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玥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廣東 廣州 510000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工業化的發展,農村生態環境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壓力。保護鄉村生態環境,促進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同時,鄉村振興和生態保護的有機結合也是鄉村發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因此,研究鄉村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本文從鄉村振興的概念和意義、生態保護的概念和意義、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意義等方面入手,分析了鄉村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本文旨在促進鄉村振興和生態保護的有機結合,推進鄉村可持續發展,為實現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兩步走”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
鄉村振興是指通過政策支持和產業引導等方式,促進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等全面發展的過程。鄉村振興的概念源于我國的“三農”問題,旨在解決農村貧困、落后和城鄉差距等問題,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鄉村振興的目標是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改善基礎設施、提高農民收入、加強社會保障等手段,推動鄉村經濟轉型升級和鄉村社會、文化的繁榮發展[1]。鄉村振興有助于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均衡發展。其次,鄉村振興可以改善農村人口的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增加農村就業機會。此外,鄉村振興還可以促進農村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增強農村社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農村形象和品位,推動鄉村社會和文化的繁榮發展。
生態保護是指通過制定和實施各種環境保護措施,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環境的過程。生態保護的主要目的是維護生態平衡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保障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生態保護的范圍包括陸地、水域、空氣等自然生態系統,以及其中生活的各種生物,包括動植物和微生物等。生態保護有助于維護生態平衡,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其次,生態保護可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維護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保證生態系統對人類的服務功能。此外,生態保護還可以防止自然災害的發生和影響,減輕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保障人類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可持續發展是指滿足當前需求,而不損害未來世代滿足自身需求能力的發展模式,包括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旨在實現長期穩定和可持續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平衡發展,即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同時,也要關注社會公平和環境保護[2]。可持續發展有助于解決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等問題,保證經濟的長期穩定和可持續性。其次,可持續發展可以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福利水平,促進社會和諧和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此外,可持續發展還有利于促進國際合作和和平發展,減少全球貧困和不平等現象,為人類未來提供更加美好的發展前景。
鄉村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是相輔相成、互為依存的關系。一方面,鄉村振興需要依賴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才能促進鄉村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鄉村生態保護需要借助鄉村振興的力量,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產業發展,推動農民轉型升級和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從而增強農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和行動力,形成鄉村生態保護的自我保護機制。因此,鄉村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的關系,需要從政策層面和實踐層面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從政策層面,需要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政策措施,包括財政支持、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促進鄉村生態保護和鄉村振興的有機結合。從實踐層面,需要積極探索鄉村生態保護和鄉村振興的良性互動模式,推動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需要加強農民的生態意識教育,提高農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和行動力,推動鄉村生態保護和鄉村振興的良性循環。
鄉村生態保護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鄉村生態環境是農村經濟、社會和文化的重要基礎,也是保障人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3]。首先,鄉村生態保護是鄉村振興的必要條件。當前,我國鄉村經濟存在著發展不平衡、資源利用不合理、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這些問題限制了鄉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實現。只有通過加強鄉村生態保護,提高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水平,才能有效推進鄉村振興。其次,鄉村生態保護對于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通過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實現鄉村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只有通過加強鄉村生態保護,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才能夠保證鄉村振興的可持續性。最后,鄉村生態保護對于保障農民生計和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義。農民是鄉村經濟的主體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加強鄉村生態保護,不僅能夠提高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也能夠保障農民的生計和民生福祉。同時,鄉村生態保護還能夠推動農村旅游、生態農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為農村經濟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鄉村振興與鄉村生態保護相互促進,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鄉村振興需要借助生態保護,而生態保護也需要鄉村振興來支撐。因此,為了實現鄉村振興和生態保護的協同發展,必須明確鄉村振興對鄉村生態保護的要求。

表1 鄉村振興對鄉村生態保護的要求
