傾慕的異性同學產生好感,這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心理現象,由此產生的煩惱也是比較常見的。
其次,冷藏對異性的好感。青春期是半成熟、半幼稚時期,是半獨立、半依賴時期,當我們糾結于是否鼓足勇氣去和異性告白時,我們不妨試著想想:表白的結果會是怎樣的?不表白的結果會是怎樣的?如果表白了,也許那個同學愿意和你一樣,比普通朋友再進一步,這樣交往過密的結果是什么呢?你是否做好了要承受各方面壓力的準備?這個壓力不僅來自老師、父母,也可能來自同學。除此之外,你是否有能力照顧對方的情緒、感受?你是否有能力為對方負責,比如生病時的全程照顧、支付醫療費用等?更有可能的是,你的告白會給異性同學帶來困擾,或者遭到對方的婉拒,這是否是你告白的初心呢?也正因如此,歌曲《窗外》中的男孩,面對自己心儀的女孩,經過多次思想斗爭,再三權衡之后,選擇了冷藏心中熾熱的情感。盡管他知道,冷藏的結果也許是這段感情一去不復返,但他更懂得,花開有期,人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目標和責任。
最后,賦能自己的成長。我們常說“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歌曲《窗外》中的男孩選擇了努力奮斗,讓自己變得更好,待自己有能力對別人負責時再告白。初中生同樣可以把對異性的好感化作自己成長的內驅力,以此激勵自己篤行不怠,不斷成長。
(作者單位:遼寧教育學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