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瀟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提出2035年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我國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能否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關鍵。我們必須深刻領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意義,堅定信心、攻堅克難,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強國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自立自強,作出了“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等重大判斷。2023年4月10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加快科技創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的戰略基石。縱觀人類發展史,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和生產力提升的關鍵要素。科技創新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一個關鍵變量,各主要國家紛紛把科技創新作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反之,則會造成發展動力衰減和能力天花板。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改革驅動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新時代新征程,要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充分認識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對增強我國發展競爭力和持續力的決定性意義。科技自立自強不僅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強勁筋骨”支撐民族復興偉業,這是面向未來的必然選擇。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從經濟發展的維度看,從現在起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既要有量的合理增長,更要有質的有效提升。我國要建成現代化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需要再上一個大的臺階,經濟規模總量需要有顯著增加。但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無疑是量的增長的根本前提。我國現在經濟發展遇到的瓶頸已經從過去的生產能力不足轉換為結構層次不高、優質供給不足,解決發展質量問題成了主要矛盾,如果不能在發展的結構層次上加以提升,不轉到以技術進步為主要動能的新的發展軌道上,經濟上量的增長也難以保證。高質量發展不僅是當前的緊迫任務,必須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而且這個首要任務將貫穿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僅關系到我國科技創新發展水平問題,而且決定了我國現代化建設是否具有重要戰略支撐,是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向成功的根本關鍵。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的必然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14億多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日益上升,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需要,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創新成果,有助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才能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成長空間、關鍵著力點和主要支撐體系,使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高質量發展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必然要求。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當前,國際環境錯綜復雜,世界經濟陷入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塑,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和全局意義。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維護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必須緊緊抓住科技自立自強這個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的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增強抗壓能力、應變能力、對沖能力和反制能力。我國科技發展正處在將強未強、不進則退的關鍵階段,只有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才不會被遲滯甚至打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自主創新事業是大有可為的!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為的!”“我們完全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乘勢而上,大展宏圖。”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一些重要科技領域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當前,我國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擁有一系列優勢和有利條件。
我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為科技自立自強打下了良好基礎。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創新環境逐步改善,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創新指標在全球排名已經從2012年的第34位躍升到2022年的第11位,已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十三五”以來,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態勢,明顯高于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2022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突破3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突破2.5%。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全面完成143項任務,推出“揭榜掛帥”、“賽馬”等項目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科技創新人才全鏈條培養機制,實施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創新生態不斷優化。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在量子信息、干細胞、腦科學、類腦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載人航天、嫦娥探月、天問探火、人造太陽、載人深潛、北斗導航、超級計算機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我國具有超大規模經濟體的特殊國情,為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我國擁有世界上最為完備的產業鏈,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具有其他經濟體無可比擬的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特別是,我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備的制造業體系,產業鏈配套能力全球領先。龐大的產業體系當前正處于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中,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新需求,也為新技術應用提供了廣闊的“試驗田”,能夠加速創新成果的轉化。此外,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們對消費質量和層次要求持續上升,成為全球最具成長性的消費市場,能夠為科技創新提供廣闊的應用空間、豐厚的經濟回報、充沛的發展動力。
我國不斷深化對外科技合作,為科技自立自強拓展了發展空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參與全球創新治理,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持續推動對外科技合作交流,不僅提升了中國自身的創新能力,也促進了全球科技進步,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新貢獻。截至2022年底,中國已經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簽訂了114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并面向東盟、南亞、阿拉伯國家、拉美等建設了8個跨國技術轉移平臺,基本形成了“一帶一路”技術轉移網絡。目前,中國主導發起的“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成員單位已達67家。
我國有黨的領導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為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根本保障。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最大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是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法寶。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能夠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關鍵就在于我們有黨的領導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能夠集中各方資源和科研力量開展科技攻堅。邁上新征程,我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骨干引領作用,一定能夠不斷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科技創新是發展生產力和提高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國際競爭新優勢越來越體現在創新能力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解決外國‘卡脖子問題”,“牢牢把握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以只爭朝夕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搶抓全球科技發展先機,在基礎前沿領域奮勇爭先”。我們要深入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最關鍵最核心的技術要立足自主創新、自立自強”,“要緊緊牽住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基本前提。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擺脫受制于人的困境。我國在信息技術、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領域還存在不少“卡脖子”問題,這些問題的背后是基礎研究薄弱、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學科交叉不夠、技術整合集成能力不強。要堅持“四個面向”,抓緊突破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核心技術。明確我國科技創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超前規劃布局,加大投入力度。高度重視原始性專業基礎理論突破,加強科學基礎設施建設,保證基礎性、系統性、前沿性技術研究和技術研發持續推進,強化自主創新成果的源頭供給。高效合理配置創新資源,促進跨學科交叉,深入推進協同創新和開放創新,加強對原創性、系統性、引領性研究的支持,構建高效強大的共性關鍵技術供給體系。
優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大力培育創新文化,健全科技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為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盡展才華創造良好環境。”多年來,我國一直存在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痼疾,其中一個重要癥結就在于科技創新鏈條上存在著諸多體制機制關卡,創新和轉化各個環節銜接不夠緊密。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完善科技人才差異化評價和長周期支持機制,構建完備的人才梯次結構,著力打造體系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科技強國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國家實驗室要緊跟世界科技發展大勢,適應我國發展對科技發展提出的使命任務,多出戰略性、關鍵性重大科技成果,并同國家重點實驗室結合,形成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科研院所要根據世界科技發展態勢,優化自身科技布局,厚實學科基礎,培育新興交叉學科生長點,重點加強共性、公益、可持續發展相關研究,增加公共科技供給。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企業要強化創新主體地位,發揮“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中國將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科學技術是人類共同的財富,開放交流是探索科學前沿的關鍵路徑。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我們要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穩步拓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探索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新模式,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充分運用全球科創資源,千方百計引進那些能為我所用的頂尖人才,鼓勵外商投資設立研發中心。以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凝聚共識,聚焦國際科技創新前沿和氣候變化、人類健康等共性問題,加強同各國科研人員的聯合研發。推動完善全球科技治理,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科技發展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環境。
(作者單位 外交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