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不管是SpaceX引起的普遍關注,還是“星艦”在得克薩斯的驚天一響,馬斯克不斷出現在公眾視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他似乎成為科技未來的風向標。但我們需要通過現象看本質:一方面,應該從“馬斯克現象”中一窺當前科技創新的要義;另一方面,還應從更加長遠的視角審視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大國競爭。
馬斯克在科技領域的“狂飆”已近30年。他涉足的科技領域遠不止人們熟知的特斯拉、“星鏈”以及OpenAI。早在1995年,互聯網浪潮席卷全球伊始,馬斯克就與他人合作成立了一家名為Zip2的網絡軟件公司,開發網絡城市地圖與導航;1999年,他創辦在線金融服務和電子郵件支付公司X.com,其與當時知名在線銀行confinity進行合作,后者在2001年改名為PayPal;2016年,他創立基礎設施和隧道建設公司“The Boring Company”,該公司的任務之一是幫助實現他關于亞音速浮空列車系統“Hyperloop”的構想;同年,他還創辦了名為“Neuralink”的神經科技與腦機接口公司。
著名技術思想家布萊恩·阿瑟在《技術的本質》一書中說:“無論發明過程多么變化多端,最終我們都可以將其歸為兩大模式:要么肇始于鏈條的一端,源于一個給定的目的或需求;要么發軔于鏈條的另一端,從一個通常是新發展的現象或效應開始?!瘪R斯克的經歷表明,他是第一種模式的擁躉,始終以應用為導向去做技術開發與商業布局的選擇。要么抓住市場已經涌現的機遇,投入已有較好預期的場景,如軟件開發、在線銀行、城際高速交通等;要么主動出擊,引領并創造可能的未來需求,如通用AI、自動駕駛甚至是星際拓展。眼光獨到、善于投資、著眼應用、長于布局,是馬斯克能夠一路狂飆并引領風潮的關鍵。這也是為什么有專家稱,馬斯克與其說是成功的科技引領者,不如說他是杰出的科技投資者。
事實上,一項新興技術或發明,其價值實現的邏輯鏈條是“技術—應用—影響”。但長期以來,對于前沿科技或新興技術的認知與判斷,往往有兩種傾向:要么只重“技術”端,就技術論技術,認為其重在理論與實驗,屬于相對封閉專業的小圈子;要么癡迷“影響”端,但凡新興技術,言必稱其具有變革性甚至是顛覆性影響。這些認知,恰恰忽略了最為重要的“應用”環節,從而無法形成判斷的邏輯閉環。缺乏“應用”端思考,前者會使技術落地轉化率不高,難以形成進一步發展的有力、長線的社會支撐;后者會使技術前景判斷出現偏差,造成資源投入的重復與浪費。遠的不說,互聯網全球普及所帶來的發展福利與社會影響已深刻揭示,社會應用是先進技術更具創新力、更能轉化成國家實力與競爭力的關鍵。
當然,馬斯克的科技“狂飆”絕不是一個人在路上,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只是那個出現在臺前的人,背后是美國整體科技競爭力的支撐。作為科技大國,美國深諳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保持先發優勢的重要。華盛頓的科技戰略方向一直是明確的,其核心要義有二:一是加強創新轉化,維護美國在科技領域的絕對優勢,致力于打造政府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密切合作的創新模式,培養鼓勵創業創新、科研項目轉化,形成對內對外的技術轉化服務體系和產學研一體化生態科技體系;二是強調競爭意識,確保美國的相對優勢,通過政府采購、稅收政策甚至是動用出口管制等手段打壓國際競爭對手。這從當前美國政府對中國實施的技術打壓與遏制就可見一斑。
可以說,正是在整體戰略框架下,美國政府為各方尤其是私營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支持,而企業也以技術創新與商業利潤不斷“反哺”美國政府,從而形成高科技競爭力的倍增器效應。從當前科技發展規律來看,全社會整合模式是必然選擇,中國在科技領域的進步也得益于集中力量辦大事。事實上,面對美國政府的科技遏制與打壓,中國對于“卡脖子”的應對之道正是“新型舉國體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意見》,提出健全新型舉國體制,科學統籌,加強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既要政府有為,強化黨和國家對重大科技創新的領導,又要市場有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從而將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起來??梢灶A見,未來科技競爭中,誰能更好整合全社會資源與力量,誰就將獲得更大的發展機遇與競爭優勢。
同樣引用布萊恩·阿瑟的話:“在3000年前,我們可以自信地說,100年后的技術將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而現在我們將很難預計50年后的技術會是什么樣的?!币虼?,馬斯克的“星艦”最終能否抵達火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抵達的過程所帶來的技術突破、模式創新以及對國家競爭力甚至未來國際力量格局的深遠影響。
(摘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