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忠蓮
主題闡釋
月亮,是中國文學中一個重要的情感符號。在詩歌、散文、小說等各種文學體裁里,都閃耀著月亮的清輝。那束月光,穿越千年,照亮了我們的心靈。
請根據下面的三則材料,完成后面的比較練習。
材料一:
在詩人筆下,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都可以成為情感的載體。而月亮之所以成為中國詩詞的“公共觸媒”,大概是因為以下特點:
(1)月亮常常帶給我們“隨我一起走”的錯覺,因此衍生出“相知、相隨、相伴”等意義。比如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寫道:__________________,隨君直到夜郎西。
(2)明月的清輝籠罩天涯海角,分散各地的人們共享一輪明月,很多詩詞就是通過月亮來表達人們的思念之情的。比如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寫道:__________________,不知秋思落誰家?
(3)月亮清靜、純潔,遠離塵囂,詩人用這種特性來表達自己潔身自好、淡泊名利的高潔性情。比如王維在《竹里館》中寫道: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_。
(4)月亮是夜晚最美的景色,許多詩詞都借助月亮來表現月夜美景。比如辛棄疾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中寫道:__________________
,清風半夜鳴蟬。
(5)詩人還會借助月亮表現宏偉的抱負或開闊的胸襟。比如曹操在《觀滄海》中寫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6)月亮有圓有缺,恰似人生有聚散。比如蘇軾在《水調歌頭》中寫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月光手帕
鮑爾吉·原野
很多年以前,我在醫院陪護父親。陪護的人沒有床,一天后半夜,我散步在一樓的樓梯間,這時很少有人走動,幾個鄉下人披著棉襖蹲在樓梯口抽煙。偶爾有戴著口罩的護士手執葡萄瓶輕盈地往來。
我下到一樓,又拾階上樓,走在我前面的小姑娘約莫是個中學生,行走間突然蹲下來,撿一樣東西,旋即又走開了,回頭瞅我一眼。她走開后,我看見地上有一個薄白之物,像一方手帕。
我走近一看,不是手帕,而是一小片月光映在樓梯上。
為什么是一小片呢?原來是從被釘死的落地長窗上一方手帕大小的小窗斜照進來的。這一片月光射入,在昏黃的樓道燈光下,彌足珍貴。
小姑娘誤以為這是奶白色的手帕,她彎腰時,手指觸到冰冷的水泥地上便縮回去了。她瞅了我一眼,也許是怕我笑話。
我不會嘲笑她,這一舉動充滿了生機、浪漫和幻想。小姑娘也是病人的家屬,我不知她的病人在床上飽受著怎樣的痛苦煎熬,但她的心里仍然盛載著美,不然不會把月光誤作手帕。
在她發現這塊“月光手帕”之前,我已經來回走了幾遍。正是因為她彎腰,才誘使我把這一小片月光看成手帕,但我傷感于自己沒有她那樣的空靈,沒有像她那樣也彎下腰去。因為一雙磨煉得很世俗的眼光極易發現月光的破綻,也就失去了美的愉悅。
許多年過去了,我對此事有了新的想法:希望她把這塊“月光手帕”撿起來,輕盈地“抖”一下。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我替月光遺憾,它辜負了小姑娘輕巧的半蹲下撿手帕的樣子。
如果小姑娘輕巧地半蹲下身子撿起這方“月光手帕”,然后輕柔地抖一下,淺淺地莞爾一笑……擱淺在心底的浪漫情懷輕輕蕩漾,那該是多么的唯美!
(選自《中國文學大師純美閱讀書系·月光手帕》有刪改)
材料三:
月到天心
林清玄
二十多年前的鄉下沒有路燈,夜里穿過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時日,都是借著微明的天光,摸索著回家。偶爾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覺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時候,心里就整個沉淀下來,絲毫沒有了黑夜的恐懼。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輝煌的光明,能使整條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來。
鄉下的月光是很難形容的,它不像太陽的投影是從外面來,它的光明猶如從草樹、從街路、從花葉,乃至從屋檐下、墻垣內部微微地滲出,有時會誤以為萬事萬物的本身有著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霧,到處都彌漫著清氣,當螢火蟲成群飛過,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來的精靈。
每一種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們也覺得自己心里有著月亮、有著光明,那光明雖不如陽光溫暖,卻是清涼的,從頭頂的發到腳尖的指甲都感受到月的清涼。
走一段路,抬起頭來,月亮總是跟著我們,照著我們。在童年的歲月里,我們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種親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燈為我們引路一樣。我們在路上,月在路上;我們在山頂,月在山頂;我們在江邊,月在江中;我們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門前。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鄉村都還歷歷如繪。但對于月之隨人卻帶著一些迷思,月亮永遠跟隨我們,到底是錯覺還是真實的呢?可以說它既是錯覺,也是真實。由于我們知道月亮伴隨我們時,我們感覺到月是唯一的,只為我照耀,這是真實。
長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實是,每一個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獨一無二、光明湛然的,當月亮照耀我們時,它反映著月光,感覺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道罷了。只有極少數的人,在最黑暗的時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覺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這就是為什么禪宗把直指人心稱為“指月”,指著天上的月叫人看,見了月就應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顯現時就應舍棄教化。無非是標明了人心之月與天邊之月是相應的、含容的,所以才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即使江水千條,條條里都有一輪明月。
從前讀過許多誦月的詩,有一些頗能說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陽明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確實,如果我們能把心眼放開到天一樣大,月不就在其中嗎?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來山就大于月亮了。還有一首是宋朝理學家邵雍寫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風來水面,都有著清涼明凈的意味,只有微細的心情才能體會,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們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沒有見到心靈之月,則月亮只是極短暫的偶遇,哪里談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讓自己光明吧!
(選自《人生最美是清歡》,有刪改)
比較練習
1.認真閱讀材料一,依據提示將橫線上的內容補充完整。
(1)___________(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4)___________
(5)___________(6)___________
2.同為月亮主題,《月光手帕》和《月到天心》都以題目直指“月亮”,那么《記承天寺夜游》題目可否改為《記承天寺賞月》?請說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記承天寺夜游》和《月光手帕》中的月亮情感,都有“傷感”和“唯美”的共同特點。兩篇文章的“傷感”各指什么?“唯美”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記承天寺夜游》《月光手帕》《月到天心中》這三篇文章都以月亮為本體創造出優美的比喻句,呈現出不同的情感特點。請根據文章內容填寫下表。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