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種漂流——它確實是的,對于有些人來說是漂過許多地方,對于所有人來說是漂過歲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
家是一只船。
南方水鄉(xiāng),我在湖上蕩舟。迎面駛來一只漁船,船上炊煙裊裊。當(dāng)船靠近時,我聞到了飯菜的香味,聽到了孩子的嬉笑。這時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漁民的家。
以船為家,不是太動蕩了嗎?可是,我親眼看到漁民們安之若素、舉止泰然,而船雖小,食住器具,一應(yīng)俱全,也確實是個家。
于是我轉(zhuǎn)念想,對于我們,家又何嘗不是一只船?這是一只小小的船,卻要載我們穿過多么漫長的歲月。歲月不會倒流,前面永遠(yuǎn)是陌生的水域,但因為乘在這只熟悉的船上,我們竟不感到陌生。四周時而風(fēng)平浪靜,時而波濤洶涌,但只要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為美麗的風(fēng)景。人世命運莫測,但有了一個好家,有了命運與共的好伴侶,莫測的命運仿佛也不復(fù)可怕。
我心中閃過一句詩:“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親愛。”
望著湖面上緩緩而行的點點帆影,我暗暗祝禱,愿每張風(fēng)帆下都有一個溫馨的家。
家是溫暖的港灣。
家太平凡了,再溫馨的家也難免有俗務(wù)瑣事、閑言碎語乃至小吵小鬧。
那么,讓我們揚帆遠(yuǎn)航。
然而,凡是經(jīng)歷過遠(yuǎn)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線上出現(xiàn)港口朦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會跳得多么歡快。如果沒有一片港灣在等待著擁抱我們,無邊無際的大海豈不令我們絕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們需要冒險,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們休憩的溫暖的港灣。在我們的靈魂被大海神秘的濤聲陶冶得過分嚴(yán)肅以后,家中瑣屑的噪音也許正是上天安排來放松我們精神的人間樂曲。
傍晚,征帆紛紛歸來,港灣里燈火搖曳、人聲喧嘩,把我對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斷了。我站起來,愉快地問候:“晚安,回家的人們!”
家是永遠(yuǎn)的岸。
我知道世上有一些極驕傲也極荒涼的靈魂,他們永遠(yuǎn)無家可歸,讓我們不要去打擾他們。作為普通人,或早或遲,我們需要一個家。
《荷馬史詩》中的英雄奧德修斯長年漂泊在外,歷盡磨難和誘惑,正是回家的念頭支撐著他,使他克服了一切磨難,抵御了一切誘惑。最后,當(dāng)女神卡呂浦索勸他永久留在她的小島上時,他堅持道:“尊貴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會黯然失色,你長生不老,她卻注定要死。可是我仍然天天想家,想回到我的家。”
自古以來,無數(shù)詩人詠唱過游子的思家之情。“漁燈暗,客夢回,一聲聲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萬里,是離人幾行情淚。”家是游子夢魂縈繞的永遠(yuǎn)的岸。
不要說“赤條條來去無牽掛”。至少,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有一個家讓我們登上岸的。當(dāng)我們離去時,我們也不愿意舉目無親,沒有一個可以向之告別的親人。倦鳥思巢,落葉歸根,我們回到故鄉(xiāng)故土,猶如回到從前靠岸的地方,從這里啟程駛向永恒。我相信,如果靈魂不死,我們在天堂仍將懷念留在塵世的這個家。
(選自《周國平自選集》)
●賞析
在作家周國平眼中,如果將人生比作漂流,那么家便是一條船,是溫暖的港灣,是永遠(yuǎn)的岸。
作者在南方的水鄉(xiāng)看到迎面駛來的炊煙裊裊的漁船上一家人笑語盈盈的情景時,幾分情愫生于心頭。船的航行過程雖然動蕩,但船就是漁民的家,一家人在一起便會無懼風(fēng)浪。“波濤洶涌”的人生也因有了“家”這一堅強(qiáng)的后盾,便能安之若素,坦然應(yīng)對。這是第一個比喻。
在此基礎(chǔ)上,又產(chǎn)生了第二個比喻,將“家”比作溫暖的港灣。遠(yuǎn)洋航行,無邊無際的大海有時令人心生絕望,猶如人在學(xué)習(xí)、生活中總會遇到無奈與坎坷,但家能夠給予人無限的溫暖與鼓勵,心中便有了柔軟的地方,也就有了對抗一切厄運、戰(zhàn)勝一切挫折的勇氣與力量。
第三個比喻則將“家”比作永遠(yuǎn)的岸。自古以來,無數(shù)游子吟唱過思家之情。“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漂泊天涯的游子對家的執(zhí)念;“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是征戰(zhàn)沙場的將士對家的思念;“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是詩人余光中對家的詮釋。一個人的一生,身體或靈魂常在外漂泊,而家則是人生航船的最終歸宿,是心靈的起點,也是終點。
閱讀《家》這篇文章,我們體會到了作者蘊藏于字里行間的濃濃哲思,體會到了生命真正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