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芳
左讀范文
月是故鄉明
季羨林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的故鄉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兒孤單。因此,在中國古代詩文中,月亮總有什么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我的故鄉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后來到了濟南,才見到山,恍然大悟:山原來是這個樣子呀!因此,我在故鄉望月,從來不同山聯系。像蘇東坡說的“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完全是我無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鄉小村卻大大地有。幾個大葦坑占了村子面積一多半。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煙波浩渺之勢。到了夏天,黃昏后,我躺在坑邊場院的地上,數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后上樹一搖,成群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
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里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么叫詩興,可覺得心中油然有什么東西在萌動。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才回家睡覺。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
我在故鄉待了六年,以后就離鄉背井,漂泊天涯。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四年,又回到濟南待了一年,然后在歐洲住了近十一年,又回到北京,到現在已經四十多年了。在這期間,我曾到過將近三十個國家,看到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上,在無邊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非常喜歡。但是,看到它們,我立刻就會想到故鄉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對比之下,我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無論如何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多遠,我的心立刻就飛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我現在年事已高,住的朗潤園是燕園勝地。夸大一點說,此地有茂林修竹,綠水環流,還有幾座土山點綴其間。風光無疑是絕妙的。前幾年,我從廬山休養回來,一個同在廬山休養的老朋友來看我。他看到這樣的風光,慨然說:“你住在這樣的好地方,還到廬山干嘛呢!”可見朗潤園給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樹,有竹,有花,有鳥,每逢望夜,一輪當空,月光閃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數頃,荷香遠溢,宿鳥幽鳴,真不能不說是賞月勝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誰來到這里,難道還能不顧而樂之嗎?
然而,每逢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卻仍然是故鄉葦坑里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見月思鄉,已經成為我經常的經歷。思鄉之病,說不上是苦是樂,其中有追憶,有惆悵,有留戀,有惋惜。流光如逝,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
月是故鄉明,我什么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
(選自《人間歲月長》)
亮點借鑒
若想讓文字具有更強的感染力,就要在寫作時注入真情實感。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1.選材要真實,情感要真摯。宗璞曾說:“沒有真性情,寫不出好文章。如果有真性情,則普通人的一點感慨常常很動人。”寫作時,應盡可能地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融入字里行間,以便更好地引起讀者的共鳴。如《月是故鄉明》中,作者就深情地回憶了童年記憶中的故鄉月景和月下玩耍的趣事,以及離開故鄉后在世界各地漂泊所看到的無數美景,通過故鄉之月和他鄉之月的對比,表達了他對故鄉之月的喜愛。
回憶中,作者寫了兩件趣事:一是躺在坑邊場院的地上數星星;一是在古柳下面點篝火、搖樹捉知了。這兩件事都是作者親身經歷過的,通過回憶,作者把自己、也把讀者一起帶回到童年那些有著月亮的晚上,思鄉之情不言而喻。
2.語言要豐富,細節要生動。抒情作為一種表達方式,需要多種手段來蓄力。在《月在故鄉明》中,作者的筆觸細膩自然,運用生動精煉的語言記錄了曾經走訪過的美麗他鄉及現在居住的朗潤園,但所見的月亮都不及家鄉的那個“小月亮”。文章沒有重在敘事,而是用具體的細節將場院天空的星星、古柳上的知了、葦叢里的鴨蛋呈現出來,把家鄉月夜的那種靜謐與城市里的喧囂熱鬧做比較,讓人明白心安之處,便是故鄉。
3.由物及情,借物抒懷。抒情時,如果只是一味地有感而發,情感未免過于單調。而由物引出人與情的關系,更能引發讀者的認同感。就像《月是故鄉明》中,作者對故鄉的思念是強烈的,但并沒有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懷念或直接贊美故鄉的月亮,而是把這份思念融入具體的事物中,使其可觀可感。
右寫作文
你好,黃文秀
楊晴嵐
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在這群雖死猶生的英雄中,有一個人讓我永生難忘,她,就是黃文秀。
初識黃文秀,是在電視劇《大山的女兒》中。國慶假期,爺爺奶奶正在看這部劇,我閑來無事便也跟著一起看,結果越看越上頭。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樣一個情景——村里的枇杷種植大戶采摘枇杷準備售賣時,突降大雨,雨水阻斷了交通,收枇杷的貨車進不來。眼看果子要爛在手里,黃文秀第一個站了出來。她穿著雨衣雨鞋,背上竹筐,帶領鄉親們一筐一筐地把枇杷運出大山。從清晨忙到傍晚,大雨滂沱,百坭村的鄉親們用手機照明,蝸行在盤山土路上。黃文秀書記看到這一幕,由衷地感嘆:“太壯觀了。我要把它拍下來,發一個朋友圈。”
我想,那一刻的黃文秀是幸福的,更是自豪的。就像她在扶貧日記中寫的那樣:扶貧之路就像一條長征路。而她想記錄下來的,不正是這長征路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嗎?
再次聽到黃文秀的故事,是在媽媽的朋友圈里。有一天,媽媽興奮地跟我說,她的大學同學們都在朋友圈轉發一條《文秀,你好》的視頻,她這才知道自己竟然有這樣一個令人敬佩的學妹。“能和黃文秀成為校友,我太驕傲了!”媽媽溫柔地說。那一天,我才知道黃文秀畢業于山西長治學院,知道她大學就入了黨,看到了她在入黨申請中這樣寫道:“只有把個人的追求融入黨的理想之中,理想才會更遠大。”雖然彼時的我還不太明白這“理想”指的是什么,但我依稀感覺這“理想”中有人民,有國家。
我雖然沒有看到電視劇的結尾,但我太想知道百坭村后來怎么樣了,于是我在互聯網上搜索了“黃文秀”的名字,映入眼簾的一條信息令我潸然淚下,“2019年6月17日凌晨,黃文秀從百色市返回樂業縣的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職,年僅30歲。”黃文秀離開了,離開了她的百坭村,但百坭村的鄉親們永遠不會忘記她,她奉獻一切的扶貧戰場上會有更多年輕人投身其中,繼其業,承其志。
有些人從山里走了,就不再回來;你從城里回來,卻再沒有離開。如果可以穿梭時空,我想回到2018年的那個春天,對剛走進百坭村的你說一句:你好,黃文秀。
【山西沁水縣端氏初中】
點評
習作情感豐沛,讀來讓人心生敬佩。小作者將親身見聞寫入作文,截取了電視劇中感人的一幕,通過雨天運枇杷的細節描寫,勾勒出黃文秀給“我”的初印象——善良、勇敢、堅定;而后借媽媽之口,讓“我”進一步讀懂了黃文秀的理想與信念;最后,“我”在搜索詞條時看到她因公殉職,終明白了她的偉大。
小作者對黃文秀的情感由喜歡、敬佩到熱愛、崇敬,而這情感的變化遞進中不僅讓我們讀出了黃文秀正直真誠、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與家國情懷,也傳達出了小作者對黃文秀的崇敬、贊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