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開展主題教育和大興調查研究的決策部署,根據省委和省人大常委會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的方案要求,今年5月,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譚玲帶隊赴廣州、佛山、珠海等地開展“強化法治保障,推動科技創新強省建設”專題調研。通過實地走訪、召開座談會等形式,調研組全面聽取了政府及相關部門、高等院校、科技企業、科研機構、人大代表、科研人員等意見建議,充分了解了我省科技創新法治建設情況以及制約創新發展的難點堵點問題,廣泛聽取了社會各界對加強科技創新法治保障的意見建議。在此基礎上,形成一份高質量的調研報告。
通過調研,調研組了解到,省委、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以法治保障科技創新,推動全省科技創新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一是科技創新法規體系不斷完善。先后制定自主創新促進條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促進科學技術進步條例、人才發展條例、科學技術普及條例等11部相關省級地方性法規,形成覆蓋全鏈條的科技創新法規體系,特別是2012年正式實施的《廣東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是當時我國首部自主創新地方性法規,之后適應我省科技創新發展,進行了3次修正,為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保駕護航。二是科技創新頂層制度建設不斷完善。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出臺了10多個綜合性文件和兩部政府規章,完善科技創新頂層制度,著力破除影響制約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特別是2019年的《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有效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三是科技創新專項政策體系不斷完善。我省聚焦科技創新需求,先后出臺30多個規范性文件、100多項專項政策,科技創新生態環境得到持續優化。
我省科技自立自強、產業自主創新方面成效顯著。全省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6年全國第一,“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三年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科技研發人員、高新技術企業、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保持全國首位,科技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得到顯著增強。
我省科技創新既有優勢所在,也有短板所在。通過調研,調研組發現,我省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新機遇新挑戰,對標習近平法治思想以及總書記關于加強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對標建設更高水平科技創新強省的目標要求,在科技創新法治建設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包括:
其一,科技創新先行先試措施缺乏法治保障。隨著新時代創新驅動發展的需要,我省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但因為部分科技創新政策法律保障不足,導致一些改革措施難以充分有效實施,亟需發揮地方立法試驗田作用,為在新一輪科技變革中搶占制高點提供強有力法治保障。
其二,科技創新新興領域法規政策前瞻性不足。近年來,以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但我省對新興領域立法前瞻性研究不足,對比上海、浙江、江蘇新興領域立法還較為滯后。
其三,科技創新法規政策落實不到位。目前我省科技政策法規體系缺乏統一協調的配套制度銜接,具體執行中政府部門之間協同落實機制不健全,導致創新主體管理層和科研人員存在顧慮而對有關政策不敢執行,創新主體無法完全有效享受法規政策紅利。
其四,科技創新容錯免責機制有待完善。科技創新需要先行先試,勇于面對失敗和挑戰,但目前我省對探索性強的科技創新項目和不確定性因素較多的科技成果轉化決策的容錯免責機制尚待健全,國有創投對科技創新支持力度不足,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鼓勵創新、勇于探索的科研氛圍尚未形成。
對此,譚玲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加快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和法治建設,完善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資源配置方式,加強對企業技術創新支持力度,大力提高科技創新活動質量和效率,全方位塑造新時代廣東科技創新發展的新格局。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要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提升科技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為我省科技創新強省建設作出貢獻。
如何強化科技創新法治保障?調研組在調研報告中提出三方面對策建議。主要包括:
一是積極探索廣東特色立法,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制度體系。以科技創新需求、問題和目標為導向,根據我省科技創新發展實際,在立法上敢于先行先試。要加快制定科技攻關相關政策措施;大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加強互聯網金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興領域前瞻性立法研究;探索“小切口”“小快靈”立法方式,填補科技創新制度缺口,解決制約我省科技創新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
二是持續加強統籌協調,推動法規政策落地落實。加快建立科技委員會,統籌各部門推進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創新規章制度、重大政策的制定和落實。要進一步完善各部門的溝通協商機制,推動各行業主管部門與科技部門在政策法規制定、科技體制改革、科技任務統籌、政策執行、考核評估等方面形成合力。要進一步健全對創新主體落實科技創新法規政策及科研人員減負賦權的評價機制,推動科創企業和科研機構落實主體責任,激發創新活力。
三是強化法治引領,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加快出臺《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發揮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以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為主線,從立法層面著力構建科技創新體系,解決制約我省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深層次問題,打造具有靈活性、包容性的科技創新發展生態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4月在廣東考察時再次強調,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省人大常委會有責任進一步強化科技領域法治建設,通過開展立法、監督、代表等工作,加快制定科技創新法規,持續開展科技創新領域監督,確保科技創新法規不打折扣有效執行,以高質量法治為科技強省建設保駕護航。”譚玲表示。