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呈泰
山東建筑大學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山東 濟南 250013
得益于全球化進程的加深和我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近年來許多中小城市的城區面積和社會活力大幅增加,在提高地方現代化程度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帶來了與日俱增的消防隱患。由于中小城市在城區規劃、財政收入和現有能力方面存在著天然劣勢,抗風險能力較低,因此編制符合其特點的城市消防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濟陽區坐落于黃河下游的魯北平原,前身為山東省濟陽縣,面積約1076 km2,2018年撤縣設區,現為濟南市濟陽區,總人口55.5萬,其中城區人口約22萬,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規定中的小城市(區)。隨著濟陽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消防保衛重點單位日益增多,且城區又呈現出棚戶區與高層建筑交織,易燃易爆單位分散的復雜態勢,現有消防基礎設施和力量無法滿足需求,急需編制出符合地方實際且具有較高可實施性的城市消防專項規劃。
分析濟陽區近五年的消防救援數據,可知近年來火警出動次數、撲救次數和車次等基本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2017年為近幾年來最大值,2018年下降后又呈現出抬頭態勢,說明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口增加、高層建筑及工業廠房數量增多、汽車廣泛使用等各種因素的產生,導致火災和救援數量日益增加。
分析濟陽區各街道近五年的火災發生原因,可知雜草、麥秸類火災最多、是火災的主要誘因,占總量的39%。起火地點主要分布在景區、苗圃、戶外雜草堆垛、居民小區綠化帶、道路沿線雜草等。天干物燥,戶外用火不當及其容易引發火災。房屋火災和車輛火災是火災發生的次要誘因,分別占到總量的20.9%和8.6%。救援出警數量占出警總量的16%。對不同年份數據進行對比,每年雜草、麥秸類火災的數量均為最多,其它種類火災及救援歷年出警數量比例基本相同。
經過幾年的發展,濟陽消防事業在火災防控、隊伍軟硬件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消防安全風險增加。隨著城區規模擴大,交通站場人流、車流高度集中,學校、醫院數量日益增加;老城區仍有部分易燃易爆單位分布在城市內部,并與城市其它設施混雜,威脅城市安全。
(2)城市高層建筑、地下建筑日益增多。濟陽區近年來高層建筑迅速增加,地下工程日益增多,且分布較為分散,使得火災撲救難度增加,為消防救援大隊的裝備和救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城市消防站布局布點需優化。目前濟陽整個城區僅靠銀河路中隊一座消防站承擔消防任務,轄區面積過大,遠遠超過規范規定轄區面積不應大于7km2的標準,無法及時響應災情,城市總體規劃中擬建消防站用地尚未明確,無法有效保證建設需求。
(4)消防供水系統不夠完善。消防供水難以滿足需求。城市部分主干道(銀河路、S220等)沿線消火栓缺乏,現有消火栓三分之一存在問題(損壞、銹死、無水),城區大部分道路消火栓的布設遠未達到要求,而且由于人為損壞及被埋壓、圈占或無法使用;多數消防自然取水點無法正常使用,部分河道常年干涸取水不便,導致消防水源難以保證。
(5)消防通信和設備有待優化。隨著信息化、大數據等行業的發展,現有消防通信水平有了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同時濟陽區現有消防裝備存在老舊、配置不足等問題,裝備質量及管理有待提升。
