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琦玨
秋天的一個傍晚,我騎車緩行于海邊堤壩,看著那片被晚霞染紅的天空,我的心無比寧靜。
天空是很溫柔的暖橘色,往遠處看,又變成了淡藍色。近處的浪花黃白相間,再遠一些的則變成了令人心靜的深藍。我的視野被大面積的色彩所占據,便也暫時忘卻了生活中遇到的煩惱。
風呼呼地吹著,車底時不時地發出碎石撞擊的聲響,敲打著我的心房。人在海邊,所有的思緒都是溫柔的。
停下車,我找尋著兒時在這里的美好記憶,卻突然聽到從大壩下面傳來的悠揚笛聲。笛聲牽動著落日的余暉,在薄暮中飄蕩。
“笛咽離亭斷客魂,峭帆東望海天昏。”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古人寫吹笛思鄉或寫笛聲懷古的詩句不在少數,彼時,只道這笛聲悠揚,如今卻不知為何這般哀切凄涼。
我正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雖不寫詩詞,卻也未嘗過真正的愁。所以現在,我也只是停下車站在那兒靜靜地聽著。
每一個音符,我都聽得出;連在一起時,那已然不是曲子了,是情,似乎只有經歷過,感受過,傷心過,開心過……才吹得出如此凄婉悠長的曲子。都道人類的悲喜并不相通,但通過這笛聲,我似乎能領會其中兩三分。
我陶醉地聽著笛聲,開始思索為什么“笛子”在古代常用來指代思鄉的情愫。試想夜深人靜時,你在茂密的蘆葦蕩,或在大漠孤煙的邊塞,思念故鄉的人、故鄉的景,情之深,意之切,聞此聲,是否會淚濕衣衫?
笛聲幽咽,宛轉悠揚。天黑了,只能看見粼粼波光隨海水起伏,最后融進這無盡的黑暗中。身處暗夜,人的聽覺便尤為敏感。此時,潮聲更大了,伴著呼嘯的風聲,笛聲斷斷續續,都碎在風里了。
我四下找尋吹笛的人,卻始終不得。只聞潮聲依舊,不知笛音何去。聲已散,音流連,人已去,情依舊。
跨上車子,我朝家的方向騎去……
【浙江樂清市康德寄宿學校】
●點評
作文開門見山,將讀者帶入悠遠寧靜的傍晚,畫面感一下子就出來了。優美的笛聲在這個時候響起,但卻只聞其聲而不見其人,使讀者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文中,小作者由海邊的笛聲聯想到文化中的“笛聲”,以小見大,令人思緒縹緲。結尾與開頭呼應,形成了完整的敘事結構,層次井然,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