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芯蕊
說起孫悟空,那可是我最喜愛的書中角色,沒有之一。
孫悟空是頑皮的,說起來,這的確很“猴”。尋水簾洞,穿水跳澗;到海龍宮,攪水鬧海;擾蟠桃會,喝醉犯渾;大鬧天宮,翻天覆地;老君丹爐,煉就火眼金睛……他坐無坐相,吃無吃相,說無說相,這是他本性使然,充分表現了其活潑、好動、機敏而又頑劣的“猴性”。媽媽常說我小時候就是一個“孫猴子”,本是女兒身,奈何男兒性,常和男孩子們一起玩水、瘋跑、斗雞,甚至打彈弓、玩射擊、爬樹,因此弄得一身泥,媽媽追著罵,奶奶笑哈哈。但也因此,我的心性從小就比同齡人更加堅韌,直到現在,遇著事情,也是勇敢往前沖。長大后,每當學習上、生活中遇到“攔路虎”的時候,我就對自己說,“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沒有淌不過的流沙河”,只要意志堅定,就能“化險為夷”。
孫猴子是愛哭的,這的確很“娘”。拜菩提為師,學藝二十載,最終被逐出師門,灑淚而別,這是感恩的淚,讓人動情。與群猴享樂時,忽然墮淚,只因閻王管生死,便到閻羅殿勾掉“生死簿”。遇青牛精,唐僧被抓,金箍棒也被套去,他因無力救師父而流下自怨的淚水。這一次次的流淚,分明是有情有義的真實寫照,哪里是“娘”呢!“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這也是對他的本性最好的解讀。就像我,總為書籍里、電影中好人被冤枉的情節而流淚,也常因黃文秀、任長霞等黨的好干部不顧自己、為國為民而感動,還會為家人、朋友的善意舉動而熱淚盈眶。這些淚水,是善良,是敬佩,更是感恩。
孫悟空是不斷成長的,這的確很“人”。我從來都不把孫悟空當作“孔武有力”的蠻猴,他在《西游記》中,更像一個不斷成長的人。取經初期,路遇歹人搶劫,孫悟空打死他們卻被師父訓斥,一氣之下走人;三打白骨精,因八戒挑撥而被師父趕走。這些都是他取經路上的“坎”,也是對他誠心與意志的磨煉。修行路上,不僅唐僧是孫悟空師父,點化的觀音、神仙以及渡劫的妖魔鬼怪,都是為師者,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助其成長。這跟我的成長也是相似的。在學校里,我跟在老師后面學知識,學本領;在家里,我跟在父母身旁學做事,學做人;在社會上,我跟著陌生人學交流,學處世。就跟孫悟空一樣,在不同時期,經歷不一樣的“坎”,收獲不一樣的師父,跌跌撞撞走過那些漫長的歲月?!吧礁咦杂锌托新?,水深自有渡船人”即是如此。
一部《西游記》,就是一部孫悟空的成長史。我在反反復復的閱讀中,慢慢讀懂了自己。
●點評
小作者從大家耳熟能詳的孫悟空談起,精心選擇角度,從他頑皮的“猴”、愛哭的“娘”、成長的“人”三個方面來描寫,很有新意。作文結構獨特,將孫悟空的故事與自己的故事巧妙地穿插在一起,聚焦題目中的“成長”這一關鍵詞,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江蘇東臺市富安鎮富東學校燕喃文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