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桑卓瑪
百草結籽時,歲月忽已晚。
草蟲在一場又一場寒涼的秋雨里,漸漸安靜了下來。老去的是風物與年華,不變的依舊是那烏篷聽雨的清愁滋味。
西風微涼,不如燒旺爐火,汲水煮茶。回廊下,小院中,細嗅木樨花開。人閑花落,細碎的花瓣鋪滿階前,暗香浮動的是江南韻致。秋天的醇厚,一日深似一日,也一日遠似一日。因為成熟,因為懂得,歲月才會把外溢的陽氣全部收回,為下一個沉靜的冬季,養(yǎng)精蓄銳。
母親打下核桃,一個人坐在屋檐下安靜地剝去青皮,再把閃著柔光的木質外殼用清水洗凈,一篩一篩擺進水泥鋪地的院落當中。一叢叢菊花燦若明霞,帶崽的花貓走進竹篩,與貓寶寶一起臥在核桃上曬太陽,母親也不去理會。她提著籃子摘回一籃火紅的辣椒,串成串,懸在檐下。突然想起有個詞叫“曬秋”,屋檐下金黃的玉米串,火紅的辣椒串,還有幾掛略顯孤單的蒜辮子,晾曬著深秋的豐盈和美好。
秋收冬藏。霜降之后,洋芋和蘿卜要下到地窖里收藏。灰的、綠的、黃的南瓜,像一座小小的山,堆積在樓梯下那個陰涼的空間。母親會在深秋煮一大缸酸菜,腌一壇韭菜咸菜,蒸幾十瓶西紅柿醬,再剁一些紅辣椒和生姜,做一大罐噴香的辣椒醬,如此一番下來才算做好了過冬的準備。因為母親的勤勞踏實,這個家里始終都是溫暖的。“因為神不能無處不在,所以才有了媽媽”。其實,父母才是我們最值得敬仰的神,孝敬父母是因為他們還健在,這是我們做子女的福氣,是他們在給我們孝順的機會,修養(yǎng)德行,增添福報。
雁陣南歸。此去經年,已是霜花滿袖。
不管你愿不愿意,那個蟬鳴如織的夏天早已過去。西風又起,臥牛山上的樹木好似一個個神秘的丹青手,揮舞著瀟瀟有聲的畫筆,皴、擦、點、染一絲不茍,積墨、設色熱烈大膽,只幾場風雨就把大山涂染得如此絢麗生動!
天空,大地;遠山,近水;云朵、霧靄;花鳥,蟲魚……它們不會像人一樣喋喋不休,但它們的美好又何須多說?魚在水里,我在曠野,蜜蜂在花蕊最深處,天地的仁愛就是讓你覺察不到它的存在。花開花落,緣起緣滅,如若看淡了,定然不問是否相欠。“曉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愛一個人,可以思念到肝腸寸斷,而不去打擾,不讓他感受到這一份沉重的負累,才是修行。可話又說回來,若世間無你,我還跟誰訴說這朝朝與暮暮?一簞食,一瓢飲,一個人清苦地活著,是否就能望斷天涯不計離恨?
捻一縷詩意纖情,話一段歲月靜好。縱然無風無雨,也把沉積在心底的愛戀細細梳理。月華漫天,遍地霜寒似清輝流檐而泠泠有聲。前世今生,誰在輪回里含笑不語?記不得三生石畔,已走了幾個來回?是否,這一世竟被孟婆湯清空了記憶,把前世今生的愛恨情仇盡數遺忘?
山林水野,流螢萬點。折幾枝枯蓬,插進古樸的瓦罐,把秋日的靜氣和內斂一點點收入眼底。漫翻閑書,讓心海澄澈遼遠,試圖忘記這四季變幻、人世更迭。雷聲隱去,蟄蟲還戶。窗外,雨聲潺潺如訴,屋里香霧淡淡,喜歡看一朵朵茶煙裊裊而起。山中歲月如此悠長,可否等你抱琴而來,與我一同泥爐煮茶?
