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信,既是對奮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對奮斗精神的自信。”深刻領會把握這一重大論斷,對于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新征程堅定歷史自信,把握歷史規律,增強歷史主動,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頑強意志和歷史擔當,在新的趕考之路上繼續交出優異答卷,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不懈奮斗為歷史自信賦予志氣。不懈奮斗,涉及的是前進目標和方向問題,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具有導向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開宗明義地指出:“中國共產黨已走過百年奮斗歷程。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致力于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責任無比重大,使命無上光榮。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圍繞這一主題,我們黨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根本社會條件。我們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我們黨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實現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明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不懈奮斗要有堅定的韌性。回顧黨的歷史,為什么我們黨在弱小的情況下能夠逐步發展壯大起來,在腥風血雨中能夠絕境重生,在攻堅克難中能夠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處于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義無反顧向著這個目標前進,從而贏得了人民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創造出舉世矚目的非凡業績。
不懈奮斗是接續奮斗,需要一代接一代前赴后繼。毛澤東同志曾指出:“中國的青年運動有很好的革命傳統,這個傳統就是‘永久奮斗。我們共產黨是繼承這個傳統的,現在傳下來了,以后更要繼續傳下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我們要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黨和人民事業發展需要接續奮斗,必須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能夠成功、中國能夠成功?這里面固然有文化因素,但更重要的還是政治制度的優越性。我們的路線是一以貫之的,我們的制度很穩定,選人用人也有連續性,志存高遠、規劃長遠,一步一步、一代一代扎實推進。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號召: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埋頭苦干、勇毅前行,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英勇奮斗為歷史自信賦予勇氣。英勇奮斗,涉及的是前進的精神動力問題,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具有主動性作用。英勇奮斗,內在地蘊含著犧牲精神。毛澤東同志指出:“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任何一支政治力量能像中國共產黨這樣,為了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不惜流血犧牲,不懈努力奮斗,團結凝聚億萬群眾不斷走向勝利。” “不怕犧牲、英勇斗爭”,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發出的誓言,成為偉大建黨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兌現了自己的諾言。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歷經磨難中成長、在攻堅克難中壯大,為了人民、國家、民族,為了理想信念,無論敵人如何強大、道路如何艱險、挑戰如何嚴峻,黨總是絕不畏懼、絕不退縮,不怕犧牲、百折不撓,以無數先烈的鮮血染紅了我們共和國的旗幟。正是因為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別人恩賜的,不是別人拱手相讓的,而是用流血犧牲換來的,我們黨始終堅持走自己的路,既不仰人鼻息,也不受別人頤指氣使,頂住國際風云變幻的壓力,經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曲折,保持紅色江山永不變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深刻表明,只要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勇于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奮斗犧牲,我們的國家就一定能夠走向富強,我們的民族就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英勇奮斗,是黨在百年奮斗中形成的偉大斗爭精神的生動體現。堅持敢于斗爭,是黨百年奮斗的一條重要歷史經驗。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黨和人民不可戰勝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人間奇跡的顯著政治優勢。為戰勝60年代初嚴重的經濟困難,毛澤東同志提出:“從現在起,五十年內外到一百年內外,是世界上社會制度徹底變化的偉大時代,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處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必須準備進行同過去時代的斗爭形式有著許多不同特點的偉大的斗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十八大提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黨的二十大提出:“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統籌發展和安全,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們正是靠著這種頑強斗爭,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新征程上,只要我們把握新的偉大斗爭的歷史特點,抓住和用好歷史機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同企圖顛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企圖遲滯甚至阻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一切勢力斗爭到底,就一定能夠戰勝一切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依靠斗爭贏得未來。

艱苦奮斗為歷史自信賦予骨氣。艱苦奮斗,涉及的是政治本色和工作作風問題,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具有根基性作用。我們黨是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起家的。艱苦奮斗是我們黨的政治本色和優良傳統,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這“三個務必”,不僅是在“兩個務必”基礎上的一種歷史性升華,也同樣揭示了黨在過去十年間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的奮斗密碼,具有深刻的意蘊與重大意義。在取得全國勝利前夕,毛澤東同志提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執掌全國政權后,黨以艱苦奮斗的精神,開展“三反”、“五反”運動,抵御糖衣炮彈的攻擊和香風毒霧的襲擊,蕩滌舊社會留下的污泥濁水,使社會面貌煥然一新。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提出“要有一股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作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具備的四個前提之一。