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西蒙
朱元璋殘殺功臣,開國勛貴幾乎盡被屠戮,已是歷史上的公案。雖然后人多認為朱元璋有濫殺之嫌,明初幾大案也的確各有原因,連坐滅族的判決確實過分,但如果說開國功勛們自身沒有一點過錯,也是說不過去的。比如,胡惟庸的偏狹功利,藍玉的驕橫跋扈,其性格和行為都與后來的禍患密不可分。但是,作為朱元璋最重要的謀臣,李善長以76歲高齡被殺,卻讓后人頗為不解。
朱元璋的“再世蕭何”
歷史上評價多認為李善長是朱元璋的“再世蕭何”,是陪伴朱元璋最久、最忠誠的文臣,這的確是基于歷史事實的。當我們打開《明史》的《太祖本紀》,會發現李善長是第一個出現在其中的文人名字。那是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朱元璋“道遇定遠人李善長,與語,大悅,遂與俱攻滁州,下之”。這也是李善長在《明史》上的第一次亮相,相關記述并不復雜,只有寥寥幾筆,卻暗示了兩個重大信號:其一,朱元璋和李善長首次見面就“大悅”。古人寫史頗有春秋筆法,只言片語都能呈現重大問題,“大悅”顯然不是一般的高興,畢竟在此之前,朱元璋的隊伍里并沒有一個真正的讀書人,而要成就大業,光靠赳赳武夫是不行的。其二,兩人聯手后的第一次軍事行動就大獲成功,“遂與俱攻滁州,下之”,這起碼說明李善長確有謀略,而且和朱元璋的配合也十分順利。
《明史》在《列傳·卷十五》里專設有李善長傳,其中講到,李善長曾拿劉邦的故事來激勵朱元璋。但李善長認為劉邦能成就大業是因為“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這就頗為吊詭了。我認為李善長在這里是話里有話,因為劉邦也沒少殘害開國功臣,即使在楚漢相爭時期,劉邦也沒少干缺乏人性的事。只是,劉邦相比項羽,算得上是少搞屠殺的了,尤其是對待平民百姓,還算得上是厚道之人。李善長這里所謂的“不嗜殺人”,應該是針對當時的歷史情形:各大起義軍各自為戰,雖都打著推翻元朝的旗號,卻罕有王者的愛民之心,戰亂頻仍的時候,很多人都只顧自己保命獲利,誰還顧得上天下大義呢?
這樣看來,李善長對朱元璋的事業有關鍵性的幫助,給予了他更大的歷史視野,勸誡朱元璋不僅要成為一方諸侯,更要愛民如子,進而像劉邦那樣圖取天下。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李善長的“理論建設”,的確無法成就后來的朱元璋。
李善長對朱元璋是否一直很忠誠呢?從現存史料看,李善長確實沒有二心。尤其是在朱元璋被剝奪軍權的最危險時刻,李善長也沒有離開他。
每當朱元璋到了一個事業的節點上,幾乎都是李善長沖在前面幫他添磚加瓦,甚至起到決定性作用。《明史·太祖本紀》里有記載:“(至正)二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李善長等率群臣勸進,不允。固請,乃即吳王位。建百官,以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雖然朱元璋表面上要假惺惺地推辭一下,但后來的封賞說明了一切:朱元璋把李善長看作和徐達一樣的左膀右臂,兩人一文一武共同輔佐帝王大業。
朱元璋稱帝后,面對一干武將的質疑,也毫不吝嗇對李善長的巨大恩典。《明史》中記載了朱元璋這樣一段話:“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李善長獲得了至尊的榮譽,《明史》上說“時封公者,徐達、常遇春子茂、李文忠、馮勝、鄧愈及善長六人,而善長位第一,制詞比之蕭何,褒稱甚至”。
蹊蹺的殺身之禍
在恩典榮譽面前,有些勝利者難免會失去清晰的自我認識,明初勛貴的這個毛病格外突出。每每讀到這段歷史的時候,我總覺得有費解之處:歷朝歷代開國勛貴都有跋扈和偏狹之人,但像明初勛貴這樣大面積的、近乎集體性的放縱,還十分少見,尤其是開國皇帝身邊的謀臣文士,幾乎都是道德模范與智慧化身,但作為大明開國第一文臣的李善長,依然被《明史》批評為“外寬和,內多忮刻”,這實在令人不解。
