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希勝
在全黨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熱潮中,深入研究并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100多年來始終堅持調查研究的重大意義,對于提高廣大黨員特別是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積極投入調查研究的自覺性,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為奮進新征程凝心聚力,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調查研究,從根本上講,就是黨全面認識中國、認識世界、認識人民、認識自己,進而作出正確決策,團結帶領人民推動社會變革和發展的重大舉措;是踐行黨的性質宗旨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是黨傾聽群眾呼聲、把握群眾脈搏、密切黨群關系的重要渠道。
調查研究既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命題,也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黨一成立,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100多年來,黨始終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指南。這是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歸根到底的原因,是黨領導人民團結奮斗,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的重要保證。
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是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重要理論成果,是黨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人民的重大貢獻。黨的100多年的歷史說明,結合就是探索,就是奮斗,就是創新,就是發展,而要結合的好,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一個是掌握中國實際。要做到這兩個掌握,離開廣泛的調查和深入的研究是絕對不行的。1930年5月,毛澤東同志站在加強黨對紅軍的正確領導,反對紅軍中的教條主義(當時稱本本主義)的高度,明確提出了“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的重要思想。聯系黨的100多年的歷史,今天我們也可以說,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
理論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深刻揭示和正確反映,是對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是對經過實踐檢驗的人類智慧的升華,而這包含著調查研究的功能。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如果沒有毛澤東同志對中國社會各階級、農民運動和井岡山地區我情、友情、敵情、地形以及紅軍在井岡山和贛南蘇區革命斗爭實踐等方面情況的調查研究,就不可能成功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新中國成立后,如果沒有毛澤東同志1956年2月至4月對國務院30多個經濟部門工作的調查研究,就不會有《論十大關系》的產生。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如果沒有鄧小平同志親自深入全國各地調查研究,以及廣泛吸取中央領導機關和中央其他領導同志調查研究的成果,就不會適時提出符合形勢任務、發展要求、來自群眾和實際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政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更充分彰顯出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重視調查研究的重大作用。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是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黨的100多年的歷史告訴我們,黨的理論要變為實踐,還要有若干個必不可少的中間環節,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制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必須通過對全國各地的各方面實際情況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才能保證其正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也必須通過對本領域本行業本單位實際情況的調查研究,才能使之在實際工作中得到創造性的貫徹落實。
黨的路線是以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和群眾路線等為主要內容的相互聯系、相互支持的統一體。黨的路線要在實踐中落實,在群眾中扎根,都離不開對調查研究的實際情況的掌握。毛澤東同志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從這段論述中可以領悟到堅持思想路線的過程就是調查研究的過程。同樣,堅持其他路線,如果不搞調查研究,就掌握不了實際情況,弄不清相關事物的特點規律,其路線就落不到實處。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100多年的歷史表明,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調查研究則是催生、鍛造和發展這一武器的必要條件,其作用不僅體現在中國社會變革和發展的各個方面,而且影響全世界。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運用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的偉大成果,就不會出現由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在中國的成功而在世界舞臺上展現的馬克思主義的嶄新形象,更不會出現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有利于社會主義重大轉變的新趨勢。
打江山必須贏得民心,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只有贏得和守住民心,才能凝聚中國力量,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從黨的100多年歷史經驗中得出的結論。贏得和守住民心是一個艱巨復雜的偉大工程,涉及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是黨的最大政治,是黨群關系中的核心內容。贏得和守住民心,必須通過調查研究摸清和掌握民情。100多年來,黨通過調查研究,掌握了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為中心內容的實際情況,在團結帶領人民開辟正確前進道路、創立黨的與時俱進的理論的過程中,堅持把為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奮斗與及時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相結合,廣大黨員用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為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感動影響人民群眾,與對人民群眾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逐步贏得和守住了民心。推動了中國人民的持續覺醒和緊密團結,適時形成了適應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氣吞山河、威武雄壯的革命大軍、社會主義建設大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軍,書寫了凝聚中國力量的恢宏篇章。調查研究既是這一篇章中的序曲,又是每一章節中的前言,從中可以看到,調查研究就是黨依靠和服務人民,贏得和守住民心,為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凝聚中國力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戰勝國內外各種反動力量的破壞,沖破黨內主觀主義、教條主義的干擾,深入群眾,深入實際,調查研究,適時掌握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國情、民情、軍情、黨情,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開創了正確革命道路,創建和發展了新型人民軍隊,完成了建設一個具有廣大群眾性的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的極其艱苦的任務,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志愿軍奪取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的同時,保持和發揚黨的深入群眾、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優良作風,掌握了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國情、民情、軍情、黨情,在此基礎上制定并執行了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整頓了黨風黨紀,加強了對人民群眾的憶苦思甜、發揚光榮傳統、爭取更大光榮的教育,推進了人民軍隊的正規化和現代化建設,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開啟了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億萬中國人民從新中國成立后得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實際利益中振奮了精神,滿懷翻身解放,當家做主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感恩共產黨和擁護社會主義的真情實意,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形成了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營造了激情燃燒、爭光創優、催人奮進的難忘歲月,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嚴肅認真的調查研究,掌握了“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的國情、民情、軍情、黨情,實行黨和國家工作重點的轉移、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領導人民團結奮斗,推動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偉大成就。