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晨
武漢紡織大學伯明翰時尚創意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3
新世紀以來,中國高校進行了大規模擴招。自1999年開始實施大學擴招政策以來,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每年的招生人數開始飛速上漲,從1998年的108.4萬人,增長到2017年的761.5萬人[1]。大學相對集中位于大中城市,可使用土地資源緊缺。隨著國家對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求,城市型大學的更新也從原先的以追求“量”的粗放式發展轉變為以追求“質”的內涵式、精細化發展。城市型大學也逐漸走向了一條以校園理性需求出發的集約化的更新道路[2]。高校的集約化包括土地的緊湊高效利用,建筑單體立體的復合空間、建筑和景觀結合的良好多功能校園環境等多重內涵。本文嘗試分析在土地利用、立體景觀這幾個方面取得優秀成果的高校,來闡述高校集約化設計的特點和技巧。
許多高校建設多采用很粗放的土地開發模式,土地利用率低。校園建筑容積率比較低,浪費了土地,不利于校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不少大學出現了校園土地資源利用浪費、 使用效率低等現實共性問題,與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國家政策導向相違背[3]。據統計,武漢市17所在中心城區有老校區的的學校,其中14所老校區面積都在1.21平方公里以內。武漢高校其中57.58%的高校建筑容積率小于武漢市平均容積率,土地集約利用的空間非常大[4]。
眾多高校存在建筑規劃和景觀設計脫節的問題。高校建筑規劃相對單一,沒有提供更豐富的功能。建筑和景觀之間相對來說仍缺少多層次的聯動,更沒有功能的一體化。大部分高校均表現為為重視建筑基礎功能,忽視景觀的功能塑造。University managers and landscape designers should focus more on student welfare(大學管理者和景觀設計師應更加關注學生福利)[5]。
針對高校土地利用率較低的現狀,解決交通問題、增加綠地和公共空間已成為其需面臨最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景觀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建筑和景觀相結合,要根據使用者的需求來實現多功能。考慮到我國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未來對土地資源的需求必將持續增長,所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設計緊湊集約化的的校園空間將是高校建設的主要選擇。
對城市型高密度高校的建筑規劃,可以采用集約化用地的技術模式。設計者可以在建筑規劃中對構筑物位置安排的的更加緊湊。在滿足建筑采光和通風的前提下,可以縮短校內各棟建筑物、構筑物的水平和垂直距離,減少路程。在滿足室內空間品質條件下,選擇合理的群體布局類型是各種提高校園集約化程度方法中最行之有效的方式[6]。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圍合天井式的布局可以實現最高的容積率。土地利用立體化,通過增加建筑的高度,獲得更多的使用空間。可以以校區主要建筑為核心,在垂直方向多層布局。對于核心建筑可以在垂直方向分為地面、地上和地下3個層面利用空間。2層以上為地上功能空間,包括教學、學習、住宿,集會等。地面層基本屬于公共空間,可以采用開放式和半開放式,主要用于構建高校的交通路線和一部分公共設施。地下可作為停車場和部分功能空間。集約化問題并不是簡單地越集約越好,必須兼顧空間質量問題。不同功能相互關聯且高效運轉,空間呈現多元并蓄的屬性特征。通過合理的規劃,在對外開放的同時,在不影響學校建筑主要功能的前提下,給使用者提供便利的私密或半私密空間,便于人際交往。可以設置圍合式和半圍合式中庭,外廊式走道、跨棟連廊、樓梯等過渡空間來連接每棟建筑物及整個校區。空中連廊除了能作為步行通道,也能美化環境,還能滿足師生們交流活動的需求,同時能豐富使用者視覺的互動。這些在建筑主體之外的“次空間”,是建筑和景觀一體化設計的重要載體。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洞山校區生活區就是一個應用校園集約化設計策略的建筑實例[7]。生活區把大學生服務中心和4棟宿舍樓近距離一字排開。大學生服務中心為多功能的復合體,從下往上分別為超市、食堂、活動中心(圖1)。學生宿舍充分利用校園內獨特的山體自然景觀,依山而建。生活區入口和宿舍樓景觀節點緊密結合,構成“一線多點”的有機的景觀結構。宿舍樓以2幢為單元做成半圍合式的開放空間。不同功能相互關聯且高效運轉,空間呈現多元、兼容、適應的屬性特征[8]。洞山校區緊湊的平面布局和單體的復合功能都體現了集約化設計的特點。宿舍和山體自然景觀、生活區入口景觀道路和宿舍樓景觀緊密聯系。宿舍間的庭院空間,既達到集散人流的功能,又因其半圍合面向學生群體開放的特性,滿足學生交往需求,實現了建筑和景觀高度融合。

