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昱
漢口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00
隨著我國快速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生態問題成為大部分城市面臨的主要問題,諸如“海綿城市”、“生態城市”、“韌性城市”等理念都是為了緩解自然生態與城市發展間矛盾而提出的。在城市發展進程中,需要具備應對多方位多系統發展趨勢的能力,從城市文化背景出發,根據城市發展進度,因地制宜地應用韌性理念,確保城市在面對災害時可以更好地預防、適應。城市濱水空間是城市中最具特點的公共開放空間,對居民生活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同時也是城市發展必不可少的資源,景觀的韌性設計、空間的可持續發展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城市濱水空間指的是水域與土地相連接的一定區域的總稱,它的特征是水域與土地一起組成了環境中的主要元素。在生態方面,城市濱水空間可以讓人與自然達到和諧共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留足“棲息地”。從社會角度來看,城市濱水空間是供城市居民休閑、娛樂的區域,賦予了城市更多生機活力,同時也承載著地域的獨特文化[1]。
城市濱水空間中包括帶狀、面狀、網狀三種濱水景觀,景觀總體由自然要素、人工要素、文化要素構成,其中自然要素中包含水體、植被、地形地貌;人工要素中包含建筑、道路、工程;文化要素中,包含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所以說,城市濱水空間是一個組合,且復雜的有機系統,三項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城市共同開放的空間。與其他城市空間相比,城市濱水空間具有顯著的歷史文化性、公共開放性、生物多樣性的特點,以水作為文化的依托,河流、湖泊常常是城市文化的發祥地,居民及游客在這里休憩交流、賞玩散步[2]。可以說,城市濱水空間既對城市文化發展起到直接影響,同時也為城市提供了高品質的休憩資源,這些獨特的構成要素,也令城市濱水空間在空間、地貌上呈現出多樣性特點。
第一,生態優先原則。該原則強調以生態保護作為第一要務,在經濟利益同生態利益發生沖突的情況下,應將生態利益放在首位。在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合理實施場地空間的開發及設計,也就是說,要充分尊重場地條件,對原本的植被、土地等自然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加強生物資源的有效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量減少人工雕琢的痕跡[3]。
第二,地域文化保護原則。城市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濱水空間景觀是一座城市中不可缺少的組成要素,所以城市濱水空間景觀設計中要融入城市獨有的文化元素。在設計的初始階段,要對城市歷史文化展開深層次挖掘,從民風民俗、文化活動、建筑風格等方面入手,從中提煉文化符號,將其合理融入到濱水景觀設計中,以此來充分發揮城市濱水空間與水毗鄰的優勢,在滿足群眾自然屬性的同時,關注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身處空間當中便會不由自主地產生精神共鳴,激發人的文化認同,城市文化潛移默化的方式感染人、熏陶人[4]。
第三,可持續發展原則。城市濱水空間的可持續發展原則,是基于保護生態平衡的角度下提出的。在城市濱水空間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努力平衡后好景觀與生態之間的關系,力求以最少的資源投入來最大限度滿足群眾的活動需求。你可持續發展原則為導向的核心,目的在于實現自然資源、開發程度之間的平衡,保護好自然系統的自我優化、自我調節、自我更新的能力,通過尊重自然場地、高效利用土地資源、正確配置本土植物、保護水資源等措施,讓城市與自然融合共生。
第四,安全及親水原則。安全是城市濱水空間景觀設計首要考慮的問題,既要保證河岸景觀的防洪減災功能,又要保證群眾及游客的生命安全,防止溺水等意外事件的發生,設計中對于特殊地段的駁岸需要采用不同形式做好安全措施,比如減緩坡度、植物圍墻、設置護欄等。人對水的親切感是與生俱來的,以往大部分濱水景觀都是防洪防澇、交通運輸作為主要功能,導致人們只能看見水,卻不能切身感受水,忽視了人的親水情結[5]。因此,新時期的濱水空間景觀設計必須高度重視親水性問題,“以人為本”塑造濱水空間,讓人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度。
城市濱水空間,是在河岸兩側的區域中,依靠天然河道或人造河道,由堤岸、河堤、水面構成的空間層次突出、景觀特點鮮明的區域景觀。因為“水”在城市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在對濱水區的有關設計中,要注重對“水”這個珍貴的資源進行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整體性原則是指對環境的整體性理解,它的涵義是指生態環境要素和非生態環境要素之間的整體性關系。立足于整體角度規劃設計目標、找準設計要求,從局部入手對場地內部各功能區、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以及各個空間同外部環境之間的關系展開系統性分析。在宏觀層面上,將地域文化特色、生態要求納入考慮范疇,在具體規劃設計過程中要始終從實際情況出發,注意協調好各個專項工程間的關系[6]。對城市濱水空間的整體規劃內容如下:第一,合理規劃、充分利用整個城市的河道空間;第二,在進行和兩岸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居民在休閑,娛樂等方面的活動需求;第三,要注意生態效益、景觀效應、社會效益三者的高度統一;第四,加強對當地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的保護力度;第五,始終將保護放在首位,開發次之。在對城市濱水空間景觀進行規劃設計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以上這幾項內容,如此,才能做到整體規劃、科學規劃區域。