白龍江拍打著一串串浪花,在深秋的午后清澈了許多。從一條小溪到一條大江,從桑煙繚繞的達倉郎木到溫婉如畫的藏鄉(xiāng)江南,你聽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旺藏的蘋果熟了,華年城的紅棗也壓低了枝頭。葡萄、石榴、無花果,幾番采摘之后空了園子。于是,村里村外蕭瑟叢生。你抖落肩上的塵埃,走進晚熟的玉米地,不論今年的棒子結得是否豐碩,風也從容,雨也從容,風煙深處不忍聽取秋聲已碎。
《大乘玄論》有云:“我見眾生皆草木,唯有見你是青山”。臥牛山上,楓葉紅遍了山崗,五角楓的果實長成了一對對翅膀,微風吹來裹著翅羽的種子,就可以懷揣理想浪跡天涯。親愛的,多么希望你也能夠身披彩羽,像楓樹的翅果一樣抵達這山中草廬,與我一同聽雨一同吃茶。
薄霧朦朦,日子閃耀著琥珀的光芒,別人都去做那一株株迎風起舞的草木,唯有你才是可以讓我終身依靠的青山。從此不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抱樸歸真,去做牧云的閑人。拋去浮名浮利,烹一壺茶,坐看一溪流云升騰出你我幸福的模樣,云中取道,霧里探花。當你的歌聲御風而來,我也可以抱著云朵去臥牛嶺上撿拾最初的心跳和呼吸,我們共同迷戀的煙火人間啊,依舊是月圓月缺,潮起潮落!
冬日里的罐罐茶
煮茶,喝茶,在茶氣氤氳里曬太陽,是非常愜意而幸福的。古代的文人稱曬太陽為“負暄”,也算是很風雅的一樁事。從前總覺得野人獻曝太可笑了,那個農夫只知道光著脊背無拘無束地曬太陽很幸福,可他哪里知道國王穿著貂皮大衣、住在富麗堂皇的宮殿,取暖根本就不需要曬太陽。可隨著慢慢成長,嘗到了人世間的諸多辛酸,才明白了農夫永遠也體會不到國王的悲喜苦樂,同樣,曬太陽這樣卑微的幸福也只有農夫自己最懂。其實,雪嶠和尚的“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吃苦茶”,是一種恬淡平和的心態(tài),他也揭示了一個活著的真相:生活中,不論貧富、貴賤、雅俗,適合你自己的,就是幸福甜蜜,不要跟人去比較什么,因為別人的幸福也不一定適合你。
小時候,偷喝奶奶的罐罐茶,那紅褐色的茶湯實在苦澀不堪,倒是覺得茶氣敗下去、滋味寡淡之后才好喝了。愛吃蜂蜜愛吃糖的小孩子,吃不得半點苦頭,哪里能懂喝茶的樂趣?我也是人到中年,才體會到了罐罐茶質樸的美。
舟曲山后的罐罐茶,可以只放茶葉,也可以往茶罐里放一小塊臘肉,或者切成薄片的豬板油,喝的時候茶碗里需要放一小撮食鹽,凈喝或者拌糌粑都可以。如果拌糌粑,就能吃到茶水里煮過的臘肉或者油渣兒,非常美味。小時候,大冬天上學是小孩子最不情愿的,可是我們大院兒的孩子卻能起得很早,幾乎從不遲到。那時候沒有鐘表,雞叫三遍,外公就起床把火塘燒得旺旺的,給住店的客人燒開水,也給我們姐妹和小姨家的孩子們拌好糌粑,讓娃娃們吃上糌粑團兒,再給每個孩子人手一個木炭火爐,叮嚀孩子們注意安全不能把炭火撒出來。我們吃飽了就踩著咯吱咯吱響的大雪,把小火爐掄起一圈又一圈,讓炭火燒得紅彤彤的,覺得上學非常有趣。其實,給六個孩子捏的糌粑團是有區(qū)別的,我吃到的肉和油渣兒往往最多,外公寵我大家都是知道的。六年前,外公去世了,這個世界上最寵我愛我的人再也不見了。不論世間有多少寒冷,從此以后只能一個人堅強面對。