鄉村振興對鄉村生態保護提出了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當前農村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如果不加強生態保護,鄉村振興的實現就會受到嚴重的限制。因此,鄉村振興需要積極推進生態保護工作,通過科學合理的生態保護,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鄉村振興需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資源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是鄉村振興的必要條件。為了實現資源高效利用,需要推廣循環利用和節約能源的生產方式,通過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等手段,實現資源的最大利用價值[4]。此外,鄉村振興還需要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是鄉村經濟的基礎,而推進農業現代化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通過加強農業科技研究,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1)土地資源短缺:由于城市化進程加速,鄉村的土地資源逐漸減少,且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導致土地資源短缺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2)水資源污染:鄉村的水資源受到嚴重的污染,主要來源于農業、工業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導致水資源短缺和水質下降。(3)生物多樣性下降:隨著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的農業用地和森林用地被占用,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和生態系統的破壞。(4)空氣質量下降:鄉村的空氣質量受到燃煤、農藥、化肥等因素的影響,空氣污染問題逐漸加劇,對居民的健康和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1)農業規模化經營: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部分農民涌向城市,導致農業勞動力短缺[5]。同時,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科技的發展促進了農業規模化經營。(2)鄉村非農產業的發展:隨著城鄉一體化的深入推進,鄉村非農產業的發展逐漸受到重視,出現了一批具有競爭力的鄉村企業和產業集群。(3)農民收入水平提高:隨著農業規模化經營和鄉村非農產業的發展,農民收入水平逐漸提高。但由于農業勞動力短缺和鄉村勞動力外流等原因,部分農村家庭的收入仍然偏低。(4)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不足: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道路交通不便、電力供應不穩定、通信設施不完善等,制約了鄉村經濟的發展。
(1)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鄉村社會文化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如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等,得到了廣泛的保護和傳承。(2)社會治理的逐步完善:隨著政府和社會力量的不斷加強,鄉村社會治理機制逐漸完善,社區自治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得到了發展。(3)鄉村教育的發展:隨著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的傾斜和政策的支持,鄉村教育逐漸得到了發展,學校設施和教學質量得到了提升。(4)鄉村社會問題的存在:盡管鄉村社會文化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醫療衛生資源不足、老齡化問題嚴重、人才流失等。
(1)制定鄉村生態保護法律法規:制定鄉村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明確各方責任,規范鄉村生態環境的管理和保護。(2)加強土地管理:加強土地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完善土地利用規劃,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3)推進水資源污染治理:加強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推進水資源污染治理,促進水資源的合理利用。(4)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促進農業的綠色發展,推廣農業科技,減少農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5)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對生態環境貢獻大的地區或個人給予一定的獎勵或補償,激勵鄉村居民積極參與生態保護。(6)加強生態環境監測和管理:加強對鄉村生態環境的監測和管理,建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及時發現和解決生態環境問題[6]。
(1)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發展綠色農業,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益。(2)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鄉村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為鄉村經濟和社會文化的發展提供堅實支撐。(3)發展鄉村旅游和文化產業:充分發揮鄉村的旅游和文化資源,促進鄉村旅游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提高鄉村的綜合效益。(4)加強鄉村人才培養:加強鄉村人才培養,提高鄉村人才的素質和能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鄉村經濟轉型升級。(5)推動鄉村社會治理創新:推動鄉村社會治理創新,加強社會組織建設和志愿服務,提高鄉村社會管理和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提高鄉村民眾的生態意識是保護鄉村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當前鄉村生態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下,提高鄉村民眾的生態意識顯得尤為重要。提高鄉村民眾的生態意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強生態宣傳教育: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讓鄉村民眾了解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激發鄉村民眾的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2)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強化生態保護、資源利用和環境治理,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3)加強生態志愿服務:鼓勵鄉村民眾參與生態志愿服務活動,加強對鄉村生態環境的監督和管理,發揮鄉村民眾的環保作用。(4)建立生態獎懲機制:建立生態獎懲機制,對鄉村民眾的生態環保行為給予獎勵和表彰,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處罰和懲戒,激勵鄉村民眾積極參與生態保護。
(1)建立鄉村經濟市場體系:建立完善的鄉村經濟市場體系,提高鄉村經濟的競爭力和市場化程度,促進鄉村經濟的健康發展。(2)推進農業產業化:推進農業產業化,發揮市場機制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促進農業轉型升級。(3)發展特色產業: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依托鄉村特有的資源和條件,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增強鄉村經濟的發展活力和競爭力。(4)建立農村金融體系:建立農村金融體系,提供金融服務和支持,為鄉村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本文分析了鄉村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措施。為實現鄉村生態保護和鄉村振興的有機結合,建議政府加強政策制定和實施,完善相關制度和機制,提高鄉村居民的環保意識和參與度,促進鄉村經濟和社會文化的發展,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保護的有機結合。同時,需要加強對鄉村基層組織建設和人才培養,提高鄉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為鄉村振興和生態保護提供堅實的基礎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