作為一項天然的環境要素,城市濱水空間的地位是無可取代的,不僅有效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求,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很好地保護了自然環境。在進行城市濱水空間的景觀規劃和設計時,必須遵循一個基本的原則,即不對城市的生態造成任何的破壞。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水域生態環境的優劣,對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城市的總體形象有直接的影響[7]。所以,在只是規劃設計的過程中,應加強對周圍的生態環境的保護,這也是最為核心的設計理念。在這里,要求設計人員深入到現場,對該區域水域的生態環境展開深度調研,以調研結果為依據,立足于最大限度保證生態要素完整性這一要求,精心規劃濱水空間的后續設計方案,以此來達到保護水資源的目的。另外,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實際設計環節還需要有意識地完善該水域的生態網絡,為周圍的植被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這樣也能讓整個濱水空間的景觀更加豐富多彩,為城市濱水空間注入生機活力,彰顯綠色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理念[8]。
在對城市濱水空間景觀實施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可有意識地將城市文化融入其中,以此來實現文化宣傳、傳承的目的。對此,涉及人員在前期需要對城市文化展開深度調研,從多個維度解讀城市文化內涵,如此才能讓濱水空間成為城市文化、城市理念宣傳的載體。伴隨網絡的發展,衍生出很多時尚的、先進的設計方法及樣式,在實際規劃設計濱水空間景觀時,涉及人員不能盲目照搬,而是要根據城市的地理位置、人文文化、城市特色、氣候條件、生態環境等實際情況,廣泛采集與之相關的構成元素,在對這些元素進行藝術加工后融入到濱水空間中,讓整體設計更加協調美觀[9]。以上海的濱水空間景觀為例,以黃浦江作為濱水區域核心,黃浦江兩岸景觀中融合了近幾十年來上海的變遷,讓人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上海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人文印記,而上海最負盛名的景觀建筑“東方之珠”,則充分地體現了上海的內涵,這一系列設計將國際大都市的文化韻味展現得淋漓盡致。除了這些,黃浦江兩岸的許多民用住宅也被保留了下來,在現代建筑的襯托下更能折射出上海的文化底蘊,彰顯出中國式現代化。這也是為什么部分城市的濱水空間中會有農田景觀,在設計時并沒有對農田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而是利用農田對濱水空間進行規劃設計,使其成為一個富有農田風貌的生態型都市鄉村。另外,為進一步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還可以對農村天然生態環境予以簡單改造,通過設計可以讓人駐足、行走的羊腸小路,來創造出溫馨舒適的空間,使之逐步朝著生態旅游區的方向發展[10]。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是城市濱水空間景觀規劃設計的重要內容,只有確保水資源利用的合理性,才能令濱水空間發揮出其優勢,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娛樂放松環境。在實際設計環節,需要始終立足于城市居民的實際使用需求,將居民親水、居民用水、居民樂水三個方面有機情合起來,并將其融入到濱水景觀設計之中,使之可以有效滿足城市居民在日常觀賞、休閑娛樂等方面的個性化需求,將濱水空間變成一個真正利民利城的景觀區域。設計人員需要根據濱水空間的實際水岸線,采用分段設計的方式,確保濱水空間能夠適應城市居民的個性化需求,為其提供截然不同的空間用水體驗[11]。就拿濱水空間的河岸來說,由于其范圍相對廣闊,設計人員可以根據河岸沿線的基本特點,設計形式豐富的水上主題活動,比如建立河岸船舶,供居民乘船觀賞兩岸景色;建立水上體育館,設計兼具簡單、安全、趣味特點的水上游戲,供居民和游客盡情玩耍嬉戲。通過主題活動的設計,讓人們可以完全融入到濱水空間中,讓人與水、自然的結合更加協調[12]。
此外,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對濱水空間的防洪堤案實施合理化改造,從而達到增強濱水空間魅力的作用,讓城市居民與水域空間緊密聯系起來,營造多樣性騎士空間,確保濱水空間具備娛樂屬性的同時,也能有效改善人居環境,為居民和游客帶來積極的使用體驗,營造城市的水文化魅力,充分展現城市時代風采。不僅如此,為充分保護濱水空間的生態環境、水資源,當地需要安排專業人員,定期對濱水空間的景觀進行養護修繕;加大對水資源的保護力度,針對受污染水源及時采取凈化措施,在濱水空間中適當種植濕地綠植,通過修復和保護的方式讓濱水空間的生態環境優中更優,大幅提高居民滿意度,努力打造高品質濱水空間,擦亮城市的“水文化”名片[13]。
綜上所述,韌性景觀的特性即為遭遇外部侵害形變而質不變的剛性,以及過渡后恢復原有狀態的柔性。在進行城市濱水空間設計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加強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則要有意識地提煉城市歷史文化元素,將其融入到濱水空間景觀設計中,讓人文元素與城市發展融為一體,以此來彰顯出城市的民族特色、文化內涵。通過對濱水空間景觀的韌性化設計,確保城市在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時具備自我修復的能力,始終保持內在結構的完整性,切實解決城市空間匱乏的問題,促使城市空間容量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