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明
下派駐村近6年,帶著母親去扶貧,引入葡萄園、養殖場等集體經濟,帶領特火村精準脫貧,她就是黨的二十大代表、四川涼山州農業農村局機關黨委書記劉驥。由于工作突出,先后被授予全國“兩優一先”先進典型、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等稱號。
2015年8月,受組織委派,劉驥到喜德縣紅莫鎮瓦西村任第一書記,開展精準幫扶工作。兩個月后,她被調整到基礎條件更差、脫貧任務更重的特火村擔任第一書記。
身為家中獨女的劉驥,70多歲的母親已患糖尿病10多年,每天都要吃藥控制血糖,駐村的前兩年都是丈夫在照顧母親。2018年,劉驥的婆婆患上腰椎結核,丈夫一個人照顧兩位70多歲的老人,一時感到十分吃力。
一方面脫貧戰場分不開身,一方面是年邁生病的母親要人照顧。思前想后,劉驥便把母親帶到了村里。然而,母親到村里卻閑不下來,在房前屋后種上蔬菜,還買來雞苗,帶動村民搞種養。由于母親懂彝語,還能為劉驥和工作隊員當翻譯。老人的到來,不僅沒有成為女兒的負擔,反而還成為脫貧攻堅工作的得力助手和后勤保障,駐村隊員都親切地稱劉驥的母親為“編外幫扶隊員”。
2019年6月,劉驥的丈夫在上班時不慎摔成胸椎壓縮性骨折、肺挫傷入院。當時,特火村正處于“大排查”入戶走訪關鍵時期,劉驥在丈夫入院第一天去醫院探望,第二天又返回村上。丈夫出院后需靜養3個月,劉驥又把丈夫接到村里照顧。兒子放暑假,回到西昌的第二天就背著書包到了村上。就這樣,劉驥把家安在了村里。
兩年駐村期滿,劉驥沒有離開;2017年底,特火村退出貧困村,她依然不肯走。她說:“村里只要有一個人不脫貧,我就不回去!”2021年7月,在扎根特火村近6年后,劉驥被組織安排回涼山州農業農村局擔任機關黨委書記。村民們得知劉驥即將離開,非常依依不舍。分別時刻,劉驥也鄭重向村民們承諾:“請大家放心,我永遠是特火村的一員,會一直和大家在一起。”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劉驥把扶貧當成事業干,無論是到哪個鄉村,遇到什么困難,她都俯下身子謀劃脫貧、沉下心來幫扶百姓,親力親為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創收增收、農村宜居宜業。劉驥把大山當成家,沒有臨時觀念,沒有歇腳松勁,帶著感情扎根山村,帶著母親一起扶貧,帶著真情上山下田,一心一意服務彝族鄉親。劉驥把村民當成親人待,始終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把群眾的急難愁盼放心上,精準扶貧不受時間限制,駐村幫扶不分你我,脫貧解困不落一人。
特火村全村370戶1499人中,當時精準識別建卡貧困人口有90戶432人。當劉驥第一次走進四面環山、交通不便、語言不通、推門還能看到牲畜糞便的特火村,她就暗下決心要改變這一切。
產業如何發展、農民收入如何持續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怎么完善,這是擺在劉驥和幫扶工作隊面前的首要問題。為了讓村里人改善生活提高收入,走出大山邁向更好的生活,也讓特火村按標準如期脫貧,綜合幫扶隊在劉驥的帶領下經常入戶調研,找準產業發展的路子。通過調研分析,她和幫扶隊動員村民因地制宜發展花椒、核桃、養殖產業。建成由紅莫鎮牽頭全鎮9個村產業發展資金成立的彝火現代工業產業園葡萄大棚基地,引進鐵騎力士公司養殖代養場建設項目,按照“公司+業主+農戶”模式與鐵騎力士公司合作發展生豬代養,新建成生豬代養場6個,并簽訂協議,要求每年每個代養場要給村集體和建卡戶分紅。根據協議,村集體分紅16500元/年(共計99000元),建卡戶分紅1000元/戶/年,有效地壯大了集體經濟。如今,村集體經濟已建成標準化羊圈10個、豬圈500平方米,種植核桃達3000畝。
針對當地村民“等靠要”的思想較重,劉驥注重從思想引導入手,利用農民夜校、新型農民素質提升班等平臺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大力推薦村民外出務工就業,全村包含建卡戶在內共有380人外出務工,人均務工年收入3萬元左右,幫助貧困戶脫了貧致了富。“我不能辜負每一個村民對我的信任。”任職第一書記5年來,劉驥將精力全部放在扶貧工作上,把自己當作奔馳在田間的扶貧之馬,“我名字中有個‘驥字,意思是‘一匹馬在田間地頭一路前行啊”。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掛職“不過渡”是她的擔當。在劉驥心里,真正作出表率、干出名堂,才是駐村幫扶的應有之義;在她眼里,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光陰不虛度是她的責任。6年間,劉驥全身心幫民助民,轉觀念、增動力,引產業、促發展,抓培訓、促就業,實打實為群眾造福謀利,朝著致富之路加速前進。民心不辜負是她的黨性。劉驥以“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使命踐行宗旨,以“脫貧攻堅,不落一個家庭”的誓言服務群眾,讓高山上的百姓真正有事做、有錢賺、有盼頭。
特火村海拔在2100米至3100米之間,是典型的山區彝族聚居村,為了讓大家住上更舒適、整潔的房子,劉驥堅決響應黨中央搬遷扶貧這個重大戰略舉措。為了疏通群眾故土難離、不愿改變的思想,劉驥全力以赴,不厭其煩地號召大家易地搬遷,耐心細致地做大山村民的工作,使村民從“不想不愿”到“心甘情愿”,贏得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從“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大山搬出來。
2017年底,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修建完成,64戶貧困建卡戶搬離高山,喜遷新居,余下26戶貧困戶也住上了“彝家新寨”新房。劉驥還帶領群眾完善修繕基礎設施,努力做好就醫就學配套、文化服務配套、就業服務配套,在集中安置點內配備完成了文化廣場、村支部活動室、公廁、人畜安全飲水工程、污水處理系統、聯戶沼氣集中供氣、集體廚房等項目,極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為了讓群眾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劉驥組織村組干部定期對公共廁所、衛生死角進行清掃,用行動去影響、帶動當地群眾逐步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努力實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的目標。特火村也實現了整村脫貧,所有村民歡天喜地過上了小康日子。
挪窮窩、換窮業,才能拔窮根。特火村扶貧搬遷,搬出富民大責任。劉驥對彝族鄉親滿懷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下足“繡花”功夫,傾注最大精力,書寫了易地扶貧搬遷大文章的別樣精彩。特火村扶貧搬遷,搬出窮窩奔小康。作為基層“三農”工作者,劉驥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帶領群眾告別窮鄉僻壤,揮手落后貧瘠,搬出了窮山窩,也搬出了幸福感。特火村扶貧搬遷,搬出一片新天地。劉驥積極當好鄉村振興的參與者、推動者、踐行者,讓貧困群眾既走出眼前的大山,更走出了心中的大山,帶領群眾住上新房子、打開新視野、奔向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