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清

18歲應該是什么樣子?人們形容18歲是豆蔻年華,是風華正茂,是一生中活力四射、熱情奔放的最美好時光;18歲的足跡,延伸著追求;18歲的翅膀,翱翔著希望。但是,在革命戰爭年代,在殘酷的對敵斗爭中,一位18歲的女交通員,為保守黨的秘密和掩護同志推抱著敵軍官縱身跳崖,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她就是英勇犧牲的井岡山女交通員吳月娥。
1911年,在湖南酃縣南流村荷樹窩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一個女孩呱呱落地,取名吳月娥。1927年10月,也就是吳月娥16歲那年,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了井岡山。從此,革命之火開始燃遍了井岡山的大小村莊。從小就對土豪劣紳疾惡如仇的吳月娥,像大人一樣加入了打土豪、支援紅軍的行列。她還擔任了荊竹山鄉的少先隊隊長,帶領著一群少年兒童站崗、放哨、查路條、偵察敵情、看護傷病員。1928年6月起,吳月娥成為鄉工農兵政府的交通員,經常往返于大小五井、茅坪、茨坪,為紅軍傳遞情報。
1929年1月,湘贛兩省的國民黨軍糾集了6個旅、18個團的兵力,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三次“會剿”。為了粉碎敵人的“會剿”,1月4日,毛澤東在寧岡柏露村主持召開聯席會議,決定采取“圍魏救趙”的戰術:由彭德懷、滕代遠指揮紅5軍主力和紅4軍32團留守井岡山,由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紅4軍主力部隊出擊贛南,在外線打游擊并解決部隊的給養問題,以內線和外線相配合的打法打破敵軍“會剿”,保衛和發展根據地。此時,彭德懷部5個大隊800多人,加上32團副團長王佐帶的3營依然兵不滿千,部分人員連槍也沒有,只有梭鏢,每個士兵也只有20發左右的子彈。面對數十倍敵軍圍攻的嚴重形勢,守衛井岡山的彭德懷部在茨坪冒雪召開了誓師大會。彭德懷在會上作動員,號召大家以革命的獻身精神,誓死保衛井岡山。廣大紅軍戰士前仆后繼,英勇戰斗,但由于敵眾我寡,井岡山5大哨口相繼陷落。為了保存革命力量,紅軍余部突圍下山,南下尋找紅4軍主力。留在井岡山的群眾和傷員則轉移到了深山隱藏。
而轉移和隱蔽的群眾和傷員,需要與組織保持聯絡通暢,吳月娥就在這危急時刻,承擔起了鄉工農兵政府與區工農兵政府之間的聯絡工作。她每天冒著生命危險穿行在大井——茨坪——荊竹山的密林小路上,傳遞著至關重要的聯絡信件。有幾次在路上遇到敵人搜索,她眼尖腳快,機警地避開了敵人。

然而這次,她不幸被敵人發現了。這天下午,吳月娥從下井返回荊竹山,走到一座山坳頂上時,突然與敵軍近距離相遇,她被捕了。敵人用刺刀威脅吳月娥,讓她帶路找到紅軍的藏身之處。
此時的吳月娥心里非常清楚,落入兇殘的敵人手中,絕無生還的可能。于是,吳月娥說道:我就是紅軍聯絡員,知道紅軍在哪里,我帶你們去,只要你們到時候放了我。
敵人以為自己的威脅起了作用。吳月娥走在前面,后面跟著一個高個子的士兵,刺刀頂在了吳月娥的后背。就這樣,吳月娥帶著敵人向深山一步一步地走去。
生于大山,長于大山,吳月娥對井岡山太熟悉了。不知走了多久,吳月娥帶著敵人來到一處陡峭的山峰前,敵人見狀,開始對吳月娥起了疑心,于是大聲喝道:好大的膽子,你敢騙我們。吳月娥鎮定自若地說道:紅軍就在山頂背面的崖洞里,信不信由你們。聽完,敵人只得繼續跟著吳月娥往上走。
暮色開始降臨,吳月娥帶著敵人登上了一座陡險的山峰。山峰的另一側便是懸崖峭壁,隱約還可以聽到谷底溪流水聲。這時,敵人發現情形不對了,正準備質問吳月娥。突然,吳月娥用她弱小的雙臂一把抱住敵軍連長,用盡全身的力量朝著懸崖推去,不管敵人如何掙扎,吳月娥都死死抱住,頃刻,吳月娥和敵人一同掉下了山崖。就這樣,這位年僅18歲的女交通員,用自己瘦弱的身軀保護了同志們的安全,用生命詮釋了對革命事業的忠誠。
吳月娥的一生是短暫的、壯烈的。她是那樣的年輕,卻擔起了革命的重任。她是那樣的鮮活,卻為了革命犧牲了生命!在短短兩年零四個月的井岡山斗爭中,根據地犧牲了4.8萬多革命烈士,而留下名字的只有15744名。吳月娥和4萬多井岡山革命烈士一樣,永遠長眠于井岡山這座哺育他們的青山深處。讓我們向井岡山斗爭中那些英勇獻身的革命先輩致敬,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繼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