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超
尿液是人體的排泄物,除了去醫院進行常規尿液檢驗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尿液量、顏色、氣味、透明度、泡沫等性狀來察覺身體的異常。

“尿量”是醫學上的專業術語,指人體24 小時內排出的尿液總量。一般來說健康成人24小時的尿量為1~2升。也可以根據每小時每公斤體重產生1毫升尿液的標準,按時間和體重來計算。例如,一位體重為70 公斤的成人,在1 小時內排出的尿液參考值為70毫升。而在相同的時間內,兒童尿量按時間和體重計算為成人的3~4 倍,這是因為兒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代謝率和水分的需求相對較高,需要更多的水分和營養物質來支持身體的代謝活動。尿量的多少主要取決于腎臟生成尿液的能力和腎臟的稀釋濃縮功能。此外,尿量還受內分泌功能、精神因素、年齡、環境、飲食、藥物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多尿
多尿是指成人24小時尿量超過2.5升,兒童24小時尿量超過3升。正常人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有:①飲水過多或食用水分含量高的食物;②服用有利尿作用的食物,如咖啡等;③使用某些藥物,如咖啡因、利尿劑、噻嗪類藥物;④輸液過多;⑤精神緊張等。
上述情況會導致人體的生理性尿量增多,是正常的生理反應,通常不會對健康造成明顯影響。消除影響因素后,尿量可恢復正常。如果排除了上述原因,仍發現尿量明顯增多,此時可能需要尋求醫療幫助。
以下疾病會引起病理性多尿:①代謝性疾病,最常見于糖尿病引起的滲透性利尿;②內分泌性疾病,常見于各種類型的尿崩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等;③腎臟疾病,如慢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慢性腎衰、急性腎衰等。腎性多尿常見于晝夜尿量的比例失常,即呈現夜晚尿量明顯增多的特點。
●少尿
少尿是指每小時尿量持續小于17 毫升或24 小時尿量小于400毫升。
正常人長期不飲水,因運動、暴曬、高溫作業等出汗過多,或在干旱環境中脫水等原因都可能出現生理性少尿,消除影響因素后即可恢復。
病理性的少尿可見于以下疾病狀態:①休克、重度失水、大出血等引起全身血容量減少的疾病;②心功能不全、血壓下降等心臟疾病導致的腎血流量減少;③各類腎臟疾病引起腎血管病變導致腎供血不足。因此,當發現不明原因的尿量明顯減少,應及時就醫以明確病因。
尿液的顏色與攝入的水量、食物、服用的藥物密切相關,也與某些疾病狀態相關。正常情況下,攝水量多時,尿量多、顏色淡;而運動、出汗時,則尿量少、顏色深。病理性尿液最常見的顏色是紅色、白色和深黃色,當尿液呈現出這些顏色時,要警惕身體是否存在異常,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疾病信號。
●紅色
紅色是尿液最常見的病理性顏色,但紅色尿并不一定就是病理性的。當出現紅色尿時,首先要回憶是否食用過紅心火龍果等色素含量很高的食物,是否服用過大黃蒽醌、苯酚紅、去鐵胺、酚酞、氨基匹林、磺胺等藥物。一些食物及藥物所含的色素可引起紅色尿,但停止食用后,尿液顏色可恢復正常。
如果排除上述因素,那極有可能是病理性血尿。腎臟及泌尿道結石、炎癥、腫瘤等疾病常可引起血尿;其他如血液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肌肉損傷等也可引起血尿,需要及時就醫查明病因。
●白色
由于男性尿道是精液與尿液的共同通道,所以成年男性偶爾從尿道中排出白色黏液狀的尿液是正常的現象。但除此以外的白色尿液常見于:①絲蟲病、結核、腫瘤、腹部創傷、骨折、腎病綜合征疾病等引起的乳糜尿或脂肪尿;②泌尿系統炎癥、男性前列腺炎、精囊炎等導致的膿尿;③尿液中含有較高濃度的鹽類,在尿出來后遇冷形成的結晶尿。前兩種情況需及時就醫治療,結晶尿則需要醫生評估體內是否存在結石、高尿酸血癥等情況。如果白色尿液排出頻繁或伴隨其他癥狀,如尿痛、尿頻、尿急、發熱等,也應引起重視。
●深黃色
正常人在飲水較少、出汗較多、長時間不排尿、服用某些藥物如呋喃唑酮等情況下,尿液顏色會變深,呈深黃色。但當身體存在肝臟疾病或膽道疾病時,也可出現深黃色尿,即膽紅素尿。出現膽紅素尿的患者皮膚或眼睛鞏膜也會發黃。膽紅素尿放置過久后,會因膽紅素被氧化為膽綠素,而使尿液呈棕綠色。
尿液氣味
一般情況下,健康人的新鮮尿液是沒有氣味或只有微弱氣味的,人們常說的“尿騷味”主要是指尿液在空氣中暴露時間過長,其成分分解揮發出的氣味。因此,只有新鮮尿出的尿液氣味才與健康相關。尿液氣味會受到飲食的影響,如大蒜、咖喱、香料等,但這些氣味是暫時性的,在食物消化和排泄后會自然消失。
當新鮮尿液散發出異常氣味時,提示可能存在某些潛在疾病,比如氨味很重的尿液可能是膀胱尿潴留或脫水的表現;腐爛發霉的氣味可能是有尿路感染;尿液有甜甜的氣味可能是患了糖尿病;爛蘋果氣味的尿液則可能是酮癥酸中毒的跡象,均需及時就醫。
其他能觀察到與疾病相關的尿液性狀還包括尿液的渾濁度和泡沫量。正常尿液一般是透明的,可有少量泡沫,一些生理情況下也會出現尿液渾濁或泡沫增多的現象,但如果出現持續性的渾濁尿或泡沫持續增多,則要當心這可能是機體發出的疾病信號,需要尋求醫生的幫助。
正常人尿液中的主要成分是水,此外,還有尿素、尿酸、肌酐、礦物質、鹽類、激素和酶等。尿液生成的任何環節發生病變都可能導致尿液成分變化,從而帶來一些最直觀的尿液性狀改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學會通過觀察尿液性狀的變化,以捕捉身體發出的疾病信號,及時就醫診治。
編輯/朱秋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