好久沒有喝到大姨煮的茴香面茶,算算大約有十年了吧。那時候心浮氣躁,姨媽跟我詳細講過她煮茶的程序和步驟,可我總是懶得去實踐,想喝茶了就直接跑到她家去喝,也順便把生活里的一地雞毛都傾訴給她。大姨戴著老花鏡,坐在藤椅里,認認真真地縫著百納褥子面兒。各種花色的邊角碎布,三角形、四方形、長條形,她一邊聽我訴說,一邊把碎布一一拼接縫合。等我喝飽面茶起身要走的時候,往往是一身輕松,什么煩惱都沒有了。其實大姨只是靜靜地聽我說,并不評論誰是誰非,而我也只想把煩惱說出來,她煮的茴香面茶很香,總覺得那個茶具有某種神奇的療愈功效。
后來,大姨送了我一個色彩鮮艷、做工精美的手工百納褥子面,她說上年紀了眼睛越來越不行,趁自己還能看得清針腳,給孫女和外孫女們一人做了一個,女兒這一輩人里就只送給我。
大姨年輕的時候長得俊俏水靈,是曲告納十里八鄉(xiāng)出了名的美人。當時姨父在縣城里當干部,她獨自帶著孩子在山里生活,吃過很多苦,九十年代初,表姐都參加工作了,大姨才進城做了家屬。后來我也在縣城上班,所以經常在大姨家蹭飯,也陪大姨逛街購物。這些年,姨父去世了,大姨跟著兒子搬家去了隴南,所以我也很少有機會喝到她煮的茶了。
冬至過后,舟曲人開始宰殺年豬、熏制臘肉,因為非遺文化助力鄉(xiāng)村振興工作的需要,我們去南峪下鄉(xiāng)搞舟曲臘肉系列的拍攝。一進農戶的大門,一股茴香面茶的香氣就撲鼻而來。原來,我們的拍攝對象是攝影師小奐的姑媽,老人家一大早就蒸了花卷饃饃,還煮了一罐香噴噴的罐罐茶在等著我們。老人一邊給大家倒茶,一邊說:“現(xiàn)在的娃們,晚上看電視、玩手機熬夜,早上又起不來,我思謀著你們都還沒吃早點呢!趕緊喝點面茶,吃口饃饃,嘗嘗我的手藝。”
面茶煮得果然噴香,花卷也是冒著熱氣,吃起來麥香味十足。我跟老人說,她煮的面茶和我大姨做的味道一模一樣,只是現(xiàn)在不能常常喝到這么香的茶了。于是,老人又細細地跟我講了一遍煮茴香面茶的訣竅:油茶面要提前炒好備用,最好炒些核桃仁,去皮、剁碎了摻進油茶面;炒倆雞蛋裝碗備用;先把陶土茶罐擱在爐子上加熱,然后注入一底子清油,等油熟了就把蔥花、茶葉放進去爆出香味,加水熬煮的過程中還要加入茴香籽、生姜片、花椒粒,有藿香了也可以放一點進去,等煮沸之后再把油茶面放進去,煮到茶香四溢,把茶倒進雞蛋碗里,連吃帶喝的,一頓早飯就解決了。
臨走時,這個酷似大姨的慈祥老人還給我裝了點茴香,叫我不要偷懶,每天早早起來給自己煮點茴香面茶喝,還一遍遍地叮嚀一定要按時吃早點。于是,我專門讓老公去武都的西關城樓下買回來一個大大的陶罐,雙休日自己烙餅子、炒油茶面、剝核桃、切姜片、剁蔥花、煎雞蛋,按照南峪的做法給家人煮了一罐茴香面茶。趕巧,吃早點的時候侄女和她的男朋友也來了,也許是因為人多熱鬧、吃東西香,也許是我果然學到了煮茴香面茶的真?zhèn)鳎蠹叶加X得那一頓早餐太好吃了。竊以為,有這個煮茶的手藝,將來等我老了,孩子們也會非常依戀的。
