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奕丹 李昕穎 冷依婧
吉林藝術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21
城市更新是在城市中已無法適應現代生活的地區,通過采取適當的改造,用新的城市功能取代廢棄的空間,最終使城市重新發展。城市更新貫穿于城市化進程的各個階段,其概念內涵也在不斷演進與豐富中。通過城市更新,城市的生命力得到延續,往日的繁榮與活力得到重生,同時城市存量資產的總價值也能獲得改善與提升。
王向榮、林箐在《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提到了后工業景觀(Post-Industrial Landscape)的概念,也可稱為“工業景觀之后”,是指工業生產活動停止后,對遺留在工業廢棄地上的各種工業設施(工業建筑物、工業構筑物、工業設備)和場地上的自然與人工環境(包括植被、地表痕跡、廢棄物等)加以保存以及更新利用,并作為主要的景觀構成元素來設計和營造的新型景觀[1]。
城市后工業景觀作為城市存量資產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科學合理甚至創造性地保護和再利用城市后工業景觀,有助于城市重獲新生與活力。后工業景觀再生設計在保護城市工業遺產的同時,還能促進生態平衡,不僅能解決城市閑置土地及閑置構筑物等問題,更是城市環境治理開發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合理安排后工業景觀,融合地方文化建筑特色,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以及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塑造了獨特的城市工業景觀。
城市更新視域下對后工業景觀再生設計的研究,一定程度上為后工業景觀再生理論的研究開闊了思路與空間,也為新時代下后工業景觀的保護及利用奠定了理論基礎,它既符合歷史文化傳承又有助于促進城市后工業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場所精神”是 Christian Norberg-Schultz于上世紀中葉提出的概念,它強調場地內部的各種元素可以代表其場所的精神,例如特色的地形地勢、專有的材料變化等等[2]。后工業景觀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特征,讓人們從精神上寄托于以廠區為中心的經濟區域。工業廠區、居住生活區與娛樂區等場地曾經留下的印記都成為當時的“場所精神”,這是和工業城市昔日的繁榮生活分不開的。曾幾何時,人們只知道工業場地的功能而不知道它的美。
后工業景觀最為突出的特點是運用設計手段來完成工業文明的塑造,從而讓工業之美得到發揚。工業廢棄場地上的高廠房、高生產車間、大型生產設備及廠內構筑物等,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景觀所留下的工業獨特之美,所以再生設計時就應該把這些特征有意識的保存下來,同時要對后工業景觀所在的城市文化進行深度挖掘,保留后工業建筑最初的歷史記憶并且在合理尺度上自然地融入現代文化元素。
工業廢棄場地上多數存在著生態問題,在城市不斷深化發展的過程中有許多以犧牲土地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城市發展,例如鋼鐵廠、化工廠等廠區都存在著土壤和水體污染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們對于生活環境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環境作為不可逆轉的因素,對城市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需要通過一系列措施來改善城市的生存環境,而城市的有機更新則成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方式之一。后工業景觀具有獨特的工業價值,在其工業用地更新修復過程中,尊重和保護遺址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同時將大自然的形態賦予到設計中去,合理回收利用廢棄的設備和材料,提高資源利用率,從而減少環境污染與損失,維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使資源利用達到良性循環。
工業遺產與其外部空間環境的重塑是城市公共空間重要組成部分,需要與城市整體發展規劃協調統一,不能將其視為孤立的存在。在進行后工業景觀規劃時,應該從整體性視角出發,對場地內建筑實體及其周邊關聯要素進行綜合考慮和設計。同時,需要全面客觀地評價場地,并分析其周邊的社會、經濟、文化等環境,從而真正地做到恢復城市生態,提高環境質量,起到為人民服務的作用。
陶溪川位于景德鎮市城東,距今已有將近百年的歷史,以原國營宇宙瓷廠為核心啟動區,在原建筑的基礎上進行新元素的改造,形成了陶溪川文化創意園。園區總建筑面積為十八萬平方米,它保存了各個時期的建筑風格。在計劃經濟時期,宇宙瓷廠是對美國出口陶瓷最多的廠家,承接了大量的陶瓷業務,但是由于市場經濟高速發展,國有企業陸續倒閉,最終只留下了城區大量空閑的老廠房。