廣大人民群眾親眼看到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防實力的顯著增強、人民生活的顯著改善,黨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深刻的變化;深刻感悟到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增強了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心和信念,自覺形成了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更加自覺進行調查研究,更加全面準確地掌握了新時代中國的國情、民情、軍情、黨情。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率先垂范,新時代以來,他幾乎走遍了全國各方面各條戰線具有代表性的單位,從街道社區到企業學校,從雪域高原到北國邊陲,從有現代化機械裝備的車間和精密儀器儀表的實驗室到快遞小哥的集中地,從發達地區的居民家庭到條件較差的農民簡陋的住房,從軍營、哨所到機場、艦艇等等,都留下了他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堅實的足跡。從長江、黃河等江河的治理,到南水北調工程的積極推進;從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綜合治理;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從保護并發揮歷史文化作用,到推進科技創新等,各個領域、各條戰線都回響著人民群眾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的聲音,展現了一派新的景象。習近平總書記通過親自調查研究,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并掌握了新時代中國各方面的真實情況,為組織領導黨中央和中央領導機關制定一系列破難題、闖難關、創新業、開新局的方針政策,創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供了重要依據。
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正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攻克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我國邁向全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廣大人民群眾正是從電視中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農村調研時,揭開老鄉的鍋蓋,摸摸老鄉的被褥,喝口老鄉水窖中的飲水等具體行動中,看到了人民領袖愛人民的光輝形象,不由自主地從內心發出“習近平總書記好”的真實聲音。廣大人民群眾正是從接受黨的創新理論教育、親眼看到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和自身各方面發生的深刻變化和顯著提高中,深刻領悟到中國共產黨“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更加自覺地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形成了推進全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沿著黨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
調查研究是應對國內外復雜環境的重要舉措。在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網絡快速發展的歷史條件下,國家各行各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等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對國內外形勢的分析和掌握。特別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世界范圍內的不確定性、難以預料的因素顯著增多。國內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各種風險、挑戰、困難、問題比以往更加嚴峻復雜。而且國內形勢與國際形勢緊密相連,中國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更加需要中國。及時認清和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才能更好地發展自己,調查研究不僅不能離開,而且更要加強。
調查研究是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必經途徑。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重要思想。他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深刻闡明了為什么要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怎樣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重大問題。明確提出:“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歷史責任?!彼J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一個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篤行真理的過程”;明確提出并深刻闡明了“兩個結合”的重要思想,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上述重要思想,必須緊緊圍繞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這一重大課題,深入進行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要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深刻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本質要求、戰略安排和必須堅持的重大原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思想,積極推進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的實現,既向調查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又提供了廣闊舞臺。必須通過調查研究弄清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共同點和不同點,以便學習吸收外國現代化建設中的有益經驗為我所用,保持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使中國式現代化在博采眾長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弄清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以便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揚長補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快速發展;弄清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取得的成就和經驗、困難和問題,以便使黨和人民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在發揚經驗、克服困難中,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勇毅前行。
調查研究是解決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和全面從嚴治黨中的問題的必要保證。新時代以來,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都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群眾、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掌握了真實情況,進而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決心與魄力,采取正確全面有力的方針原則方法和堅決果敢持之以恒的行動緊密相關。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新時代新征程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作出新的部署,提出新的任務和要求。完成這方面任務和要求,既給調查研究提供了新的舞臺,也給調查研究提出了任務和要求。圍繞解決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和全面從嚴治黨存在的問題而進行的調查研究是一個重大的政治性課題。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調查研究千萬不能搞形式主義,不能搞浮光掠影、人到心不到的‘蜻蜓點水式調研,不能搞做指示多、虛心求教少的‘欽差式調研,不能搞調研自主性差、喪失主動權的‘被調研,不能搞到工作成績突出的地方調研多、到情況復雜和矛盾突出的地方調研少的‘嫌貧愛富式調研,而是要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接地氣、通下情”。我們開展調查研究,一定要銘記習近平總書記上述重要指示精神,真正把功夫下到查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