規劃原則可囊括為以下四個方面:(1)貫徹以預防為主線,以消防為結合的思路;強調規劃的預防屬性和公眾參與性,努力使預防火災成為全社會的共識。(2)既做到布局均衡又兼顧重點;對于消防工作各項布局應做到全域統籌、互為補充,對于市域內特別是老城區存在區域性火災隱患的片區應細化實施方案,定期整改完畢。(3)強調可實施性和規范性;即規劃的編制應結合本地實際,合理布局,科學設定指標,既做到符合地方法規又做到合理可行。(4)全面規劃與分步實施相結合。節約用地與留有余地相結合,充分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1]。
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與其他相關專項規劃相銜接;統一部署,將消防安全納入城市綜合災害應急救援體系統籌考慮;城鄉統籌,將城郊與農村納入消防體系;全面均衡,建構消防建設安全保障體系,本此規劃統一考慮消防安全布局、城市消防站布局及其他消防體系建設內容,以建筑完整、系統的城市消防保障體系;最后,做到與時俱進,運用現代、高科技的規劃技術。
規劃將城市不同類型用地火災發生頻率、財產及人員傷亡進行比較,將容易引發火災、且火災發生后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較大的用地類型進行歸類,通過綜合評定確定火災危害較大的用地類型。確定辦公用地,商業金融用地,文化娛樂用地、三合一場所,體育用地,醫療衛生用地,教育科研設計用地等18類用地(或建筑簇群)被確定為火災危害性較大的城市用地(或建筑簇群)。

表1 對城市消防安全有較大影響的用地一覽表(表格來源:作者自繪)
3.2.1 安全保護區劃分
濟陽區消防安全保護區的劃分主要依據《山東省城市消防規劃編制審批辦法》,同時參考了火災危害性綜合評價結論,將消防安全保護區劃分為甲、乙、丙三個等級。甲級消防安全區主要包括城市重要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用地、行政辦公和倉儲化工用地、文體教育與社會福利用地、舊城改造區和城市核心區;乙級消防安全區主要包括一般工業用地、非中心城區高層住宅和教育科研用地等;丙級消防安全區主要為綠地、公園和水域等具有防火避難功能的城市用地。
3.2.2 化工及易燃易爆區消防規劃
對全區范圍內現有的73處易燃易爆場所進行了全面摸底,對于位于老城區且造成消防安全威脅的工廠企業依據其自身特點做好改造、搬遷等措施,對相關新建項目應依據消防法規定選址且做好隔離防護措施。在開展易燃易爆化學危險品生產場所地址選擇過程中,確保其處在獨立安全地帶以及城市居民生活環境的邊緣區域,且同時確保其與現代城市的公共應用設備設施分布區域以及人員密集分布區域間保持充分的安全距離[2]。
3.2.3 舊城改造區消防規劃
對于舊城改造區消防規劃,著力于城中村和農貿市場的整治,由于其特點為建筑和人口集中、耐火等級低、無消防給水供應且消防通道不暢,因此其規劃重點著手于“疏”和“建”兩方面;“疏”即通過集中安置整體改造等措施降低舊城區人口密度,同時打通消防通道;而“建”字的核心則為改造提升建筑耐火等級和增設消防給水通道和設備兩方面。
3.2.4 高層建筑消防規劃
對于高層建筑安全布局,除做好卡緊審批監督力度以外,還應做好相關人員培訓宣傳工作,定期開展消防相關演練,對于高層建筑較為集中的區域,可設立消防聯動中心,強化區域消防力量。物業和業主委員會應當各司其職,深入推動小區微型消防站的建設[3]。加強對現有高層建筑經常性消防安全檢查,對存在的問題應盡早發現,及時解決。對不及時消除安全隱患的責任人與單位應采取有力的行政處罰措施。
3.2.5 學校消防規劃
下大力氣加強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校內各項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建立健全逐級消防安全責任制,做到職責明確,責任到人,嚴格考評,獎懲兌現。組織全校師生學習安全消防疏散演練預案和安全消防常識,定期舉行消防演習活動。老師和管理人員作為初期滅火主體,應熟悉滅火器等消防設施的使用。學生應重點提高消防意識,學會應急避險的常識和技巧,熟悉防火防災逃生疏散線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逃生自救。
3.2.6 醫院消防規劃
