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瑩
2022年8月,筆者赴寧夏固原龍王壩培訓基地參加跟班工作,現從培訓基地基本情況和參與跟班的工作體會方面作分享。
一、培訓基地基本情況
寧夏龍王壩培訓基地坐落于六盤山腳下,北靠火石寨國家地質公園、東臨將臺堡紅軍會師紀念園、西連會寧紅軍會師舊址、南接黨家岔震湖,交通便利,教育、旅游和紅色資源豐富。2017年被原農業部命名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2018開始作為省級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承擔中組部、農業農村部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任務,截至2022年底,已開展培訓10期,培訓各類帶頭人1000人。
龍王壩培訓基地硬件條件良好,建筑面積4萬平方米,有4000平方米鄉村科技文化黨建扶貧館,有1間能容納300人學習的多功能教室和3間容納100人學習的標準教室;有特色的窯洞賓館、演藝餐廳,可同時接待500人住宿就餐,還建有66棟可開展現場教學的溫室大棚,很受各地學員的歡迎。
二、參與跟班工作的體會
(一)深入了解基層辦班實際情況
作為一名年輕的財務人員,我平時很少有機會可以參加大型調研,也沒有實地參與組織培訓班的經驗,對農民教育培訓業務方面參與少,借助帶頭人培訓跟班這個機會,看到了培訓基地是如何籌劃一期培訓班,如何去了解學員需求、設計安排課程、邀請相應師資、做好培訓組織管理和教學服務,也了解到基層農廣校在一期培訓班過程中,需要跟進和做好的相關工作,需要與相關行政主管部門進行溝通協調,需要與基地、師資、學員等進行對接、匹配、服務等。此次培訓班以鄉村發展與治理為主題,100名培訓學員全部來自寧夏回族自治區,年齡在26—61歲之間,男女比例84:16,主要是黨支部(副)書記、村支書、致富帶頭人等。為保質保量完成培訓任務,基地在培訓內容、形式、課程安排、教師選配等方面做了充分準備。在跟班過程中了解到本期培訓班以幫助學員增強使命、拓展思路和提升能力為目標,安排了5次專題講座、2次現場教學、2次研討交流、1次紅色宣講。基地會提前了解不同地區學員對培訓內容的需求,與授課老師溝通,修正、完善課程內容。基地還安排了充足時間讓學員進行交流研討,介紹自己家鄉的產業發展情況,推介自己家鄉特色產品,盡情展示才藝,促進學員間互相了解。通過建立班級微信群,學員之間分享經驗、資源和技術,建立起緊密聯系,促進了跨地區的農業交流,搭建起互幫互助、攜手共進的平臺,推動形成良好的合作機制,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前行。
(二)深入了解農民學員實際需求
跟班工作還提供了深入基層調研的機會。帶頭人培訓班每期100名學員,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工作領域,他們的經歷、認識、思路、想法有所不同,通過聽他們的分享、日常聊天等,更了解了農業生產經營和鄉村治理的一線情況,聽到了農民的訴求,對政策的需求,一些生產中的難點和痛點,這是以往的工作中不曾深刻感受到的,更讓我認識到了學員對了解政策、學會知識、學習技能的期盼,看到了教育培訓的作用,也讓我更加堅定了從事和做好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決心。通過與學員座談了解到學員認為現場教學課程可以更好的拓展思維與認知,堅定扎根基層的理想與信念,希望可以增加更多現場教學課程。有學員表示,通過現場觀摩,看到了示范村莊建設美麗鄉村的成果,學習到他們先進的發展經驗,作為駐村工作人員,他們所在的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通過實地觀摩學習,更加堅定了改變自己村莊的信念,回到工作崗位后,第一時間就要投入到有關工作之中。
(三)增強了工作的歷練和積累
通過這次跟班,我從作為一名財務人員的角度,去了解了基地承擔國家培訓任務財務管理、財務報賬等工作安排,去看看他們的操作是否規范,能否嚴格按照財務制度執行。從了解的情況看,帶頭人培訓項目的資金組織管理工作財務制度落地到位,基地對所有支出事項按標準、有記錄、能追蹤,很注意支出“留痕管理”。跟班過程中,我還和相關的老師進行了溝通,他們都是三農領域的專家,通過與他們的交流,我學到了很多,感受到他們參與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教學的付出和熱情,對基層一線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者的投入和付出由衷感到欽佩。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將繼續和他們保持聯系,多了解一線教師的情況、教學的情況,加強自身對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認識和把握。
(作者單位:中央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