圖1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洞山校區生活區(圖片來源:網絡)
對于城市型高校的景觀設計,可以考慮立體化景觀來增加綠地。對于用地緊張、綠地率較低的高校老校園,立體綠化是增加綠地面積的有效途徑[9]。立體綠化可以使景觀呈現出豐富的變化,加強校內不同功能空間的聯系[10]。綠化體系除了外立面的附墻綠化,也可以水平和垂直方向對建筑包圍和貫穿,形成建筑和景觀互相融合。屋頂作為學生、教師的重要活動空間之一,對其進行設計時需要考慮校內社交活動時的私密空間[11]。可以把綠地景觀引入建筑底部架空層,并且和外部綠地連為一體。架空層可以布置景觀同時作為通道,從而形成景觀和建筑多維度的結合。建筑與景觀一體化設計的本質是建筑與景觀的空間融合,建筑需要消解邊界,延伸建筑空間、引入景觀空間,將內外環境融為一體,建立一體化的場所精神[12]。
悉尼科技大學新校園綠地分為中心綠地、中心廣場與愜意花園(圖2),位于地下體育館和圖書館檢索處的屋頂。中心綠地和理學院架空層連接在一起,架空層作為通道,并設置了部分公共設施。在理學院屋頂打造了種有大量植物的空中花園。中心廣場和愜意花園則提供了典禮和聚會的空間。校園綠地景觀和建筑架空層緊密聯系,屋頂花園的營造增加休憩及社交互動的空間,體現了立體綠化的優點。新校園的公共空間功能多樣,多個景觀有機結合在一起,很好地滿足了舉辦各類活動的需求。這些都充分展現了建筑和景觀一體化的特點。

圖2 悉尼科技大學立體化景觀(圖片來源:網絡)
可以利用校園原始地形來實現景觀立體化,并賦予更多的功能。地形是造景的的基底,是形成立體化景觀的載體。地形是在水平界面上塑造立體化景觀的最有效手法,可以拓展豎向空間和斜向空間[13]。環境設計應盡可能保留校址基地范圍內的原有地形地貌[14]。坡地在校園是屬于非常常見的地形之一,利用原有山地、坡地做多功能景觀,也可以減少土方工程量,降低造價。合理的布局是一個獨立的分區為一個平整的平臺,確保分區內交通流動的安全與流暢,分區間的落差則盡量通過底層空間或者綠化緩坡來弱化消解[15]。同時可以安排不同功能的空間,可以做停車場、草坪等。對于原有的水體地貌,可以在保留水景觀賞功能下,兼顧考慮作為學校公共活動場所。
武漢大學一直以優美的校園環境為人熟知,百年前由美國建筑師凱爾斯所做設計與山地環境充分結合,到今天仍被奉為經典。例如櫻園的多座建筑建在山坡上,建筑頂部是屋頂景觀平臺,并且老圖書館也在設置在這里,和山體連為一體。屋頂平臺側面又和山坡的多座大臺階連接,形成了建筑就是山體一部分立體化景觀效果(圖3)。這些位于坡地上的建筑,與周圍環境和諧連通。建筑在滿足住宿,教學功能之外還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景觀層。景觀層和周圍山體聯系緊密,可以毫無障礙通行。滿足了各種需求。這種建筑和景觀利用原地形的做法,其景觀的觀賞性和實用性在校園景觀中也是獨樹一幟的,同時也體現了景觀滿足功能需求和尊重生態的特點。

圖3 武漢大學櫻園山地多功能景觀(圖片來源:網絡)
綜上所述,集約化建筑規劃和集約化景觀設計在高校的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建筑規劃和景觀設計時,需要掌握相關的設計要點,采用集約化設計技術進行設計,從而使設計更合理,為師生們提供一個舒適的教學和生活學環境。先進行集約化規劃,緊湊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建筑單體盡量設置復合多功能空間,滿足各種需求。在景觀設計中充分考慮建筑和景觀的一體化銜接,多采用立體化綠化,同時高度重視場地地形特點并發揮其優勢,設置不同區域,實現多種功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