李善長在明朝建立后依然對朱元璋忠誠不渝,卻呈現出越來越多性格乃至人格上的缺點。《明史》有清晰的記載:“貴富極,意稍驕,帝始微厭之。”從這點來說,李善長確實比不上蕭何、諸葛亮這些典范開國文臣。
但是,這些缺點不至于讓李善長和家族丟掉性命。真正給他帶來殺身之禍的,還是跟所謂的“謀反”有關。洪武二十三年(1390),李善長一家七十多口人悉數被殺。史書上記錄李善長的罪行,僅僅是出于他和藍玉一段不明不白的關系。簡單來說,藍玉試圖勾結北元和李善長,胡惟庸的“謀反”也跟李善長有牽連,李善長雖然拒絕了“事成”后封賞他為淮西王的“誘餌”,卻沒有舉報他人的謀逆之心,因此受到了株連。史書上給他的罪名也很簡單:“知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
這樣的罪名當然是捕風捉影的結果。李善長家族被誅是一樁冤案,這不僅是后世多數人的看法,即使在當時,也近乎是“公開的秘密”。《明史》曾借一個叫王國用的小官的話,來剖析李善長案,告訴后世李善長確實是被冤枉的。王國用諫言朱元璋李善長之死是荒謬的,他指出李善長不可能謀反有多個原因,比如他年事已高,且位極人臣,即使謀反成功也撈不到什么好處,更何況,朱元璋借奇特的天相來定李善長的罪,更是牽強附會,讓天下人寒心。耐人尋味的是,王國用也說到,李善長既然已經死了,說這些也沒什么用,只是希望朱元璋以后多加注意,不要再做類似的事情了。而朱元璋的回復也十分奇怪,向來專橫獨斷的他竟然沒有怪罪王國用尖銳的指責。
或許,朱元璋心里是最清楚的,他當然知道李善長罪不至死,更沒必要株連其整個家族,但正如他殘害其他功臣的動機一樣,這只是政治需要,從肉體上消滅淮西勛貴,是為了保持政治勢力的動態平衡,更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更何況,朱元璋需要幫助太子朱標營造一個單純安全的政治環境,那些掌握權力的老臣就是對未來皇帝最大的威脅,而朱標的性格又溫和到了軟弱的地步,這不能不讓朱元璋擔心他和大明江山的未來。
皇權之下的悲劇
對于朱元璋這種起于草莽、經歷九死一生才換來帝位的人來說,極度的自我保護是他生存下來的首要原則。自小缺乏家庭溫暖,更明白來自身邊人的殘害和陰謀是可怕的,也是不得不防的。到了晚年,朱元璋這種極度自私和狠毒的性格終于變成了嗜殺,他希望看到那些勛貴都紛紛死在自己前面。因此,李善長被殺后三年,一代名將藍玉及其家族也被誅殺,朱元璋慢慢步入風燭殘年,而那些曾與他一起拼殺奮斗的功臣們也被屠戮殆盡。
對于人性里的缺點以及未來不可測的命運,李善長其實也是無能為力的。他從一個無法謀取功名的地方小文人,一步步變成權傾朝野的大明宰相,當然算是個人事業的成功。但是,他沒法超越、更沒法改變日益加強的皇權專制制度的框架,在這個框架里,皇帝個人的權力和欲望會被無限放大,皇帝的權威日益加強,而臣子們的權力日益萎縮,他們的形象也必須隨之而改易。李善長也好,徐達也好,藍玉也罷,他們在朱元璋稱帝前并非沒有性格缺點,但因為還未面對皇權,他們的形象在事實上和史書上都不會被破壞。但朱元璋不僅廢除了宰相制度,還從肉體和名譽層面摧毀了勛貴們,就是為了讓高度集中的皇權代代相傳下去。在這個制度里,任何人都不能安然處之,臣子們必須小心翼翼地完成皇帝交付的任務,而他們性格和人格里任何的缺點,都有可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災禍。
當明代后世文臣們拼命壓抑自我來追求所謂的“圣賢之道”的時候,是否會想起那個被明代官方話語批判的李善長呢?而李善長和那些淮西勛貴們,當他們紛紛跟隨朱元璋開創帝業的時候,是否又能預料到未來不測的命運?對待功勛卓著的老臣們,從“集體拉攏”到“集體打壓”,再到最后的“集體消滅”,朱元璋這樣做雖然保住了皇權一時的穩固,卻沒料到自己身后禍起蕭墻,親人之間大動干戈,當燕王朱棣打著“靖難”旗號殺入南京城之時,這難道不是巨大的反諷嗎?
(摘自《歷史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