陶溪川文化創意園是國內后工業景觀保護與再利用設計中的代表案例之一,它的再生研究對于其他小城市的更新改造具有借鑒意義。這不僅有利于歷史建筑的保護,促進當地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為地方經濟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動力。同時,這也是對城市空間的有效利用,將廢棄的老廠房轉化為有活力的文化場所,從而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通過對后工業景觀的改造和創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形成了一個多功能的文化創意園,彰顯出了場地的歷史工業文明特色。
后工業景觀不僅承載了城市重要工業歷史記憶,還需與當代城市生活遙相呼應。工業區所獨有的廢棄構筑物和設備包含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在真實性、完整性與可持續性的保護原則基礎上通過設計加工重現其工業特征元素,是延續場所精神的重要做法。陶溪川老廠房改造采取最小干預原則,最大限度地保留廠房立面,從布局方式和材料尺寸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以恢復傳統結構特色、保持原始建筑風貌為目標,同時又賦予建筑新的使用功能與時代特征,從而形成新的視覺景觀。可以說陶溪川的建筑再生設計都盡可能的保存每塊老磚、每面墻壁,盡最大努力去保存歲月留下的印記。
陶溪川國貿飯店由廢舊的工廠作為基礎,使用同原廠一樣的紅磚改建而成,立面色彩及用料同公園內整體工業氛圍高度統一;對煙囪的保護也通過加固維修、彩繪裝飾等方式(圖1),使其煥發出新的活力和美感;邑商城和A2棟工業博物館(圖2)是在原紅色機瓦屋面基礎上,新植入鋼結構玻璃房頂,構成了一條直線變崛起的屋頂線條[3],打破了工廠本來簡單的雙坡屋頂直線式造型輪廓,塑造了新時代的建筑形象。除了工廠所遺留的建筑文化特色,新增設的陶溪川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陶溪川美術館等更是給廠內注入了一股新的生機[4]。再生設計的成功,不僅保留了工業遺產的歷史記憶、文化特色和審美價值,同時也賦予了工業建筑新的生命和功能,推動了城市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圖1 煙囪

圖2 A2工業博物館
陶溪川園區保護了藝術瓷廠原始景觀形態的元素,并著力于修復原有景觀生態環境,成功實現了工業遺產的再生設計,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積極的示范和推動作用。其綠化設計不僅在環境保護、美化景觀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提高了公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園區再生設計的過程中,將場地內已自然生長幾十年的原生植物進行保留,比如園區內珍貴的喬木資源古樟作為步行主干道的行道樹,布滿在整個園區;在建筑立面和屋頂配置了一些攀援植物,形成了多層次、多維度的立體景觀。公園內除地面外,還規劃有縱橫狀規則的綠化帶(圖3),同時園區內的水景都是由人工設計布置的,營造方式是在步行街道、中心廣場、建筑邊緣等多處設置淺水池,柔化了原本大面積重復的硬質地面[3]。經過改造后的陶溪川工業區景觀煥然一新,凸顯出了綠色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城市化進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圖3 陶溪川文化創意園園區綠化
景德鎮別名“瓷都”,瓷器文化聞名全世界。陶瓷博物館曾經是景德鎮“十大瓷廠”之一宇宙瓷廠的燒制車間,在蘇聯援助下于1956年完工,不僅保存了宇宙瓷廠的歷史,還展示了中國瓷器的豐富歷史和文化底蘊。該建筑作為景德鎮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見證了景德鎮從一個傳統手工業城市到一個現代化工業城市的轉型過程。
陶溪川雖然定位為文化創意園,但是其場地內布局是豐富多層次的,留有時代印記的廠房、交錯縱橫的街路以及豐富的綠化造型,園區的高大煙囪和大尺度空間廠房也是工業地的重要標志物(圖4),同時具有歷史文脈、地域風格和美學價值,是后工業景觀的象征。此外,園區內還增設了陶瓷藝術家工坊、文創空間及其他新的功能,定期組織文化交流展覽和學術講座,每周六下午陶溪川園區內的主干道還設立了陶瓷集市,不僅為景德鎮帶來了文化上的革新,也推動了陶瓷產業的發展和升級,保護并延續了陶溪川作為城市地標的地位。陶溪川的改造,成功塑造了一個參與性極強的交流空間,也成為外地游客去景德鎮必打卡的景點之一。這種注重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相結合的再生設計手段,對于城市文化的發展和歷史遺產的保護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后工業景觀在與城市更新融合后,使城市的生命延續,二者是互為補充而又不可分離的。在城市不斷更新的情況下,通過后工業景觀的再生設計,增加城市價值的同時也能提高生活品質,這已成為許多城市追逐的目標之一。在我國傳統歷史文化名城中,有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后工業景觀設計實例,它們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人們前來參觀游覽。景德鎮陶溪川的做法,就是將二者完全結合在一起的典型范例。本文梳理了城市更新視域下后工業景觀再生設計的基本原則,結合景德鎮陶溪川文化創意園的改造設計,從設施的保留與更新、生態修復與保護、文化傳承與發展三個方面對后工業景觀保護與重塑策略進行分析總結,希望以陶溪川為典型案例進行解剖和研究,為城市更新發展與相關閑置的后工業景觀保護再利用提供思考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