醫院應重視對職工進行消防安全知識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識,增強其消防安全意識。例如利用各種形式對全院職工及患者進行消防安全知識的宣傳,組織全院職工進行消防安全知識的學習,對新上崗和進入新崗位工作的員工要進行崗前消防安全培訓等。明確消防職責,完善組織機構,保證人員到位,組織健全,細化醫院消防安全小組各自的職責和義務,在醫院內部牢固樹立消防安全人人有責的大局意識。
城市消防站可根據不同性質劃分為陸上、水上(海上)和航空消防站三種,綜合濟陽區的行政級別和城市規模等多方面因素,決定將規劃重點定為陸上消防站的規劃設置,兼具設立水上救援點。濟陽區陸上消防站的規劃在做到均衡布局的同時,充分考慮到了重點區域和單位保護的要求,對于消防安全重點單位較多的城北地區,除提升現有銀河路消防站外,還新規劃濟北工業園消防站和城東消防站和城西消防站,以做到均衡布局互為補充;在體系建設方面,鎮域消防站規劃以設置二級站為主,同時預留升級至一級站規模的條件,城區規劃則采用特勤站和一級站相互配合的方案,以形成規模合理設置科學的體系建設方案。此外,規劃在澄波湖附近設置水上應急救援點1處,位于澄波湖路與開元大街交叉口西北角,配備水上救援設備,供應急使用。
完善市政消防設施管理體系,落實市政消防栓管理、使用、維護等各個環節責任制,杜絕埋壓、圈占、損毀消防設施的不良現象[4]。考慮到中小城市現有管網條件,濟陽區消防供水管網規劃采用“環狀網+支網”結合的方式,即主干管閉合成環,配水管網向外支狀延伸覆蓋所有片區,對于無市政給水管網的地區,應鋪設配水管或設消防水池,有自然水體且符合要求者可設消防取水點;新建改建擴建的城市供水管道,必須按照規范要求設置市政消火栓,規劃濟陽城區近期新增消火栓705個,維修61個,遠期新增374個,以滿足消防需求。
消防通信規劃的強調智慧消防,即綜合運用物聯網和大數據構建智慧監控平臺,同時優化現有“一呼百應”工作平臺,做到對現有消防裝備、人員管理的智能化感知、記錄、分析和處理,以更加高效的發揮現有力量。應加強對消防技術監控和可視監控的工作,通過無線、有線通信技術,對重點單位、重要場所進行實時監控、分析,同時也可以及時發現各類初起火災,最大程度的減少火災中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5]。提升“智慧消防”在防火監督軟件模塊的開放性和易用性,強化“智慧消防”在防火監督業務方向的人才隊伍建設[6]。
對于消防裝備的配置更新,應根據城市的特點及消防難點進行規劃。濟陽區消防裝備的規劃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是更新現有裝備,大力推廣輕便高效的新型消防設備以求提高裝備在老舊城區的通過率,最大效能發揮裝備水平;其次是優化各消防站裝備配置結構,做到梯度化和立體化;再次是提高通訊和個人防護水平,以求更加高效和安全的完成地下建筑和高層建筑滅火任務;最后是提升管理和保障水平,以充分發揮裝備效能同時保證裝備全壽命期內的維護性。
城市一級消防車通道主要滿足城市消防出警快速出動和遠距離增援的需求,著重在于區域間快速便捷交通。由城市高速公路、國道和連接各鎮區的省道、濟陽城區主干路有機結合,從而構成城市道路主骨架路網結構,同時構成城市一級消防通道結構。城市二級消防車通道主要擔負消防站點責任區內部及鄰近責任區的消防出警交通的任務,應滿足城市消防出警的交通快速性和可達性。城市二級消防通道包括,次干路和支路。城市三級消防車通道主要擔負城市消防隊伍接近火場,保證滅火操作場地和疏散火場人員物資的通道。規劃小區、組團內部消防車通道間距不應大于160m,轉彎半徑不應小于15m。供大型消防車使用的回車場不小于18m×18m。對于占用住宅小區消防車通道的情形,應當實時清理通道,加強智能技防管控[7]。
總結濟陽區城市消防專項規劃編制歷程,對中小城區消防規劃的編制提出以下建議:一是細化老舊城區規劃,做好“疏”和“建”兩手工作,即降低舊城區人口密度打通消防通道,改造提升建筑耐火等級,增設消防給水管道和設備;二是做好消防站布局規劃,即做到均衡布局又做到兼顧重點;最后提升消防通信的信息化水平,以更加高效的發揮現有力量,推廣新型消防設備提高管理水平,以充分發揮現有裝備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