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這一重要論述對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文明的內在邏輯進行了深刻揭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文化和文明的復興;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文化的地位不可替代,文明的作用更加凸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必須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文明的內在邏輯,更好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加快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不斷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矢志奮斗。
中華文明輝煌燦爛,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但鴉片戰爭以后,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為了挽救民族危亡、賡續傳承中華文明、追尋現代化之路,無數仁人志士的求索嘗試都以失敗告終。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重任,歷史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身上。一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引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使古老的中華文明擁有了現代化力量、呈現出勃勃生機。
首先,中國式現代化激活了中華文明的生機活力。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一種現代化道路的選擇,也是中華文明蘊含的生機活力被激活的過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性重塑的過程。中華文明近代蒙塵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創造的偉大文明,用深刻的文化自覺喚起了億萬同胞的偉大覺醒。新中國的成立為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為現代化建設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理論準備、物質基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的認識,初步構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提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和拓展,豐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呈現方式和表達方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時代精神相融相通,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創造新的表現形式,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創造的偉大文明,使中華文明再次迸發出強大精神力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向上向前向善的內驅動力。
其次,中國式現代化凸顯了中華文明的獨特優勢。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前見”,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僅使中華民族大踏步地趕上時代,而且超越了西方現代化對抗、異化和片面的發展方式,凸顯了中華文明具有的獨特優勢。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在獨立自主探索的基礎上,以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人類社會普遍追求的現代文明三者的深度融合。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不僅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更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以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極大地豐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園。
最后,中國式現代化展示了中華文明的天下格局。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正在大力推進的偉大而艱巨的事業,不僅指明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奮進之路,也為人類文明的重構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主張,具有全面超越資本主義文明的巨大潛力,展示了人類文明發展有了走向更光明前景的可能。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成果,形成對民族自我文化價值的自覺,蘊含著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優秀文化基因。同時,中國式現代化堅持胸懷天下,與各國人民一道憧憬和描繪世界的美好未來,通過“五位一體”的發展目標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主張,彰顯了中華文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博大胸懷和非凡氣度,從根本上超越了西方中心論的窠臼,改寫了世界現代化的發展圖景。中國式現代化開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具備了一種人類文明新形態應有的歷史厚度、現實依據、科學內涵和價值意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將進一步彰顯中國文化、中華文明對于當今世界的重大意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彰顯中華文明兼濟天下的雍容氣度與博大胸懷,為解決人類重大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也為人類文明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選擇、開辟了光明前景。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深刻闡釋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是對中國文化特性、中華文明精神的深刻總結,是站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全新視角對創造新文化的恢弘擘畫,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根本指針。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一脈相承的深厚滋養。在5000多年漫長文明發展史中,中國人民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悠遠的歷史,深厚的大地,這是我們的信心和底氣所在。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引,又包含中華文明的價值導引,還彰顯著現代科技和社會創新的實踐牽引。必須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華文化,認識中國式現代化,守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正確方向。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賦予中國式現代化守正創新的精神品格。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產生了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偉大思想工匠、偉大科技成果、偉大文藝作品,涵養了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創新品格。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樹立了典范,為其提供了全新選擇。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賦予中國式現代化強大的凝聚力。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這種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中國式現代化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賦予中國式現代化開放包容的寬闊胸襟。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中國式現代化立足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開放包容中形成的。中國式現代化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超越了西方固有的單一線性、漸次發展的現代化模式,為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提供了中國方案,不斷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貢獻。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賦予中國式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顯著特征。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中國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決定了中國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強加于人,決定了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決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是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中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只有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行穩致遠,奮力譜寫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嶄新篇章。
第一,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思想保證。中國式現代化既是發展道路,也是前進方向,必須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尤其是當前,面對國際國內的復雜形勢,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地位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有著引領發展方向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更加需要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領發展潮流、凝聚思想共識、增強信心決心。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不動搖,堅持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發展馬克思主義不停步,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5000多年文明寶庫進行全面挖掘,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有效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思想保證。
第二,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匯聚中國式現代化強大精神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精神支撐。我國正面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發展新階段所帶來的新任務、新問題,走好新時代趕考之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更加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之注入精神力量,更加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要將其融入法治建設、融入社會發展、融入日常生活,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營造人心歸聚、精神相依的良好局面,凝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
第三,大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深深扎根于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沃土之中。要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充分彰顯中國特色,必須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理念、價值觀念的作用,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強大精神動力。要充分挖掘革命文化凝聚全社會精神力量、滋養人民精神世界的價值,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紅色精神動力。要通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知識體系、價值觀念、思想信仰和行為規范,產生凝聚精神力量、激勵社會成員的強大能量,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要增強文化自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本文作者 廣西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