有一天晚上,無意間看到CCTV9播出紀錄片《跟著唐詩去旅行》,著名詩人西川循著詩圣杜甫晚年的足跡,來到了隴南徽縣大山里一個叫做小地壩的村子里。這個村莊坐落在由甘入蜀的古道上,村民熱情地煮罐罐茶給西川老師喝。茶罐里先放油,炒茶葉、核桃面、油茶面,然后放上新鮮的藿香葉子一起熬煮,喝的時候再加一點食鹽,做法和舟曲的茴香茶差不多。當地的文史學者告訴記者,當時杜甫還曾在這個村子里住宿過一夜,寫下了《夜宿地壩村》這首詩。
于是,大家十分感慨,推測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杜甫,一定也喝過這里的罐罐茶。很多人,年輕的時候都喜歡李白,可是中年以后才慢慢地體會到了杜甫對人的悲憫,對天下蒼生的深深憂思,尤其是他的“三吏”和“三別”,是對戰(zhàn)爭和離亂深深的血淚控訴。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戰(zhàn)亂中的杜甫拖家?guī)Э冢宦奉嵟媪麟x從長安逃難到秦州(今甘肅天水一帶),后又從徽縣轉南翻青泥嶺至白水江,再越老爺嶺至陜西略陽,經略陽陳平道至大安驛接金牛道入蜀,在成都安頓了下來。“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徽縣青泥古道也因李白的《蜀道難》而聞名于世。古道上的罐罐茶,你喝過、我喝過,也許詩仙太白也曾喝過呢!
罐罐茶,是充滿煙火和塵埃味道的。隴中罐罐茶卻與隴南山區(qū)的有很大差別,隴南罐罐茶是油炒的面茶,佐以炒雞蛋和肉臊子等料,其實是早餐的一部分,重點是吃茶;隴中罐罐茶是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一種飲茶方式,在農村家家戶戶都有熬茶的小火爐和小砂罐,俗稱蛐蛐罐,煮茶時將茶葉置于砂罐后注入清水,置于火爐之上,熬成色濃味香的茶汁,講究用“一條線”的方式傾入茶盅,開始小口啜飲。為了防止茶水沸騰過程中外溢,用特制的小竹棍或木片不時攪動,遂叫“搗罐罐”,它的重點是喝茶。如果,再配上油餅、點心,罐罐茶也是隴中人家最好的待客之道。
2015年10月底,隴南火車站還未運營通行。因為出差,我們一行人去隴西火車站坐火車。到隴西時間尚早,吃過午飯,大家覺得也沒有什么地方可去,一番討論之后決定到火車站附近的茶樓去喝茶。一個當地中年漢子告訴我們某個地方有個茶樓特別好,于是欣然前往。七拐八拐終于找到了那個地方,很普通的門店,一進去才知道這不是我們想象中那種裝潢考究、音樂輕柔、茶具精美、古典優(yōu)雅的茶樓,而是專門喝罐罐茶的小茶館。一群老爺子,烏泱泱擠了一屋子,人人面前擺著炭火和小茶爐,罐罐茶煮得屋里一片云霧蒸騰。我們這些闖入者一時錯愕,面面相覷不語,然后笑著退了出來。
真沒想到,在一座陌生的城里,還能看到這樣一群人,在茶館里煮著廉價的罐罐茶,然后在日漸寒冷的隴西城里,沉浸在各自的幸福中。也許這樣的幸福,對于別人而言微不足道,而對于一輩子生活在苦寒之地的人們來說,罐罐茶帶給他們的幸福體驗,與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在墻角曬太陽是一樣的。吹著空調,用精美的茶具斯文飲茶者,怎么可能體會罐罐茶的那種質樸與甘醇!
責任編輯 維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