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熙雅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有花折時不去折花,待到無花時卻又望枝而嘆,由此可見,如若不珍惜眼前的花開,賞花之樂便只是空談,僅僅只能給自己留下一次無法彌補的遺憾罷了。故言,知足,方能常樂;不知足,唯有常憂。
何謂知足?知足,即滿足于已經得到的,能夠適可而止,不過分乞求。知足是一種心態,而不是一種做法。懂得知足的人,會像曾幾一樣,愿意流連于山間小道上“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的美麗景色之間;也會同蘇軾一般,可“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恬然自安于和友人郊游賞景之事;更可以如陶淵明一樣,滿足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然自得的隱逸生活之中。這樣的生活不正是我們追求和珍惜的嗎?
然而不論是秦王掃六合、亞歷山大東征,還是拿破侖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他們都不滿足于自己已經取得的成就,不去鞏固既得疆土,只知一味開拓邊疆,最終導致國內空虛,逐漸腐敗,只能走向帝國覆滅的結局。曾經極盡寬廣宏博的一代黃金帝國,后來全都成為了斷壁殘垣,湮沒于歷史的煙塵之中,何其可惜,何其可嘆,何其悲哀。不知足于已得,便守不住已得,不知在帝國傾覆之時,那些帝國君主可曾為自己的不知滿足、不懂知足而扼腕嘆息過呢?
知足不是一味安于現狀、不思進取,而是一種適可而止的生活態度。
學會知足,不僅要學會珍惜你所擁有的,還要學會努力去追求你所期待的。要正視生命所賦予你的一切,不論悲歡,不論好壞,學會坦然接受。知足者常樂,懂得知足,才能得到歡愉。
學會知足,還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人生百味,有甜,自然也少不了酸、苦、辣、咸。知足常樂,才能過自在逍遙、平凡快樂的生活。正所謂,“知足不貪,安貧樂道,力行趣善,不失其常,舉動適時,自得其所者,所適皆安,可以長久。”
《老子》中記載了這樣兩句話:“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兩句話同樣都是想要告訴我們,要學會知足,學會滿足于所擁有的一切,對他人之物不羨、不慕、不嫉、不妒,如此方可活得自由自在、瀟灑快活,這才是古訓所言“知足常樂”。
●點評
作文在開頭就引用名言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知足,方能常樂;不知足,唯有常憂”,然后通過舉例論證等方法進一步論述,緊接著強調“知足”需要一種正確的心態,最后在作文的結尾再次回扣觀點,論證邏輯簡單清晰。小作者在論述過程中的語言表達兼具文學性和思辨性,讀來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