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龍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都習慣久坐。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似乎很舒適,但易引發血栓。那些游走在血管中的“垃圾”,像是一顆定時炸彈,遇到細小的血管或“岔路”時,容易發生堵塞。
80 多歲的吳大爺最近一個月除了簡單的活動和休息外,其余時間都坐在躺椅上抽煙。一周前,吳大爺突然出現咳嗽、咳痰,并且伴有咯血癥狀,于是來到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就診。醫生在仔細詢問病史后,安排吳大爺進行了胸部增強CT 檢查,結果提示:右下肺感染,右下支氣管高密度影填充,考慮痰栓,右側少量胸腔積液;血化驗結果也顯示炎癥指標非常高。為進一步規范治療,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后,醫護人員安排了吳大爺進行住院治療。
治療3天后,吳大爺的炎癥指標及咳嗽、咳痰癥狀明顯好轉,但咯血癥狀一直未見好轉。為吳大爺復查D- 二聚體(D-dimer)后,醫護人員發現吳大爺的D-二聚體較之前升高,于是立即安排肺動脈CT血管成像檢查,結果提示:右下肺動脈內見散在充盈缺損,部分遠端分支未見顯影,考慮合并有肺栓塞;下肢動靜脈彩超顯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我怎么會得肺栓塞呢?”看到檢查結果后,吳大爺百思不得其解。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專家指出:“久坐是肺栓塞的誘因之一,長時間久坐不動會導致血液瘀滯,再加上原本就有下肢靜脈曲張的病史,極易形成下肢靜脈血栓,而這些脫落的栓子會隨著血液進入肺動脈,導致肺栓塞的發生。一旦出現大面積肺栓塞,患者甚至有生命危險。因而,肺栓塞可謂是生活中不容忽視的‘隱形殺手。”
肺栓塞是指血塊、脂肪、羊水、空氣,以及腫瘤等各種栓子,阻塞肺動脈或其分支所導致的一組疾病或臨床綜合征。其中,血栓引起的肺栓塞稱為“肺血栓栓塞”。多數情況下,深靜脈血栓形成后血栓會脫落,隨靜脈血流回到心臟,并滯留在肺動脈,導致肺栓塞。
肺栓塞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血流減慢、高凝狀態及血管內皮損傷。以下三類人群需提高警惕:
●長時間保持坐姿,特別是長時間乘坐飛機、火車等久坐不動的人員,術后需長期臥床不動的腦卒中、骨折患者,以及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其下肢血液回流緩慢,容易形成血栓。而妊娠期婦女由于腹腔內壓增加,可引起靜脈血液流動緩慢,容易導致靜脈血栓形成,造成肺栓塞。
●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 缺乏、凝血酶原基因突變、抗磷脂抗體綜合征等免疫相關疾病,癌癥以及腎病綜合征等病理狀態都可使血液呈高凝狀態,此類人群易發生凝血,進而形成血栓,甚至發生肺栓塞。此外,肥胖、高齡、長期使用避孕藥物或激素、妊娠等因素也可引起凝血功能異常,需多加注意。
●骨折、燒傷、重度感染等創傷可導致血管內皮損傷,從而增加血栓形成風險。而手術(尤其是全髖關節或膝關節置換手術)、吸煙、化放療等會損傷血管內皮,誘發肺栓塞。
肺栓塞臨床癥狀多不典型,極易出現漏診與誤診。臨床表現有呼吸困難、氣促、胸痛、暈厥、咳嗽、咯血、煩躁不安、發熱等。傳統“肺梗死三聯征”為胸痛、咯血、呼吸困難。一旦出現上述預警信號,千萬不能忽視,及時就醫,避免悲劇發生。
●保持樂觀情緒,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嚴格戒煙戒酒,積極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如出現頭暈、心慌、胸痛等不適,需及時就診。
●心房顫動的病人要及時治療原發病,避免血栓形成。
●適量運動,不要長時間保持固定的坐臥姿勢。散步、慢跑等有氧運動方式有助于增加肢體血流速度,減輕下肢血液淤滯,從而減少靜脈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坐長途飛機或其他交通工具長途旅行時,應定時起來活動下肢,不要久坐;解開鞋帶或穿拖鞋,可減少對腳踝局部血管的壓迫,減輕下肢水腫。
●已明確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病人應定期在血管外科就診隨訪,平日避免劇烈活動,以防肺栓塞的發生。
簡而言之,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護理,規范抗凝治療,肺栓塞這個“隱形殺手”就不可怕。
編輯/朱秋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