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新安幼教集團六中幼兒園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種植活動是幼兒探索和發現大自然的一個窗口,也能使幼兒關注、關愛生命的天性得到滿足。本文以我園為例,對種植區活動的開展現狀進行審視、反思和梳理,并探索幼兒園種植活動中的教育策略,從而優化教師種植指導策略,以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種植準備的過程幼兒很少參與,種植管理也基本上由保育老師來代勞,且每次種植活動的持續時間較短,目的性不明確。幼兒來到種植區也只是為了完成任務,佯裝觀察,拍一些照片或視頻,活動的內容僅停留在看一看植物的生長情況、澆一澆水等。幼兒在種植活動中的參與度較低,不足以支撐其學習發展的要求。
幼兒園管理層對種植園場地缺乏統一的規劃與管理,種植活動較隨意,缺乏計劃性。教師對幼兒的種植活動缺乏科學性的指導,缺少立足于幼兒發展的思考,沒有針對種植活動構建系統性的課程。
多數種植園區在操場周邊,難以做到每日觀察,因此,教師在班級走廊處也設有種植小區域。幼兒的種植活動多集中在早晨入園、自由活動、飯后散步這幾個時間段,活動內容也很單一。種植區仿佛是一個被割裂開來的地方,沒有與其他區域形成聯系,班級內外其他區域的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而種植區僅有個別幼兒拿著水壺澆水,其教育價值沒有得到實現。
種植活動是涉及種植專業知識和多方面經驗的綜合性活動。年輕教師很少接觸到真正意義上的種植,只能去問保育阿姨。因種植知識和技能的缺失,教師組織種植活動時常常感到吃力。幼兒在提出疑惑時,教師要么敷衍;要么急于給出答案,缺少科學探索的精神,這些都體現了教師兒童視角的缺失和教育理念的偏頗。
種植區活動的開展缺少外界資源的融合,尤其是重要的家長資源。種植活動很少邀請家長參與,大部分家長并不了解種植活動帶給幼兒的獨特價值,甚至有家長對種植活動持否定態度,不愿讓幼兒參與,擔心孩子受累、弄臟衣物等;另一些家長雖然支持,但很難用專業的術語幫助幼兒解釋種植要點,造成幼兒和家長溝通的脫節。
《指南》中強調:“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在決定種植什么時,我們應以“幼兒為本”,給予幼兒自主選擇權,讓幼兒決定種植什么,使其成為種植活動的主人。比如,翻地是幼兒喜歡的活動,也是幼兒探究地下世界奧秘的活動,作為成人,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幼兒完成翻地的任務,而非包辦代替。又如播種時,幼兒需要了解每種植物播種的不同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收獲了種植技巧和豐富的知識經驗。
在進行種植管理時,教師要讓幼兒自主討論種植時需要哪些工具,并讓幼兒探索每種工具的使用方法,在實踐中了解工具的作用。活動結束后,教師應引導幼兒大膽表達,及時與同伴分享種植中遇到的問題和收獲。通過同伴間的協作、互助、交流,幼兒們提高了合作能力和動手能力。此外,種植活動主要種植常見的農作物,關注其可食用的部分,往往忽略了其他價值,如食物的營養價值、利用價值等。其實,植物的每一個部分都具有探究的意義,教師應引導幼兒主動探索種植活動的其他價值,讓幼兒感受勞動帶來的喜悅,感悟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教師既是課程的設計者,也是課程的主導者,必須對種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為幼兒提供更多的種植實踐機會。
1. 區域活動整合
種植活動首先要和區域活動相整合。與種植活動聯系最緊密的是室外走廊處的自然角,這里可以補充種植區的不足,便于幼兒隨時觀察與記錄。教師還可以將種植區的各種植物投放到各個區域,例如植物的莖、葉、根、種子等,可以分別投放在美工區、角色區等,豐富的游戲材料能增強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也便于幼兒操作。教師還能將收獲的果實和農作物投放到自然角,打造不一樣的自然秋收之景。另外,也可在科學實驗區開展植物根莖吸水、植物向光性等小實驗,充分發揮區域的作用,提高種植活動的意義。
2. 生成活動整合
種植活動可以與生成活動整合。在種植活動中,有很多教育契機,幼兒隨時發現的問題和拋出的疑問等,都可以生成課程。例如,幼兒觀察到絲瓜秧苗長出了像胡須一樣的卷須,他們問:“這是什么?它為什么長成這個樣子?好像電話線。”“絲瓜成熟后剩下的絲瓜瓤還有用嗎?”教師要及時接住幼兒拋出的問題,并積極探索,回答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這個過程既激發了幼兒的探索精神,又能提高幼兒發現問題的能力。
3. 主題活動整合
種植活動能與主題活動整合,例如常見的“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清明節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可結合季節特征將種植活動與四季主題活動相結合,這也能提高幼兒在種植活動中的參與性。例如,在“種南瓜”主題活動中,我們開展了系列教學活動,如美術活動、采摘活動、實驗活動等,讓幼兒相互交流植物生長情況,了解大自然有各種各樣的美,這對幼兒個性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在植物節活動中,我們開展了主題活動“一起播下神秘的種子”,讓全園幼兒把種子帶回家,開始進行家庭種植。每天都有很多幼兒和家長把他們的種植情況分享在我們的微信群和QQ 群。大家一起討論:我種出來的是什么?他種出來的是什么?為什么我的花開著開著就枯萎了?大家都分享著自己種植的故事。“六一”活動時,幼兒紛紛把家中種植的植物帶來展覽,有盛開的花朵、綠油油的小白菜、可愛的小番茄等。在此活動中,家長成為幼兒的種植導師,看到了種植對幼兒身體、認知和情感等方面的改變以及種植的教育價值。家長也收獲了新的教育理念,收獲了專業的教育方法,收獲了與幼兒的親情。
為了提高自身的種植水平,教師首先要閱讀大量種植方面的書籍,掌握種植的關鍵經驗和技能;應多向有經驗的農民或專業種植人員請教,平時也要多實踐,增加實操經驗;并在教學活動中多反思,提高種植教育活動質量,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植物種植有明確的過程性,教師的種植指導也要有系統性。例如,在“種植茄子”的活動中,教師要先帶領幼兒對種植地塊進行整理,引導他們對種子進行辨認與篩選;在種植過程中,教師要為幼兒提供示范操作,并鼓勵幼兒進行模仿,確保種植環節的順利推進。在每個環節,教師要讓幼兒嘗試介紹基本的種植方法,讓其自主探索相應種植工具的運用方法,由此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
種植活動還在繼續,對種植區的優化我們也在進一步地探索。教師在實際教育活動中應遵循幼兒年齡特點和植物生長規律,讓幼兒在親身體驗種植活動和觀察植物生長中親近大自然,讓種植活動成為幼兒探索世界的一個窗口和平臺,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體驗種植帶來的樂趣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