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振宇

巍巍寶塔山,銘記著一代偉人力挽狂瀾的不朽功勛;滾滾延河水,講述著一個個創造輝煌的傳奇故事。沿著當年紅軍在陜北的轉戰路線,重訪延安革命舊址,走進毛澤東同志當年住過的窯洞,通過留存的珍貴報刊書籍、宣傳張貼畫和大量的歷史照片,我們追尋著紅色文獻中的延安記憶。
延安,革命的圣地,新中國的搖籃。黨中央、毛主席曾在這里度過了13個春秋。這13年,是中國革命由挫折走向勝利的13年,是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艱苦創業的13年,是中華大地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13年;這13年,也形成了一種具有深遠意義的延安精神,即: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實地參觀寶塔山、楊家嶺、棗園等革命舊址和紀念場館,聆聽專家講解、講解員解說,心中的圣地延安和延安精神更加輪廓分明、脈絡清晰、歷歷在目,成了烙印在自身腦海中的群像,感到仿佛回到了一個個金戈鐵馬的煌煌場景,回到了一個個“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熱血畫面,回到了“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邁擔當畫卷。
古往今來,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小到一個單位、一個個人,都需要有一種精神作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力量源泉。縱觀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偉大時代精神,而其中延安精神,與偉大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洪精神、抗震精神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
延安時期,我們黨在紛繁復雜的革命形勢下,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偉大革命理想,牢牢把握革命的領導權,作出了關系中國革命命運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實踐證明,堅定的理想信念永遠是戰勝一切困難、經受任何考驗的強大精神支柱,也是保持黨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中國共產黨走過102年歷程,不僅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還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道路。靠的是什么?仍然是馬克思主義,仍然是堅定的理想信念,仍然是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鄧小平同志多次告誡我們“老祖宗不能丟”,習近平總書記講“如果丟了共產黨人的遠大理想,就會迷失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調研時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堅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用以滋養初心、淬煉靈魂,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黨性的差距、校準前進的方向。
長慶油田地處陜甘寧革命老區。回首長慶石油半個多世紀的輝煌歷程,幾代長慶人身在延安學延安,賡續紅色血脈,牢記“國之大者”,始終把延安精神作為凝心鑄魂、推動發展的強大力量,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加油爭氣”。而延安精神在每一歷史時期都是企業戰勝困難、實現突破的精神支柱。追溯歷史,長慶石油同延安精神淵源深厚,一脈相承。
或許在眾多人眼里,“三塊石頭支口鍋,三頂帳篷搭個窩”的照片,僅僅只是一種教育的方式。然而,當目睹石油工人穿著“鍍黑金”的工服席地而坐,端著“鐵桶”飯碗吃著粗茶淡飯的情景時,我的眼睛濕潤了,這難道不就是延安精神的傳承、為油奉獻的真實寫照嗎?石油父輩工作之余住在一間4人的窯洞內,坐臥在鋼絲鐵床上,邊看著一臺時有時無信號的14寸黑白電視,邊笑談著人生的夢想,這難道不就是延安精神的傳承、在平凡中書寫著人生的不平凡嗎?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這種精神從未改變。長慶油田繼承發揚延安精神,深耕隴原、挺進陜北、鏖戰賀蘭山、勇闖毛烏素,在“為油而戰”的偉大實踐中形成了“忠誠擔當、創新奉獻、攻堅啃硬、拼搏進取”的精神面貌,鍛造了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負重、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創造的石油鐵軍。
今天,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長慶人,更應該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以勿忘昨天的艱苦歲月,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壯麗征程,奮勇前行,為采油三廠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為油田公司建設世界一流大油氣田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在人生事業的發展和理想實現的過程中踐行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