黨以艱苦奮斗的精神,抵制住了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腐朽思想的影響和侵蝕,開創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進入新時代,黨發揚釘釘子精神,持之以恒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反對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狠剎公款送禮、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奢侈浪費等不正之風,解決群眾反映強烈、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倡導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剎住了一些過去被認為不可能剎住的歪風,消除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頑瘴痼疾,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為之一新。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有了新的時代內涵和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我們國家面貌和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艱苦奮斗精神永遠不能丟,丟了就會腐化墮落。今天,我們強調艱苦奮斗,不是要求黨員、干部像當年那樣過‘紅米飯,南瓜湯,挖野菜,也當糧的日子,而是要永葆艱苦奮斗本色,不丟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不丟廉潔奉公的高尚操守。”從物質層面看,現在講艱苦奮斗,是要反對脫離國情、脫離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消費和奢侈浪費,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從精神層面看,現在講艱苦奮斗,是要有不畏艱難、銳意進取、堅忍不拔、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特別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甘于奉獻的思想品德。作為黨員干部,務必把艱苦奮斗精神堅持好、運用好,珍惜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以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昂揚的姿態、更加有力的行動,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在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建功立業、再續輝煌。
團結奮斗為歷史自信賦予底氣。團結奮斗,涉及的是人心向背和力量支持的問題,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從強調“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到指出“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勝利”,“黨用偉大奮斗創造了百年偉業,也一定能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偉業”,再到號召“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團結奮斗”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關鍵詞。作為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顯著的精神標識,“團結奮斗”在新時代更加熠熠生輝,引人思考,給人啟迪。團結是戰勝一切困難的強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偉業的重要保證。一百多年來,我們黨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帶領全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結果。黨在不同歷史時期,都能匯聚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共同奮斗,從而建立起人民大眾的、各方面共同參與的人民政權,創造出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
團結奮斗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程的主旋律,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密碼。要矢志不渝發揚團結奮斗的優良傳統,堅定團結奮斗的頑強意志,不斷凝聚起團結奮斗的磅礴力量。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面對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任務,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十分強調革命斗爭過程中黨和人民的團結與奮斗,毛澤東要求“用全力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鞏固我們的黨”,提出了“爭取和團結群眾”、“以斗爭求團結”、“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等重要論斷,為革命斗爭提供了有力指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勇往直前、浴血奮戰,先后歷經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等重要革命斗爭,以強大的生命力和戰斗力最終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推動中國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社會到建立人民當家作主國家政權的歷史性轉變。
新中國成立后,面對一窮二白的社會環境,黨和人民團結統一、努力奮斗,以昂揚向上的姿態投入到國家建設中來。這一時期,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中國共產黨主動完善執政體制和執政方式,初步形成了黨領導國家工作的各項制度,黨的純潔、團結和紀律得到了維護。毛澤東作為新中國的主要締造者,高度重視黨和人民的團結奮斗,要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增進人民團結。總的來看,新中國成立后,黨和人民開啟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嶄新征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通過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黨領導人民在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等各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黨的執政根基不斷穩固,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呈現欣欣向榮的氣象。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黨和人民團結奮斗歷程的重要轉折點,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黨重新確立了正確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號召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向前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被列為“實現四化的四個條件”的重要組成部分。總的來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圍繞“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使人民擺脫貧困、盡快富裕起來”的重要奮斗目標,黨和人民牢牢把握改革開放帶來的寶貴機遇,著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不斷適應改革開放后日新月異的發展要求,努力營造起團結穩定、共同奮斗的良好政治局面,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推進治國理政的實踐歷程中,堅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團結帶領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創了更加光明的前景。在此過程中,黨和人民順應時代潮流,高揚團結奮斗旗幟,凝聚社會各方力量,在應對各種風險挑戰過程中積極占據主動地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全黨全國人民在新時代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黨和人民錨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團結奮斗目標,吹響了奮進新時代、啟航新征程的號角。
(本文作者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原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